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乡村·聚力振兴】共建共治共享 “湘村”面貌焕然一新

2021-09-11 07:19:0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尚武 张毅] [编辑:欧小雷]
字体:【

共建 共治 共享

“湘村”面貌焕然一新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领衔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张毅

在邵东市灵官殿镇,500多个院落由住户选出“院落长”,不定期召开“院落会议”,利用茶余饭后、乘凉闲暇,大家畅所欲言,有事好商量,邻里更和谐。

“有了‘院落长’,镇里的压力减少很多。”灵官殿镇党委书记黄贻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全镇农村,“院落长”担任政策理论宣讲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环境卫生督导员、移风易俗劝导员、文明家风倡导员、留守老幼照看员、治安防控巡逻员、社情民意收集员,发挥“八员”的作用。

与“院落会议”相似,浏阳的“幸福屋场”,石门的“美丽乡村夜讲坛”等多种模式,都由村民充分商量,许多难办的事变得容易办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湖南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之路,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助力乡村振兴。

搭建“好舞台”,服务群众零距离

日前,石门县新关镇新桥社区的党员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各自的“联系户”接种新冠疫苗。村党支部书记杨年华称,县里搭建“两联两包”平台,采取“1+5”的模式,即1个党员联系5户村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两联两包”的机制下,基层党组织与自治组织联动包片区、党员与屋场员联户包屋场,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

距石门不远的津市,创新推出“红色存折”制度,赢得群众的好口碑。党员宣讲政策、调解纠纷、指导生产,群众满意可获积分奖励,积分与评优评先挂钩,激励党员成为群众贴身的服务员。浏阳市沙龙村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将全村有技术、会管理、懂经营的党员编入产业支部,创建蔬菜、瓜果、特种养殖基地,引领村民参与产业链,带动群众致富。

党建带群建,激发新活力。宁乡市大成桥镇通过党员带头示范,把群众吸引到共青团、老年协会、妇女沙龙、义工队等组织中来。全村902位老人加入老年协会,建立值班制度,对空巢老人开展“一对一”关爱,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汨罗市武夷山村盘活群团力量,成立红白理事会、助学社、退伍军人之家、环保协会、文艺协会等自治组织,人人进社团,事事有人管,把“一盘散沙”变成了“一盘活棋”。

建设“好环境”,打造宜居新乡村

时近中秋,瓜果飘香。记者来到冷水江市渣渡镇铁山村,只见山峦叠翠、碧水潺潺,一幢幢小洋楼如在画中,健身操队、舞蹈队、腰鼓队等群众文体队伍活跃在村头巷尾。

“铁山村变成今天的模样,真的不容易!”村党总支书记李英俊边走边感叹。

冷水江号称“世界锑都”。铁山村过去采石挖矿,村民饱受粉尘之苦。进入新世纪,市里推进矿业经济转型升级,铁山村果断转向发展生态经济。

在产业发展上,村民有分歧。村党支部广泛听取意见,分析利弊得失,经村民代表投票后,选择发展杨梅产业。

铁山村有古杨梅园,适合杨梅种植。村里引来投资者,改良扩建杨梅基地1500多亩。村民看到产业有甜头,不仅山上遍植杨梅,房前屋后都栽种了杨梅。

盘活杨梅古道、瀑布群、飞龙岩等人文和自然资源,铁山村开发乡村旅游。近几年,村里年年举办杨梅节,家家吃上“生态饭”。

远看铁山村,人在林中,房在绿中,生态宜居美如画。回顾走过的路,村支两委认为,村民自治、群众参与是成功的法宝。

“美丽乡村”人人建,也要人人管。近两年,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石家峪村打造“两山币”,迈向“绿富美”。具体做法是,“两山银行”为每一个村民家庭存储虚拟的“两山币”100个。村民遵守村规民约,主动清理山间垃圾,帮忙调解邻里纠纷等,获加分奖励,以“两山币”的形式存入“银行”;村民在门口堆放垃圾,打牌赌博则扣分。年终“盘点”,根据币值进行奖励。

“两山币”实行以来,石家峪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水管坏了有人主动修,架桥有人贡献水泥,义务植树人人争着干。村保洁专干向延其说,杜绝乱丢垃圾,村庄干净整洁,大家心情舒畅。

放眼三湘大地,沿河两岸“村村有河长”,重点林区“山山有林长”,村民还积极参加改厕工作队,妇女党员管好垃圾分类。各地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的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留住最美乡愁。

培育“好乡风”,村民生活更幸福

沿107国道经过湘潭县中路铺镇柳桥村,一个整洁的院落格外打眼,这是村里的“长者之家”。村干部告诉记者,“虽然村民生活不算太富裕,但全村形成了崇德向善、爱老尊贤的好风气,老百姓的幸福感爆棚。”

两年前,柳桥村为村里的特困老人建造“长者之家”,80岁的肖海桃首批入住,住上了一室一厅、厨卫俱全,生活很方便。闲暇时间,他与老友下棋聊天。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十分开心。

除了特困老人集中居住外,村里还将6处空置房改造成“邻里互助点”,完善多功能活动室、医务室等设施,配有1名医生和6个服务小组对接满足老人各种需求。

敬老爱老,变成村里的“一宝”。老人过得好,让在外经商打工的年轻人少了牵挂多了自豪。村里以倡导孝亲文化为契机,引来13位本村能人返乡,领建合作社,发展果、菜、中药材基地3000多亩,带动村民家门口打工赚钱,全村实现“零麻将”,各类酒席比以前减少一半,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乡亲还是那些乡亲,由于乡风变好,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村民的幸福指数自然“水涨船高”。

柳桥村的幸福生活,仅是全省乡风文明建设的缩影。据省农业农村厅调查,近年来,湖南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地涌现大批先进典型。涟源市板桥村开展乡风文明讲堂:临湘市羊楼司镇评选表彰“十好人物”;宁乡市鹊山村开设“功德银行”,打造正能量“储蓄罐”……

如今的三湘农村,文明乡风浩荡来,为乡村振兴源源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相关专题:善治乡村·聚力振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