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新闻网记者 卢鹏翔 通讯员 尹湘平
益阳长春经开区、桃江经开区、益阳高新区被认定为2020年度湖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全省143家园区中只有22家获此称誉。此外,益阳长春经开区荣获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全省仅4家)、湖南省平安创建安全生产示范园区,益阳高新区获批国家级低碳园区,安化经开区被列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这是我市产业园区加速发展的一组实例。
近年来,我市挖掘产业园区优势,持续加大投入,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助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经济指标稳中向好。2020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6%,较2015年年均增长11.6%;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较2015年年均增长8.2%;工业税收同比增长29.6%,较2015年年均增长16.5%。全市产业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813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66.6%;全市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度为77.9%,比2015年提高了13.9个百分点。
创新赋能发展 工业经济质效双升
9月23日,在益阳龙岭产业开发区华翔翔能数控中心,记者看到企业自主研发的排灌泵站智能运维管理系统,正实时对赫山112处排灌泵站进行远程监控。所有设备一键远程操作,系统随时采集设备电流、电压等数据,微小故障也能及时发现并维护,不仅节约了能源,还增强了安全性。此套系统2020年3月投入运行,每年可为赫山节约各种经费达500万元。
“公司每年科研开发经费按大于销售收入的3.5%比例定额提取。”艾华集团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独自研发的CD91B型以铝代钽电容器获国家级新产品认定,CD11GE型铝电解电容器获湖南省新产品认定,并广泛应用于国内专业整机厂家的生产。得益于自主创新,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40.5%;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31.5%。
企业创新,政府助力。近年来,在产业转型“东风”的召唤下,我市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对全市重点产业领域内创新能力较强、创新绩效显著、创新示范作用突出的企业技术中心予以认定,并给予相应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全市产业园区共获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3家,企业总数位居长沙、株洲之后,排名全省第3位,初步形成了从研发、检测到技术运用交易全链条研发服务体系。
载体助推实体 园区产业发展提速
9月8日上午,湖南粤浙医美制造产业链项目签约仪式在赫山区举行。国内首创的医美制造产业园将落户于衡龙新区,总用地370亩,预计总投资15亿元,投产后年均税收在7400万元以上。这是近年来,我市园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产业集群逐步壮大的一个缩影。
全市产业园区积极探索绿色园区建设新模式和新路径,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较2015年大幅下降。目前,全市产业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达90%,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5%,共有62家园区企业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
根据各产业园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我市注重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益阳高新区的新材料和工程机械、龙岭产业开发区的铝电解电容器、长春经开区的电子电路板、安化经开区的黑茶制造业、沅江高新区的船舶制造业、南县经开区的绿色食品加工、桃江经开区的竹资源精深加工、大通湖产业开区的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其中,益阳电子电路板产业集群、沅江市船舶制造业集群已在全省2021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初赛中胜出(全省13家),益阳铝电解电容器产业集群已在2021年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胜出(全省8家),获得了省里的重点支持。
绘就宏伟蓝图 奋进“五好”园区时代
目前,我市创建“五好”园区的号角已经吹响,园区经济建设的发展蓝图正在徐徐绘制。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打造技工贸总收入过千亿级产业园区3个,过500亿级产业园区3个;全市园区技工贸收入达5500亿元,规模工业生产总值达4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900亿元,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完成税收100亿元,其中工业税收7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300个,年均增长80个。
到2025年,全市产业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800亿元,年均增长18%;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量翻一番。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园区技工贸收入比重达55%,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以上。以园区为载体和平台,打造4到5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优胜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开拓奋进的漫漫征途中,我市园区建设发展正开足马力,朝着新的目标乘风破浪,扬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