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社会风尚 弘德立心铸魂——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刍议

2021-09-17 10:23: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跃文] [编辑:印奕帆]
字体:【

王跃文

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应该把“引领社会风尚,弘德立心铸魂”作为坚定的政治担当和神圣的职业使命。从总体上讲,湖南作家队伍是一支听党话、跟党走,紧跟时代、贴近人民的作家队伍;但不可讳言的是,职业道德意识薄弱、言行逾规失范等问题也在文学界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加强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第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做到人品、文品和职业道德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加强文艺家职业道德建设,既是党对文艺家的政治要求,也是文艺家自身素质建设需要。作家的职业道德决定为谁写、怎样写,人品决定文品高下。人品、文品和职业道德三者如果相背离,则其作品足可怀疑。作品见人品,言行见风德。时间会对作家作品给出最客观最真实的评价,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学史是公正的,也是残酷无情的。

中国历史上,文学天空繁星璀璨,彪炳千秋的文学巨匠们,从古代的屈原、贾谊、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到现代的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他们无不具有高标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他们的皇皇巨著汇入了中华文化宝库,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共同描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也为人类贡献了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人品文品可嘉可风的作家颇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周立波作为一代革命作家,终生都是党的文艺战士,他或为战地记者,或为抗日报纸编辑,或为鲁艺文学教员,或为随军秘书,或为土改队员,一切都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周立波1955年到1965年,十年间长期回故乡湖南益阳双溪村深入生活,有时在村里一住就是10个月,同乡亲们劳动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和人民群众感情十分深厚。柳青、路遥、陈忠实等都是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作家,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坚守艺术理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中国新时代需要新时代的文学。新时代的作家们要心系“国之大者”,关注国家命运,到现实中去,到人民中去,到广阔的生活原野中去辛勤耕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离开人民,必定没有出路。这是被人类文学史证明了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自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倡导“宫体诗”之后,直到“唐初四杰”出现,百余年间出现文学低谷,其重要原因就是“宫体诗”以轻艳靡丽的文辞写宫廷上流社会声色犬马,远离最广大的现实生活,远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作为新时代的作家,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又要弘扬健康雅正的文学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新时代的作家们,要始终把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积极倡导文学回归红色主题、回归英雄主义、回归刚勇血性,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学旗帜。要在作品中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学审美和社会主义文学之美,把明大德、扬正气、树新风贯穿到文学创作之中。要反对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邪为美等畸形审美,为人民奉献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学作品。

第三,作家要在书写文学作品的同时,书写自身的品格道德。作家要创作出好的作品,文学能力和品格道德都不可或缺;而同时,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自身的文学能力和品格道德也在被创造。

我为了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阅读了与小说主人公陈廷敬相关的大量史料,这位先贤的品格修养、功业抱负和家国情怀使我深受教育。康熙初年,陈廷敬回家省亲,向父母禀告自己在京城如何做官,父亲听了说:“我这就放心了,你是清官。”陈廷敬省亲完毕回京,母亲在他临行时嘱咐说:“你好好儿进京去,娘在家替你娶媳嫁女,你做官服的钱家里也给你,千万不要爱官家一钱。”陈廷敬为官五十多年,清正廉洁,功业卓著,名垂史册。他晚年回顾平生仕途,也颇感安慰,写诗说:“不忘当年过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

我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日子里,一股浩然之气常充盈于胸襟间,洗涤着我的灵魂。历史上评价陈廷敬“恪慎清勤,始终一节。”我将这八字引为训诫以自勉,并作出与时俱进的诠释。所谓恪,就是守规矩,知戒惧,懂敬畏,特别是在文学价值确认和文学创作实践中,既讲开拓创新,又循中道而行;所谓慎,就是既在急难之时不畏葸,又时刻持临深履薄之心;所谓清,就是在名利面前清白,在是非面清醒;所谓勤,就是在工作和创作中不懈怠,沉下心来辛勤耕耘。而所谓“始终一节”,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为人民群众奉献美好的精神食粮。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