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进乡村看小康】接天稻禾无穷碧——涟源市茅塘镇永福村见闻

2021-08-26 06:54:0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龚雅丽 廖鹤松]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涟源市茅塘镇永福村。 周新兵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龚雅丽 通讯员 廖鹤松

【村情概貌】

永福村位于涟源市茅塘镇北部,居龙山之脚,临孙水之滨。全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841亩,总人口315户1232人。近年来,该村引进能人回村,流转土地,发展优质稻种植、稻田养鱼等种养业。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7万元,获评“省级卫生村”“娄底市卫生文明示范村”等称号。

【现场见闻】

8月22日,记者驱车前往涟源市茅塘镇永福村。道路蜿蜒,村落被丘陵、山岗环抱。花木掩映,稻浪翻滚,车辆驶过,不时惊起三四只白鹭。“现在田里种了水稻,山上栽着果树,满眼绿色煞是好看。”永福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周玉喜说。

唤醒“沉睡的资本”

出了村部,便是连片水田。田里,三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新兵正在查看晚稻生长情况。

“再过一个多月,500亩晚稻就能收割了。”周新兵乐呵呵地说。

永福村位于孙水河畔,平坦的地势和良好的灌溉条件,造就了大片良田。茅塘镇曾外出经商者居多,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拼,田地、山地抛荒严重,村集体收入为零。

怎样唤醒村里“沉睡的资本”?

2014年,村支两委找到在娄底城区开超市的周新兵,想将流转出来的土地交给他种。“国家有政策扶持,你开了5家超市,生产出来的粮食也不愁没地方销。”周玉喜说。

看着荒芜的田地,周新兵打定主意,回家种地。

他拿出积蓄,成立涟源市三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孙水人家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亩田每年400元的价格,流转村里90%的土地种植双季稻,发展稻田养鱼。

“合作社帮我们种田,我们为合作社打工。”65岁的脱贫户周漓和停下手中的活说,“活不重,一天有150元收入,日子过得蛮好的。”

周新兵购入40多台农机,成立孙水人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化、机械化种田。除自己耕种外,周新兵还给其他农户提供机械化服务。可吃“套餐”,购买从种到收全套服务;也可吃“点菜”,进行某个环节的作业。

“以前一直靠低保生活,在周老板这里免费学农机技术,成了合作社的农机手,一年可挣6万元!”村民周庆军喜滋滋地说。

“往这边走,上山看看我的园艺场。”不到3分钟,就到了周新兵的园艺场——开辟出的8个山头。“我们现在站的地方是中心点,其他7个山头‘众星拱月’,水泥公路将山头串联在一起。”

2019年3月,在田里“折腾”几年后,周新兵又打起山上的主意,建设永福村园艺场,种植经果林500亩,发展“四季产业”,让村民一年四季有进账。“水果明年就能挂果,还建有游泳池和民宿,计划打造赏、摘、钓、吃、住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周新兵说。

“满坡荒”变成“漫山绿”。村里有产业,村民有收入,2020年,村集体收入增至近7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

开窗见绿,出门赏景

傍晚时分,吹着晚风,沿着通组公路漫步。记者看到,每户家门口都摆放着“红绿蓝”3个垃圾桶。村绿、水净、宅美,房前屋后不见垃圾。

“我们村卫生做得好是出了名的,进这家看看,‘五星卫生户’属他家评得最多。”周玉喜介绍。

庭院中,74岁的周桂生放下手中的扫帚,将垃圾拾掇在一块,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分好类,投入对应垃圾桶。走进屋内,陈设摆放得整整齐齐,地板干干净净。

“永福村环境卫生搞得好,搭帮周支书呀!”周桂生感慨。

周玉喜介绍,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护孙水河水源,2015年,村里制定村规民约,每家每户以宅基地为中心,负责房前屋后卫生;改厕、禁燃禁炮、简化红白喜事;提倡垃圾分类,收取卫生费进行专业处理,做到空地无垃圾、水沟无污水污泥。

村里每周评比“星级卫生户”,在屋场会上通报。“人人成了‘追星族’,村民成了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力军。”周玉喜说。

循着一阵爽朗的笑声,记者来到一片荷花池。池上建有一座四角凉亭,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摇着蒲扇聊天。“前两天开屋场会,黄菊开和周国三、周国初两兄弟十几年的纠纷解决了。”73岁的村民周国凡说,“问题摆在明面上说,谁对谁错大家一起评,屋场会将人心都拢起来咯!”

据介绍,村里的大小事情,都放在屋场会上讲,有困难村民商量着解决,有新政策大家一块了解。村支两委还邀请法律专家定期给村民“微宣讲”,村民思想觉悟提高了,讲文明话、办文明事的多了。

如今的永福村开窗见绿,出门赏景,地上干净,村民心齐。“女儿总想将我接到城里去,我在那边生活不习惯、待不住,还是村里好!”80岁的村民周英凡说。

【记者手记】

“面子”“里子”一起抓

龚雅丽

乡村振兴不仅是“面子”的变化,更是“里子”的改变。

乡村美不美,“面子”很重要。作为“母亲河”孙水河的流经地,永福村秉承“绿色”“洁净”生态理念,提高村民美化乡村意识,形成人人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村民都是“追星族”,成了扮靓乡村的“主力军”。

振兴乡村,要留住农民,光有“颜值”还不够,还需要生态、产业作支撑和乡风文明作保障。“里子”的改变让村子更有生机、村民更有幸福感。

以前的永福村土地抛荒,村支两委吸引能人回乡,唤醒“沉睡资本”,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产业“造血”的同时,永福村利用屋场会,将自治、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开群众会、说群众话,把政策、道理掰开揉碎讲,屋场会成了村民革除陋习、文明言行、调解矛盾的“学习课堂”,呈现出遵纪守法、治理民主、团结友爱的乡风文明新气象。

产业有了,人心齐了,村子有“里”有“面”,有形有魂,振兴就不难了。

相关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进乡村看小康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