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水中流——走进红色潇湘】春风杨柳万千条——湖湘教育筑起兴湘强国之基

2021-06-30 06:46:3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余蓉 周倜] [编辑:印奕帆]
字体:【

春风杨柳万千条

——湖湘教育筑起兴湘强国之基

(6月18日,汝城县芙蓉学校舞蹈教室,孩子们在上舞蹈课。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余蓉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余蓉 周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民族复兴之本,国家强盛之基。要把一个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唯有以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精神,抓教育,树人才,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教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念兹在兹的大事。从“自修大学”、“工人夜校”到“广播电视大学”,从行军途中的“背包识字”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从教育优先到科教兴国……党的百年教育事业唱响的是一曲筚路蓝缕、愚公移山的壮歌!

在惟楚有材的湖南,党领导下的百年教育的故事尤为精彩和动人。“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伟人豪迈深情的诗句,是我们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

1 全民教育:从“夜校”到“电大”

【特写·工人夜校】

6月24日,湖南第一师范(城南书院校区)校园里,书声琅琅。

飞檐吊脚、青砖灰瓦、苍郁古树……走在校园里,穿行于迂回长廊、硕大廊柱、成双顶拱之中,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迈进校园,沿着长廊,绕过一个精致的四合院,来到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的第四展厅,展厅右边陈列的一幅巨大的《工人夜学招学广告》一下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1916年12月,湖南第一师范就开设了工人夜校,后由于种种原因停办。1917年上半年,毛泽东主持第一师范学友会工作后,认为要把工人团结起来,学知识、学文化,社会才能改造好,决定续办工人夜校。

认字,便是认真理。“你们看,工人的‘工’字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是地,中间站立的是顶天立地的工人阶级,再看 ‘工人’两个字,加在一起是‘天’字,所以工人是天下最强大的阶级……”站在当年工人夜校的教室里,毛泽东那洪亮的授课声仿佛仍在耳边回荡。

【长镜头·从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

1978年,湖南遵中央统一部署,决定在全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教育,面向全社会各类人士招生。1979年2月,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并招生,开设当时社会最急需的机械和电子专业,首届就招了9400多人,在当时相当于全省高校的招生总量。

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开学第一堂课是华罗庚讲的高等数学,此后杨振宁、吴承真等国内一流学者都来讲过课。凭借优质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内容,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在国内乃至国际声名远播。

之后,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又陆续开设了经济、法律、计算机、教育学科等120余个专业,我国普通高校学科分类是14个,该校专业覆盖了10个学科分类,基本上满足了社会成员不同的需求。

学校拥有19所分校,166个县以下教学站点,办学网络覆盖全省城乡,累计培养本专科学生86.5万余人,同时还办有干部网络培训学院、老年开放大学、青马在线等非学历培训机构,各类在籍学生达20多万人,开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数千万人次,满足了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两代人的各类学习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学校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至今已招收农民大学生139048人,占全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总数的六分之一。已经毕业的92382名农民大学生,大多成为了村干部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2020年12月22日,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更名为湖南开放大学,将转型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灵活教育的平台、对外合作的平台,成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力量和技能社会的有力支撑。

【全景·打造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湖南刚解放时,文盲和半文盲占全省总人口的80%以上,大多数是成年人,其中绝大多数又是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工人和农民。

1950年,全省开始普遍推行在农村办冬学、城市办夜校的教育运动。据统计,至1957年,全省累计扫除文盲、半文盲约201.75万人,其中干部约3.55万人,职工(含市民)约20万人,农民约178.2万人。随后,又开展了农民初等、中等文化教育,职工初等、中等文化教育,以及干部文化教育,大力提高成人文化教育水平。至1998年底,全省100%的人口地区完成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

1984年11月,湖南开始举行高等教学自学考试,首次开考党政干部理论专修科及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会计、统计等6个专业,报考人数63836人,实考人数50753人,结果有17407人获得单科或双科合格证书,占参考人数的34.3%。到2006年,全省有近900万人次参加自学考试,累计开考近2300万科次,毕业生人数近50万人。

2010年,我省出台《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目前,终身教育网络已覆盖全省70%以上人口,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从20%到100%,初中入学率从6%到99.8%

【特写·汝城芙蓉学校】

盛夏的汝城,花开满园,景色秀丽。

在九龙大道、汝城大道、吉祥路交会处附近,2020年9月建成并开学的汝城县芙蓉学校,宛如一朵绽放的“芙蓉花”。

音乐教室里,钢琴声、古筝声、歌声,声声入耳,让人如痴如醉;舞蹈教室里,民族舞、拉丁舞、街舞,曲曲动人,让人目不暇接;绘画教室里,油画、速写、国画,幅幅吸睛,让人流连忘返……

