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进乡村看小康】“村民就像生活在花园里”——衡阳县杉桥镇白石园村见闻

2021-07-28 08:38:4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鸿飞 唐春晖 王勤] [编辑:欧小雷]
字体:【

2020年9月19日,衡阳县杉桥镇白石园村,收割机穿梭在稻田中。湖南日报·华声在线首席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陈鸿飞 通讯员 唐春晖 王勤

【村情概貌】

白石园村,地处衡阳县杉桥镇西北,辖30个村民小组,村民947户3980人。耕地面积有2760亩,林地面积7990亩。

白石园村大力发展稻鸭稻鱼生态共养,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华丽蝶变为衡阳市旅游度假村,村民生活越来越红火。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5万元。该村先后被评为衡阳市、衡阳县文明村,“衡阳县旅游示范村”。

【现场见闻】

7月27日,天刚蒙蒙亮。衡阳县杉桥镇白石园村村民肖胜利起了个大早,来到离家不远的稻田边,察看稻田蓄水和晚稻生长情况。

2017年3月,他家承包80多亩稻田,开始搞稻鸭稻鱼生态共养;今年,又流转稻田104亩,其中,稻鱼共养40亩、稻鸭共养50亩。“除去购买禾花鱼苗、鸭苗等成本,全年预计纯收入在7万元左右。”肖胜利说。

“今年,全村村民共种植稻田2760亩。其中,生态稻种植2000余亩,稻鱼、稻鸭生态共养近200亩。”村党总支负责人介绍,生态稻亩均增收300元左右,稻鱼、稻鸭生态共养亩均增收800元左右。

稻鱼稻鸭共养红红火火

白石园村位于衡阳县西北部的雷祖峰下,地处偏远,四面环山,交通闭塞。2014年,该村由杉桥镇原白石、石园、杨桥三村合并而成。

过去,白石园村以传统的“稻谷+稻草”为主,其他产业一片空白,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驻村第一书记刘云华介绍,2014年,该村被识别为衡阳县贫困村,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泥巴路,土坯房;支口锅,铺张床,有女不嫁白石园”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穷则思变。2015年,村支两委提出,白石园的劣势在山,优势也在山。村民要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还是要做好田里和山上两篇文章,搞好稻鱼稻鸭生态共养和乡村生态旅游两个产业,从田里淘金、山上赚银,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说干就干!白石园水源充沛,村里有一座蓄水量2万多立方米的白石园水库,一条5公里长的杉旭河贯穿全村。

2019年11月,白石园村支两委积极争取县农业建设项目事务中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组织专业施工队,对杉旭河进行清淤,衬砌渠道,平整河堤两岸的机耕道和坑洼的稻田,实施小田改大田,为全村粮食增产增收夯实基础。

有了水,通了路,如何盘活稻田资源,在田里淘金?

2017年3月,白石园村支两委通过湖南角山米业牵线搭桥,邀请湖南农大黄璜、陈灿教授技术团队前来村里谋划产业发展。两位教授提出建立“高校+企业+农户”的产业模式,发展稻田生态立体种养,促进农田增效和农民增收。“白石园村通过发展‘稻田+鱼’‘稻田+鸭’生态种养模式,每亩稻田综合收益比传统稻田提升1000多元。”村党总支负责人介绍。

“你看我这鱼长得多好!今年中秋节前就可上市卖个好价钱,每公斤禾花鱼市场售价30元左右,俏得很。”肖胜利在稻田里忙碌着。

乡村旅游一浪高过一浪

上午9时,记者驱车向北前行,汽车攀爬在蜿蜒的雷祖峰山路上,20分钟后,停靠在海拔500多米高的雷祖峰山顶上。站在观景台上远眺,阡陌小路、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从雷祖峰下山后,汽车往南走,来到位于曹家组的“樱花大道”。大道长约5公里,两旁栽种了近3000株晚樱,150余盏太阳能路灯耸立在道路两侧。

“倘若四五月份到村里来,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驻村第一书记刘云华指着“樱花大道”两旁的樱花树说,“樱花盛开时,一朵朵粉红色的樱花竞相吐芳争艳,异常美丽。每逢节假日,慕名到村里观赏樱花的游客络绎不绝。

“赏樱的高峰期,正是农户销售农副产品的好日子。”三字强组村民汤平安说,他把自家产的中草药糄粑、手工米面、腌菜、土鸡蛋、蔬菜等摆在村口,游客边赏樱花边挑选原生态农副产品。汤平安透露,仅销售农副产品纯收入就有3000多元。“每到樱花盛开的季节,村民销售农副产品、开办农家乐收入达50万元左右。”刘云华介绍。

该村还有种植油菜的传统习俗,播种面积达1500亩,每年3月至5月,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整个村庄都成了一片金灿灿的花海,“村民就像生活在花园里。”

“独特的田园风光,每年吸引了5万多名游客来村里度假观光。央视前来白石园村拍摄《春天的中国》等专题片,带火了白石园村的乡村旅游。

乡村要振兴,发展产业是关键。白石园村除发展稻鸭稻鱼生态种养和乡村旅游,还种植了油茶、莲藕等,养殖了三黄鸡、鸭子等。今年,该村还从衡阳云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新型瓜果类产品瓜蒌。

白石园村,旧貌换新颜,先后获评衡阳市、衡阳县文明村,“衡阳县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记者手记

办法总比困难多

陈鸿飞

白石园村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如何在山旮旯开辟一条致富路,成为摆在村支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几年前,村支两委一班人结合实际,制定了“人和兴村、特色富村”的发展规划,确定“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旅游促产业发展”的兴村之路。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白石园村面貌已焕然一新。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村党总支负责人说,白石园村群众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凝心聚力,靠着不怕苦、不服输,立志改变穷山恶水的拼搏精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建设成为了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事实证明,只要党组织有战斗力,带领大家努力干,再大的困难也有办法克服。

相关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进乡村看小康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