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晒晒书

2021-10-22 10:13:05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李慕尚] [编辑:潘华]
字体:【

李慕尚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三位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航天员王亚平出征前答应5岁的女儿,要为她和她的同学们“摘星星回来”。同日,有网友拍到了神舟十三号划过北京上空。神舟十三号,在一片星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了夜空中最亮的星!

这份心中有日月的浪漫,让我想到了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突然有了去翻翻《古典诗词艺术探幽》的冲动。这本封面满是艳丽桃花的书,是1982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艾治平。这本书,也是我对古典诗词爱好的一个启蒙,在我心中一直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

由于时间较为久远,书已经有些发霉发黄了。看到今天外面阳光灿烂的样子,于是有了把一些旧书清理出来晒一晒的冲动。阳台防盗窗正好伸出去有五六十公分,找来了几块厚纸板垫在下面,10几本书就这样一字摊开了来晒。也记得有人说过,其实书不用晒在阳光底下也是可以的。

我其实不算是一个真正爱书的人。由于家里房子面积不大,不少的书,还来不及等它霉变,就被我扔了。但是,这么些年过来,总有那么几十本书,是我舍不得扔的。

晒书,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其实也更是一种集体行为。从媒体上得知,今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就在全国广泛开展了“诗书继世, 察古知今——2021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北京市西城区,也在今年的10月10日,开展了“初秋西城美,书香溢满城——第四期晒书节活动”。类似这样的一些活动,给那些爱书惜书的人提供了晒书换书、交流心得、推荐好书、爱心捐赠的平台。

有人说晒书的“晒”,是从英文的“share”音译过来的,也即“分享”的意思。但其实晒书,源于中国代代相传的生活习俗,是中国特有的读书文化。晒书,又可作“曝书”。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林”的记载。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说明魏晋时期我国就有了晒书的习俗。

南朝时期的小说集《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晋朝有一位叫郝隆的文人,在七月七日这天,富豪们都在室外阳光下晒鲜亮华丽的衣服和昂贵的财物的时候,他索性解开衣带,把自己的肚皮露出来“晒”,当别人问他在晒什么的时候,他淡定地回答:我在晒书呢!除了《世说新语》所讲述的郝隆的故事,在很多名著中,我们也能看到晒书的情节。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就曾记载过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回来路过曝书山,结果遭遇暴雨,经书被大雨淋湿,于是乎师徒们将经书放置在山顶上的石板上进行晾晒。

我国古代各地晒书节的时间并不一致,除了上面说的七月七日这天外,也有说是六月六日的。与郝隆相似的是,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朱彝尊满腹经纶,他在六月初六这天袒肚露胸晒着太阳,谓之晒书,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后康熙经与之交谈和面试,封其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此后,读书人都要在这一天晒诗书,晒字画,就叫作“晒书节”。清人潘平隽有《六月六日晒书诗》,诗中写道:“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我们看到了如他这样的读书世家(“青毡”),长辈们领着子女晒书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改变,看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晒书的习俗也就慢慢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各地举办的晒书活动在不断地增多,晒书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了,参与晒书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古人真诚爱书、惜书之情确实是应该代代相传的,因为书中也有着日月星辰般的浪漫。而晒书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值得我们不断传承和保护下去的习俗。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