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继辉(中)在检查即将装车的红薯。 陈健林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柳英 通讯员 陈健林
【小康指数】
江永县夏层铺镇水田村欧阳继辉,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他放弃南下打工,返乡创业,流转土地种植红薯,如今种植规模达到1000多亩,并投资建成年加工红薯5000吨的“扶贫车间”,年创产值1800万元。不仅自己脱贫,还带动该镇水田村、马蹄村村民种植红薯8000多亩,产红薯1.6万多吨,辐射周边村发展红薯2万多亩,每亩实现收入3200元左右。
【圆梦故事】
每年10月,是江永县夏层铺镇水田村村民最忙碌的时候。10月20日一早,记者刚走进这个小山村,远远的就听到山道两旁的红薯地响起拖拉机的轰鸣声,村民三三两两已在田间劳作。
今年36岁的欧阳继辉,急急忙忙走出加工厂。“订单太多,今年可能完不成任务。没办法,客户只认我种的红薯。”欧阳继辉说,本村的红薯已雇七八十人挖,隔壁江华桥头铺镇还有90多亩红薯,还得另找30多人过去挖。
欧阳继辉的父亲欧阳政清告诉记者:“村里谁见了我,都说我儿子好。以前在一行干不成器,大家都说不如回家种红薯;现在乡亲们在继辉的带领下,种红薯已经成了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
“我不想当贫困户,这个帽子一定要摘掉”
欧阳继辉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初中毕业后,他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南下打工支撑。欧阳继辉不仅干活勤快,还聪明好学,同样是打工,别人拿八九百元工资,他却能拿到一千七八,家里日子过得不错。
2014年,由于小女儿确诊心脏病,家里境况急转直下,不仅负债10余万,还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让自尊心强的欧阳继辉无法接受。“我不想当贫困户,这个帽子一定要摘掉!”
2016年,欧阳继辉深思熟虑后,决定回家乡创业,流转200亩土地种红薯,卖往南宁、深圳、福州等地。开始几年,因天气不好,红薯产量低,价格也不好,欧阳继辉亏了30多万元。 “每天睡不着觉,觉得这辈子都还不清了。”压力如泰山压身,但欧阳继辉不甘心就此放弃,仍在等待一线生机。
因为生产的红薯质量好,为人又热情真诚,欧阳继辉结下不少善缘。一个做奶茶辅料的台商特意找上门,给他指了条门路,建议他做红薯加工。欧阳继辉受到启发,着手建起一间800平方米的加工厂。工厂规模虽不大,但有“贵人”相助,他很快便接到第一笔100万的加工订单。随后,他的生意越来越好,日子渐渐回暖,到2017年,便成功脱贫。
欧阳继辉说,水田村驻村工作队长李林喜是他的第二个“贵人”。在他的帮助下,欧阳继辉创办了合作社,吸纳90余名贫困户入社,扩种1000多亩红薯,又投资建成了年加工红薯5000吨的“扶贫车间”,效益大幅提升,真正把种红薯做成了一份赚钱的事业。
发展红薯产业带动村民整体收入增加
老板连轴转,员工也忙得不亦乐乎。在2600平方米的新厂房里,60余名工人在削皮,10余人在切果。41岁的女工高海华说,这种忙碌让人内心踏实,“每天有活干,一天100元,在家也能挣到钱。”
这些年,欧阳继辉在扩大产业的同时,陆续召回了一批在外务工的乡亲。48岁的高统云便是其中之一,如今是车间主管,月薪6000元。去年,他也到江华流转了460亩地种红薯,产值80万元,一跃成为致富“达人”。“工厂的外贸单很多,一天生产8吨仍不够。销售不愁,我大可放开手脚去种。现在外出打工,不如在家种红薯!”
“以前种红薯从未被大家当作是一份事业,然而这两年,种红薯的年年赚钱,村里开宝马的都是种红薯的。”看着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欧阳继辉感到很自豪,同时也生出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把红薯产业做到极致,让更多人受惠?他打起了深加工的主意,将在新疆做石材生意的表哥毛建平也鼓动回来,在马蹄村新建了一家占地5000平方米、年深加工1800吨农产品的企业。
欧阳继辉还将工厂每天削下的红薯皮免费送给养殖户,间接带动了周边村民养殖牛羊的积极性。水田村村民何水旺说,他养了9头牛,一年饲料费可以省下近4000元,一年净赚2万多元,几个朋友看他养牛效益高,明年也想跟着一起干。
水田、马蹄两个村的驻村工作队长李林喜说,发展红薯产业带动了村民整体收入增加,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去年两村种植红薯8000多亩,产红薯1.6万多吨,还辐射周边村发展红薯2万多亩,每亩实现收入3200元左右。
■圆梦感言
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找到致富门路
欧阳继辉
连续亏本那几年,我也心灰意冷过,但我性格倔强,认准的事情,绝不轻言放弃。现在生意越做越大,我更坚信自己返乡种红薯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愿意用一辈子去做好这一件事。
我能从贫困户成为致富带头人,离不开驻村帮扶工作队大力扶持,如今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也想把这份力量传递下去,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找到致富门路,大家共同奔小康。
(黄柳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