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乡土文化】网红吊脚楼30万元1栋——溆浦木匠彭小明创新传统吊脚楼建造技艺的故事

2021-11-16 07:09:33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李夏涛] [编辑:刘茜]
字体:【

彭小明在制作吊脚楼模型。

周晓鹏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夏涛

通讯员 陈小勇 彭丽丽

【文化解说】

溆浦传统木构建筑

在溆浦县,流行一种干栏式建筑——吊脚楼, 其建造技艺已有1000多年历史,以木结构为主,以榫卯结构贯穿整个建筑,工艺要求高,整体建筑古朴典雅,独具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吊脚楼是山区木构民居的独特造型,飞檐翘角,干栏周匝,多依山临水,与自然环境协调相融,因其形式飘逸,被誉为“空中楼阁”。

【守望故事】

当了30多年木匠,彭小明现在越来越起劲了。

他庆幸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吊脚楼建造技艺,在他手上没有荒废,还带出了几十个徒弟。

他欣慰的是,他和团队营造的现代吊脚楼,又回归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受青睐。

11月初,记者见到彭小明时,他正在溆浦湘楚木作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发货区,仔细对照材料清单,指挥工人将加工好的建房木料装车。

“这是安化一个客户准备建的吊脚楼。我们采用在工厂预制材料、运到现场安装的办法,提高建房效率。”彭小明说,现在业务多了,越来越忙,但越忙就越不能出错。如果带少了材料,就得来回跑一趟,费时费力。

一技学成,几无用武之地

走进厂区,记者见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吊脚楼被誉为‘空中楼阁’,如今又焕发了生机。”目送两台货车驶远,彭小明感慨。

46岁的彭小明,老家在溆浦县三江镇两江村,那是一个位于雪峰山深处的小山村。千百年来,当地人就地取材,以山中杉木建吊脚楼而居。

安身立命,需一技傍身。1990年,彭小明15岁。因家庭原因,他读完高一便辍学。当地建吊脚楼的木匠师傅多,彭小明索性学起了木匠。

3年学习,师傅陆国圣言传身教,斧、刨、锉、凿、锯等木工十八般武艺,彭小明都娴熟掌握;对建吊脚楼的主要技法——几十种榫卯结构营造,彭小明也是烂熟于心。

然而,一技学成,彭小明却发现没有用武之地,吊脚楼离村民越来越远。

吊脚楼,是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之一,通风防潮、冬暖夏凉,又与自然和谐一体,使用寿命长,千百年来一直是武陵山区的传统民居。

上世纪90年代,南下打工潮也刮进了雪峰山里的小山村。“很多人都外出打工赚钱去了,山里基本上没人建屋造房。”彭小明回忆,及至后来,打工赚了钱回来的村民,也学着外边建红砖房,再后来,就是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别墅了。

斧锯生锈,锋刃消磨。建不了大木屋,为了营生,彭小明“大材小用”,到十里八乡上门为老百姓做小家具,后来又进城接房屋装修的活。

2000年后,装饰行业渐渐流行电脑制图设计。对高中没有毕业的彭小明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最早的CAD、3D等制图软件,全都是英文版本。”彭小明没有被英文字母吓倒,他购买了大量书籍,对着软件按钮一个一个地操作,掌握这些制图软件,整整花了4年时间。

一屋建成,一念顿悟于心

转机发生在2015年。

当年,一个朋友想建一栋土家风格吊脚楼,功能布局却要按照城里商品房的搞法。很多木匠前去咨询后,个个摇头摆手表示拿不下。

彭小明得知后主动请缨。朋友一脸疑惑地说:“你也会建房子?”彭小明拍着胸脯说:“我学的就是这个,保证你满意。”

彭小明把自己关在家里,对着电脑搞设计,整整15天,用一份漂亮的图纸打动了朋友。

当年,一栋飞檐翘角、干栏周匝的2层土家吊脚楼呈现在朋友面前。走进屋中却别有洞天,按照商品房四室两厅的布局,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动静区别、干湿分离。

“土家吊脚楼还能这样建?”朋友的一众亲戚参观后,啧啧称赞。

一屋建成,一念顿悟。彭小明意识到,不是营造吊脚楼的技艺过时了,而是传统吊脚楼不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功能需求了。

“传统吊脚楼,一般是4排扇3间屋结构,中间为堂屋,两边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两半,前面做火炕,后面做卧室。”彭小明说,很多老木匠因文化程度不高,都是从师父那里学的老“三板斧”,很难创新。

一屋成,美名传,找彭小明建吊脚楼的人慢慢多起来。彭小明发现了其中的商机,感到传统吊脚楼迎来了新生的“春天”。于是,他成立溆浦湘楚木作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聚拢一帮木匠,边接业务、边收徒传艺。目前,在公司做事的木匠加徒弟有100多人。

一路传承,抖音客户追捧

“木屋哥”本名叫周志勇,是彭小明的妻弟兼徒弟。在学习木工的同时,周志勇主要负责联系公司业务。

每到一处木房建设工地,周志勇总喜欢用抖音小视频来做推广,传播木工文化、传授木工知识、传承木工技艺。

“2019年底注册的抖音号,到目前已有45万多粉丝。”周志勇自豪地说,现在公司的建房业务,95%以上来自抖音客户,覆盖整个武陵山片区。每年要建100栋木屋,年产值3000多万元。

“现在平均一个月要建七八栋房子,订单还源源不断传来。”彭小明既高兴又忧愁。在彭小明的办公室,记者见到该公司的建房订单已排到3个月后。

让彭小明忧愁的是,现在客户建房,都是量身定制、个性化需求,这对前期设计和创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意和设计,是传统木构建筑和建造技艺传承的关键所在。”彭小明感慨,目前,这方面人才紧缺,传统木匠只会干活,很难创新。

2018年,彭小明与长沙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输送12名徒弟去培训,目前已有3人能独立完成创意设计并指导生产。为了传承,彭小明还做通女儿的工作,让她在学习室内设计的同时,兼学木构营造技艺。彭小明也经常走进学校作讲座,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了解木构建筑、热爱木构建筑。

建造木屋,属传统手工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提高建造效率,彭小明想到了工厂化预制的办法,引入大量机器设备,极大提高木材改料、压刨、扫边、开槽等工序的效率,但其他工作依旧需要手工来完成。

工业化水平不高,设备跟不上,是彭小明另一个愁点。在厂房内,彭小明指着一台自己研制的榫头机告诉记者:“这台机器,花了10万元研发费用,做10个榫头,只要几分钟。而在以前,一个师傅手工做一个榫头,要1个多小时。”他希望,今后徒弟们也能在建造实践中,一步步进行改进创新。

【专家寄语】

守正创新,才有生命力

溆浦县文化馆非遗办主任 王身友

木构建筑可追溯到蚩尤时代,经历几千年发展,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美学。溆浦传统木构建筑——吊脚楼,是古代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演变形式。不过,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建造法式及建筑,一度式微。

目前溆浦正在开展保护性传承,湘楚公司的木作古建与设计系列技术,已申报国家非遗,目前已通过市级审核。县里还协助湘楚公司申报专利,并从经费上给予支持。同时,加大木构建筑推广,灵翠山公园、北斗溪文旅小镇建设都采用了古色古香的木作古建。

技艺传承,关键在人、重在创新。传统木构建筑,应守正创新、适时而变,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功能需求,这样才会有不竭的生命力。技术人才、制造工艺、设备的创新,是保障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支撑,突破这些瓶颈,传统木构建筑及其技艺,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相关专题:守望乡土文化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