“字”说这五年 | “游”:吃着“旅游饭”脱贫奔小康,真香

2021-12-01 14:44:2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梅] [编辑:伍镆]
字体:【

华声在线12月1日讯(记者  黄梅)在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在脱贫攻坚战场,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旅游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一起回顾过去几年湖南旅游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可圈可点之处。

红色“旅游饭” 全省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达100万余人

五年前,沙洲村还是一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偏僻小山村;五年后的今天,“半条被子”的故事让这个小山村火遍全国。红色基因牵引多元发展,村民们吃上了热腾腾的红色“旅游饭”。

“红军当年送来半条被子,共产党现在又给了我们幸福路子。”“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说道。如今他开着“网红餐馆”,日子过得滋润。但2014年朱小红一家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瘫痪在床,父亲年迈无法劳作,两个孩子还要上学,朱小红每天疲于奔命,家庭年收入还不到8000元。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饱含深情地讲述了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让这个见证军民鱼水情深的小山村被世人所知。沙洲村发扬长征精神,建立“半条被子”纪念馆,打造红色经典旅游特色乡村,成为全国国史党史教育基地,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沙洲村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纷纷吃上红色“旅游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朱小红办农家乐、开民宿,2020年家庭总收入278800元,人均69700元,2021年预计更上一层楼。

(朱小红(左)朱陆英夫妇在为客人做饭 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

沙洲村红色景区的故事,只是近年来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在三湘大地上“遍地开花”结出的果实之一。近年来,红色旅游资源不断挖掘,红色景区景点不断新建,红色文旅呈现“新气象”。2020年,林伯渠故里掀起红色旅游热,接待游客80万人次;而湖南通道转兵纪念馆不仅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上百万游客来此重温历史。

截至目前,全省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达100万余人,综合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增长20%以上。2020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突破1.41亿人次,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超1350亿元。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饭” 既促进了发展,又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我在江华水口镇爱情小镇门口经营一家瑶艺民族服装店,非常受外地游客欢迎,靠租赁、销售瑶族服饰,今年春节期间营收15万元左右……”村民郭丹艳对记者说。

瑶都水街•中国爱情小镇的名字,来源于瑶族祖先盘王与三公主流传千年的爱情传说。远古时期,下凡转世为龙犬的盘瓠,护佑苍生,打败入侵华夏的西方犬戎部落,帝喾的三公主芳心暗许,不在乎盘瓠的龙犬之身,与其结为连理。2017年,江华水口镇政府和旅游开发公司以该爱情故事为核心,打造了这座充满瑶族风情的爱情小镇,既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也传播了瑶族文化。据了解,2020年爱情小镇迎来游客30万余人次,营收达1000万元。

家门口就有一个民族文化旅游小镇,村民在小镇里开餐馆、旅馆、以及特色小店,在家门口就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村民余小娟在爱情小镇里开了 “瑶家钩织第一坊”,黄色钥匙扣、红色玫瑰花、蓝色娃娃等小物件都是瑶族姑娘亲手钩织。作坊由水口镇3名移民妇女创办,先后带动20余名贫困妇女通过吃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饭”而脱贫。

(余小娟和同事一起在制作民族手工艺品 余小娟右一 记者黄梅 摄 )

爱情小镇只是湖南众多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景区景点之一。在湘西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墨戎苗寨,民族文化浓郁,游人纷至沓来。据统计,墨戎苗寨所在的古丈县2020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

在通道县,近年来建成旅游侗寨32个、休闲农庄20余家、农家乐111家,持续带动4000余户1.2万名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及关联产业,实现脱贫。在凤凰县,旅游产业辐射全县261个村,2020年接待游客17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3亿元。

湖南少数民族文化游持续升温,是对我们丰富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追捧,也是当地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网红“旅游饭” 景区变网红带动百姓生活红

今年4月28日,人民文旅研究院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2021全国文旅“网红打卡地”人气推荐榜TOP20》,在抖音上热度始终居高不下的“顶流网红”芙蓉镇以34.12的综合值跻身排行榜第14名,为湖南地区唯一上榜景区。

以芙蓉镇为代表的网红旅游景区,成为湖南旅游中一股“新势力”。2018年芙蓉镇起借助兴起的短视频平台,大力推行新型态营销传播,游客量从2018年的70万人次,激增到如今的600万人次,成了中国知名的“网红打卡地”。

景区快速发展,游客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就业机会,当地土家族姑娘杨静就是受益者。2017年,杨静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记得很清楚,当时高中每月生活费只有300元,勉强够温饱。2018年,为了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妹妹,我选择了退学。”退学后,杨静自力更生在芙蓉镇景区当讲解员,通过努力,他们家终于在2020年脱贫了。“通过网红旅游的发展,我当上了讲解员,现在我要向全国,甚至全球各地的游客推荐自己的美丽家乡。”杨静笑着说。

(杨静在芙蓉镇景区 照片由杨静本人提供)

除了芙蓉镇,郴州高椅岭也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丹霞胜景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在高椅岭山脚下的大王寨村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并推出独创的“丹霞四道菜”,远近闻名,每年吸引游客数30万人。截至2020年底,全村特色养殖、旅游等主导产业产值在村GDP的占比达到82%,村民人平收入达25264元,超出全市农民人均收入。

在宜章县境内的燕子岩景区,凭借七彩滑道、星空屋、霍比特广场、卡丁车等网红项目,2021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带动参与项目的村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越来越多的景区走红,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吃上“旅游饭”,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

非遗“旅游饭” 保护非遗文化与助力奔小康“双胜利”

非遗扶贫、旅游扶贫是文旅领域扶贫工作的两大亮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湖南积极探索“非遗+扶贫”新模式,实现保护非遗文化与助力奔小康“双胜利”。

“非遗+旅游”模式让景区更具魅力。在湘西州,当地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加强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融合,推动非遗进景区。2021年一季度,湘西州接待国内外游客1556.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7.3亿元。在衡阳,中国南岳非遗龙狮邀请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舞龙舞狮队,每年农历春节期间举行的南岳庙会已成为非遗展示的大舞台。

据统计,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51个已摘帽贫困县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52家,参与人群12.9万人,带动建档立卡户7.2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助力6.8万人脱贫。

旅游产业是幸福产业、富民产业,是村民脱贫致富“新引擎”。近年来,湖南省通过文化旅游直接和间接减少贫困人口累计100余万人,在我省脱贫攻坚示范村中,有41%是文旅扶贫重点村。

如今脱贫攻坚战已取得胜利,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旅游也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1月15日,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宣布,“十四五”时期,湖南力争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3%左右;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9%左右。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20万人以上,带动就业人数达到960万人以上。

相关专题:“字”说这五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