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书育人楷模④ | 宋阳玲:用诗词灌溉心灵

2021-09-05 18:56:5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余蓉,胡荧] [编辑:夏博]
字体:【

(临近开学,宋阳玲在备课。 通讯员 摄)

科教新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荧

【名片】

宋阳玲,女,邵阳市城步人,1971年10月出生,城步苗族自治县第二民族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她扎根苗乡农村教育25年,躬耕校园文学,实施诗教进校园,创建诗词园,以诗意成就教育的芬芳,辅导学生发表诗文100余篇,获“全国模范教师”“邵阳市最可爱乡村教师”等荣誉称号。

【故事】

“日正三竿上,书声朗朗扬。庄周偏入梦,化蝶捉迷藏”……9月3日,再读起这些充满童真的诗歌,笑意又一次在宋阳玲脸上洋溢。这是她的学生易明慧创作的《犯困》,“诗写得很灵动,一小部分学生上课打瞌睡的画面跃然纸上。”

宋阳玲,城步三中的语文老师,也是学校赧水文学社的负责人。1996年,宋阳玲放弃去大城市教书的机会,选择回苗乡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

城步三中是该县最大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大部分都是留守孩子,因为缺少亲情陪伴,他们渐渐变得沉默寡言。“诗者,吟咏性情也。”热爱文学、爱好写作的宋阳玲想到,润泽孩子们的孤寂心灵,诗歌或许是个很好的载体。

宋阳玲联合吴本忠等几位老师,让停办多年的赧水文学社恢复了生机,并实施诗教进校园。

诗教说来容易做时难。没有教材、缺少师资,怎么办?“我就拿《唐诗三百首》等书给学生做课例讲。”宋阳玲自嘲是“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让诗词教学有章可循,宋阳玲主编了校本课程《传统诗词基础教程简编》。虽然这条路走得辛苦,甚至被部分老师嘲讽“学习诗词无用,考试又用不上。”但在宋阳玲看来,教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孩子未来的成长。她乐意用这盏灯去照亮这群留守孩子的路,让他们更加勇敢、乐观。

每年中秋节,宋阳玲会给学生布置一份特别的作业——以“思念”为主题创作一首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创作之前,宋阳玲和孩子们分享每一首诗词背后的故事。

“我讨厌过中秋节。”有一次,学生肖玉萍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宋阳玲并没有粗暴呵斥,而是给了她一个温柔的拥抱。一直很关注她的宋阳玲知道,因为母亲长年在外打工,肖玉萍多有怨言。

下课后,宋阳玲又领着肖玉萍来到办公室,与她促膝长谈。临走时,宋阳玲送给她一本《宋词》。一周后,肖玉萍归还《宋词》的同时还带来了一本读书笔记,“从诗词中,我读到了很多思念,也感受到了力量。很多坎坷我们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乐观面对。”肖玉萍说。从那以后,她变得爱说话了,笑容也更多了。

“不似亲人,却胜似亲人。是她让我在诗词里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这是学生蒋遵升对宋阳玲的“深情告白”。

蒋遵升是一名孤儿,寄养在叔叔家。她不爱说话,却善于用文字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新春喜气盈,小草发芽声。何处莺声啭,微风细雨行。”蒋遵升写的《吟春》曾多次被宋阳玲作为佳作在课上点评。

“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在报纸上时,我挺开心的。”蒋遵升说。一次次的诗歌发表,让这个内向的女孩眼里有了光,心中有了梦。

学生陈雨婷是宋阳玲的“得意门生”,她已经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六七首诗歌。“作为农村里的孩子,学习诗词让我知道生活除了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陈雨婷说。

勤淘金,不辍笔。闲暇时间,宋阳玲喜欢写些小诗,特别是散曲。“耕耘不计年,苦乐作琴弦,施肥除草用心虔,喜见花儿绚……为师祝愿,诗心常眷,阳光并肩,坚守初心践。”宋阳玲用一首散曲,将25年的教学人生写成了诗的模样。

在她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喜欢上了写诗,经她辅导的学生作品参加国家级诗文竞赛近200余人次获奖,并有100余篇作品散见于报纸杂志。

“我的诗和远方,就是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带着美好的希望,2020年,宋阳玲在城步二中组建枫岭文学社,继续实施诗教,用诗和诗意人生,灌溉着孩子们的心田。

如今,诗词创作已经成为城步苗乡学生生活中一抹灵动的色彩、一束梦想的光。

【记者手记】

一事精致,足以动人

胡荧

在城步三中,有一块诗词园,是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区。近50块诗词牌,每一首都是学生的智慧和生活写照,更写满了宋阳玲对诗词的执着和热爱。

农村留守学生的寄宿制生活是单调的。做宋阳玲的学生是幸运的。多年以后,他们的中学记忆里,不只有做不完的试卷,不只有冷冰冰的成绩单,而是有这样一位老师,轻叩诗词的大门,引领学生在诗海里徜徉。

宋阳玲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可是,一事精致,足以动人。她孜孜不倦地诗词教育,在孩子们心中开出了真善美的花儿,这正是她最“美丽”的地方。

相关专题:2021年湖南教书育人楷模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