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工程”文艺家风采 | 张建安:乡愁是他心底最浓郁的情感

2021-08-17 22:29:3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谢添翼] [编辑:夏博]
字体:【

编者按:

他是作家型学者,理论文章既有学者的严谨,又有作家的神韵,文采飞扬,令人拍案叫绝;

他是湖南省文艺理论界的重要代表人物,发表了不少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艺评论文章。

他就是湖南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入选文艺家、文艺评论家张建安。

今日,我们一起走近张建安,探访他的文学世界。

名片:

张建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近20多年来,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2016年获第六届毛泽东文学奖。

华声在线8月17日讯(记者 谢添翼)这个暑假,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张建安显得格外忙碌,除要积极配合学校加紧做好专升本相关工作,他申报的《出版叙事诗〈决胜2020〉》入选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项目名单,目前也在紧锣密鼓改地完善中。

张建安是湖南省在全国重点报刊发表文学理论文章较多的作者之一,可以说是湖南省文艺理论界的重要代表,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2016年,张建安的理论专著《湘西想象的民族特征与文化精神》获第六届毛泽东文学奖。

张建安作品《湘西想象的民族特征与文化精神》 受访者供图

张建安介绍,大湘西文学是中国文坛的一个特殊文学现象和标本。这部著作,紧扣湘西想象、民族特征和文化精神三个关键词,以历史文化为视角,由宏观把握到个案分析,分别就其抒情唯美特征、神秘魔幻特征、游侠血性精神、现实解剖意义、诗性哲学传达和理想情怀抒发等展开论述,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著作论述客观理性,使传统文学批评方式具有历史与人文情怀双重品性,既注意学理和逻辑的科学性,同时也洋溢着强烈的情感力量和灵性内涵。

张建安不仅是文学理论家,同时也是多产的散文家,在《散文百家》《芙蓉》《湖南文学》以及《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等发表了散文1000余篇,散文《过秦岭》还被选入大学教材。

“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早年受益于父亲对我的文学启蒙。”张建安告诉记者,他出生于邵阳县一个名叫九洲塘的地方,这地方偏僻落后,但山河有色,风景迷人。父亲是位乡村知识分子,能在家里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张建安曾在父亲简陋的木箱里发现过《红楼梦》《封神演义》《古文观止》《南齐书》等发黄的书籍,也有《家》《春》《秋》《山乡巨变》《金光大道》等现代小说。后来,这些书籍自然也就成了张建安的文学读物,“是父亲对文学的喜爱,在我年幼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书读得多了,自然就有了动手创作的冲动,张建安各种文体都尝试过,写得最多的还是诗歌和散文。散文是他特别钟情的一种文字形式。随着年岁渐长,他特别喜欢抒写童年和少年的记忆,抒写让人欲罢不能而又愁肠百结的乡愁。

在他看来,好的乡土散文是需要表达乡愁的。乡愁是我们心底最坚硬而又最柔软、最厚重而又最缥缈的情感。可以说,乡愁是其他所有情感的基石和酵母,由此生发出悲悯、仁慈、正义、友善和良知,甚而生发出令人感动的文学情思和美感。

张建安1982年考取大学中文系后,对文学的热爱更加强烈。毕业后,他先后在乡村中学、县城中专任教。这期间,他在全国公开刊物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1997年,他调至邵阳学院中文系任写作和文学理论教师。压力随之而来,当时学校要求搞科研项目,要出成果。怎么办?张建安根据自己的实际,决定研究湘西南本土文学。2004年,张建安文学理论研究有了大突破,《光明日报》连续发表了他的长篇论文《人民,永远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日报》文艺理论版发表了他的《时代呼唤散文的平民化》。之后,他的文学理论文章一发不可收拾,他主持并完成湖南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当代湘西南文学专题研究”,45万字的《当代湘西南作家研究》也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张建安作品《当代湘西南作家研究》 受访者供图

2009年9月,张建安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任教怀化学院。其学术重心开始集中到大湘西文学研究。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其理论专著《湘西想象的民族特征与文化精神》获得第六届毛泽东文学奖。2018年,张建安作为高层次人才被湖南省文旅厅引进调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工作。

谈到下一步的计划,张建安笑着说:“计划有很多,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进行湖南的戏曲艺术研究,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思考等,着手写一部长篇小说,题目暂且命名为《中国教授》。”他透露,他把小说中一些故事情节提前“剧透”给朋友听时,朋友听起来感觉小说荡气回肠,甚是吸引人,鼓励他快点写出来。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