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故里。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杨永玲 通讯员 王梓玥 谢万波
【村情概貌】
楼田村距道县县城8公里,宋朝理学鼻祖周敦颐诞生于此,他写的《爱莲说》千古传颂,因而楼田村被誉为“理学之源、圣贤故里”“濂溪故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国家4A级旅游景区。楼田村突出以《爱莲说》为主的廉政文化特色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
【现场见闻】
盛夏,道县清塘镇楼田村莲花池里,荷叶亭亭,荷花争艳。
8月3日,祁阳市游客马小明特意带着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儿子,来到“莲(廉)池”,走进周敦颐故居,感受《爱莲说》的精神内涵。马小明说,要教育儿子廉洁自律。
清塘镇镇长周海康介绍,2017年以来,楼田村以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为契机,兴建了濂溪书院、荷花池、游道等,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今年1到6月,该村接待组团观光游客91499人次。濂溪故里成了网红打卡地。
古村风貌再现
8月3日,记者走进楼田村,只见周敦颐故居、濂溪书院、濂溪广场的古建筑飞檐翘角,古香古色,有着厚重的文化气息,把游人瞬间带入千年前的时光。
村民告诉记者,过去,村里守着“濂溪故里”这一瑰宝不知道开发利用,日子过得紧巴巴。
建设小康楼田村,如何“破局”?2010年以来,省及永州市文物部门、道县县委、县政府派出专家,前来“把脉问诊”。专家的建议是:发挥名人效应,发展旅游业。
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周敦颐故居于2010年在原址重建。2016年,濂溪书院由省文物文博设计研究院按照省博物馆收藏的图纸,进行复原设计。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感受周敦颐理学思想和廉政理念的重要载体。
相关部门还指导、帮助楼田村,围绕周敦颐理学思想,依托濂溪书院、濂溪博物馆等,发展以廉政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楼田村成为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后,举行纪念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系列活动、第十届周敦颐国际理学文化旅游节暨何绍基诞辰220周年研讨会、周敦颐学术思想与理学之乡高端论坛等,全面擦亮“理学圣地”文旅品牌。
卖凉粉也赚钱
如今,楼田村游人络绎不绝,村民纷纷吃上“旅游饭”。
濂溪书院前坪,游客来到集中摊点前小憩,品尝凉粉。
今年46岁的村民何团荣,左手拿起一次性碗,右手拿勺从不锈钢大桶里舀起晶莹的凉粉块,再放入配料、点上薄荷水,把散发着清香的凉粉摆在客人面前。
何团荣告诉记者,每天能卖出100多碗凉粉,其他小食品、纪念品销得也不错。
何团荣12岁跟着母亲学做手搓凉粉,这是全家人夏天都喜欢吃的解暑零食。成家后,因为孩子喜欢吃凉粉,她便经常做给孩子吃,但没想过搓凉粉赚钱。
2017年夏天,何团荣见村里游客多了起来,便开了一个凉粉摊。她纯手工制作的凉粉,很受欢迎。
村支书周德疆介绍,在旅游带动下,村里还办起了山泉水厂、农家乐等。
道县居民何任昌来村里投资创办了饮用水厂,取名“濂溪山泉”,除在景区销售,还销往附近县区,年销售100多万大桶,安排了1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工资4000元。
“爱莲山庄”农家乐古香古色,今年50岁的村民周显卷忙着招待游客。他曾在外做了多年厨师,两年前返乡发展,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本地菜肴,最多的一天接待了40多桌游客。
菜地里客人多
太阳西下,楼田村绿油油的蔬菜基地热闹起来,村民忙着采摘,不少游客加入进来,体验劳动的乐趣。
基地负责人黄日忠介绍,这些蔬菜明天一大早,将出现在粤港澳居民的餐桌上。
近年来,楼田村把村里的蔬菜基地打造成了新的网红打卡点。
2013年,湖南原地正禾农场流转楼田村200多亩土地,带动附近陈熊、室家、岗下、小七头寨等村流转土地,发展万亩供港蔬菜基地。通过改造,生产基地路渠成网,节水灌溉,机械化操作。其“原地现代”商标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李国花等60多名60岁以上村民在基地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
今年64岁的何赛珠告诉记者,她采摘蔬菜,一天工资100多元,蛮轻松的。
清塘镇党委书记阳龙庆介绍,万亩供港蔬菜基地地处景区,当地精心策划了科普宣传、采摘体验等,这里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一些游客在返程时带上一把亲手采摘的蔬菜,作为特殊的旅游纪念品带回去。楼田村蔬菜基地还成为不少学校的研学基地、劳动实践基地。
记者看到,基地划分成游客体验区、科普区、劳动实践区等。黄日忠正在蔬菜基地向游客科普有机蔬菜栽培知识:“这是一株大家常见的空心菜,但生产有机空心菜,首先要选好优质品种,一般选择白花种、紫花种,或吉安大叶蕹菜……”
■记者手记
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杨永玲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岳麓书院的一副对联,道出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周敦颐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他的《爱莲说》传承至今,影响深远。
周敦颐1017年出生在道县清塘镇楼田村,他在此度过了15年勤奋学习的少年时光。
然而,以前的楼田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整体规划,当地村民守着“濂溪故里”的金牌子过着紧日子,文化资源优势没能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
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转化成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近年来,楼田村在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下,大力挖掘“廉政”文化资源,做好相关旅游项目配套建设,文化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楼田村的成功实践说明,对“沉睡”的资源要科学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好、运用好,使之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从而加快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