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畅 通讯员 王成奇
97岁的湘潭大学离休教师沧南,很忙。
这位已在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潜心探索40多年的学者,去年刚完成一本近20万字的著作。今年,有关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书籍,依旧摆在他的案头。
7月16日8时许,他像往常一样,伏在书桌前,拿着放大镜,翻阅有关暴力革命与和平演变等方面的资料,为今年第6篇论文写作做准备。
“我的时间不多了,但想写的东西还没写完。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我的心情才能愉悦。”沧南说。
要完成这些工作,对年近期颐的沧南来说,并非易事。
“他不会用电脑,全靠手写。一写字手就抖,写得很慢。有时考虑问题,整晚难以入眠。”沧南的女儿高玲玲说,“这几年,他的膝盖也痛得越发厉害。”
尽管如此,沧南却没有打过退堂鼓。
2017年10月的一天晚上,沧南在电视中偶然看到一位先生在讲解古诗词,这给了他很大启示:能不能从古诗词中提出的哲理为引子,来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呢?
他用了整整14个月时间,通读14本有关唐诗宋词的著作,超8000页、近500万字,每天工作学习至少8小时。
但是,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沧南犯了难。“为了弄准诗词中一个字的意思,常要翻阅几本工具书。有时坐在桌前,一上午写不出一个字,痛苦烦恼得很。”他说。
2019年9月23日,沧南因身体不适住院手术。10月28日出院回到家后,他就很少出门。书房里,那把磨得发亮的竹藤椅,那张1977年从武汉大学带过来的有虫洞的小书桌,成了每天陪伴他时间最长的“伙伴”。
2020年5月,《诗意中的毛泽东哲学》几经打磨,终于成稿。全书共9章,近20万字。
“共产党人只有一种人生观,没有离退休后的第二种人生观。在职也好,离退休也罢,都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奋斗。”沧南2017年写在《沧年往事》一书中的这段话,是他的奋斗理念,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1974年,湘潭大学恢复立校。1977年,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研室主任的沧南响应中央号召,提着一口大樟木箱子,从武汉只身来到湘潭,支援湘大建设。当年,他53岁。
当时的湘大,没有电灯、自来水,没有图书馆、教室,没有教师宿舍。老师分散住在附近农民家,蚊子又多又大,晚上备课,就把腿放在水桶里。
尽管条件艰苦,沧南与来自全国近100所高校的600多名教师一道,边劳动建校、边搞教学科研。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牢记毛主席嘱托,把湘潭大学办好。
在沧南推动下,湘大哲学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毛泽东哲学思想硕士生。1981年,湘大成立哲学系。
1983年,沧南提出“毛泽东方法学”这一创见性学术课题,主编《毛泽东方法学》。他认为毛泽东制定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创举。“这是沧南先生独具特色的学术贡献。”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评价。
40多年坚守与开拓,湘潭大学已成为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重镇”。“真理的冷板凳,坐得还不够。”沧南说。
1995年,71岁的沧南从哲学系离休后,讲党课、做义务辅导员……仍然忙得不亦乐乎。而对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研究,依旧没有中断。记者采访他时,他刚写完一篇2万余字的论文。
君子忧道不忧贫。沧南自甘清贫,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本色:将新房让给患有哮喘的同志,自己却在狭小昏暗的老房子里住了近40年。先后捐资40余万元资助贫困生,去年又捐出3万元助力疫情防控,可他自己一件棉袄穿了30多年,拉链坏了还舍不得丢,用根布绳往腰间一捆接着穿……
2018年,沧南获评“感动湖南”人物。2019年,获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今年6月底,获评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获得这些荣誉,既感到荣幸,又感到内疚,心情是矛盾的。因为从思想和工作上来说,自己与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沧南说。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改造不止,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止,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拥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员。”这位在党65年的老党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