这所总投资约1.15亿元,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的芙蓉学校,拥有3栋教学楼,还建设了师生公寓、科技楼、办公楼、师生食堂、风雨球场综合楼,实验室、功能室、报告厅、教学一体机、直饮水系统、消防系统、标准化运动场和室内球场等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可容纳1080名学生在这里快乐健康成长。

【长镜头·一所教学点的蜕变】

一座大山,一所教学点。

从石门县城驱车4小时,才能抵达处于湘鄂边大山中的常德石门县罗坪乡栗子坪教学点。

教学点虽然地处偏僻,却俨然一个“童话城堡”。迈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教学楼、装饰着七彩的风车、彩虹跑道、大面积的绿草皮、五彩斑斓的幼儿活动区域。校园里,孩子们开心地滑滑梯、骑木马、荡秋千……

“5年前我刚到这所学校时,这里只有一栋破旧的平房、两间墙面斑驳脱落的教室、土坑茅厕、烂泥巴操场。”校长卓德刚很是感慨。

这5年,政府投入和爱心援助总计有250万元。原有的8间教室提质改造,学校还新建了教师周转房、幼儿教室,开设了留守儿童中心。教室配备了信息化教学设备,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云”上享受城区学校的优质课;办公室里,监控设备、扫描仪、传真机、打印一体机等一应俱全;每位教师都有一套装修一新、带卫生间的套间住房,还配备了电脑,安装了浴霸和热水器。

徐远红老师2019年到栗子坪教学点轮岗一年。如今,快两年了,徐老师却不愿离开。“学校条件好,我只想专心教好书,就在这所学校退休。”他掰着手指头算了笔账,除了工资外,在这里他每个月还能领到教育人才津贴和乡镇工作补助共1200元,中心学校也每月补助他100元交通费。

学校条件变好了,娃儿们留下了,老师安心从教了,教育质量也上去了。去年下学期,在全乡期末统考中,教学点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考了3个第一、1个第二;在全乡文化艺术节中,教学点选送的舞蹈《中国美》在全乡42个节目中获得第一名。

【全景·义务教育发生的蜕变】

湖南义务教育发生的蜕变,用一组数据来佐证更有说服力。

1949年,全省虽有小学32684所,但校均规模小,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及20%;初中224所,入学率仅6%。2019年,全省共有普通小学7335所,小学教学点7696个,在校生521.98万人,小学净入学率达100%;初中3331所,在校学生240.46万人,入学率达99.8%。多年来,义务教育年均巩固率达到98%。

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南义务教育很多地方办学设施设备简陋、合格师资缺乏。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湖南一手抓入学率、巩固率,一手抓办学条件改善。2002年,全省“普九”任务全部完成后,湖南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问题;实施“两免一补”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薄”工程、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重大项目,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确保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至2018年,“全面改薄”目标基本实现,全省累计投入235亿元,完成合格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14600多所;2020年,全省所有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学有优教”正在三湘大地逐步成为现实。

(5月14日,湘潭大学。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俊 摄)

3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

【特写·一间老房飘书香】

湘大东坡村9栋三单元二楼,一直是湘潭大学原哲学系主任、毛泽东哲学思想教研室主任沧南的家。

6月初,微风拂面,阳光照进了沧南的书房。手拿着放大镜,鼻尖都要“贴”到书本,97岁高龄的他仍在为一篇新论文作准备。今年1月,他刚发表了《论共产党人的信仰》。

书桌上泛黄的文献资料高垒,只留出了一小块可供伏案的区域。另外一间房,老旧书柜里的书本文献更是满满当当。

【长镜头·黄土坡上砌“奇迹”】

站在湘潭大学图书馆前远眺,三道拱门巍峨矗立与蓝天相接;高耸的毛主席铜像见证着这座校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热血,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蓬勃。

湘潭大学,“生”于1958年,带着一代伟人毛泽东“亲自倡办、亲笔题写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的使命而来;“重生”于1974年,因一批批有志之士艰苦奋斗的赤诚之心而涅槃。

1977年,就任武汉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的沧南,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里,支援湘大学科建设。那一年,他53岁。

当时的湘大,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室、没有教工宿舍、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放眼望去,净是黄泥。

初来乍到,沧南和同事们借宿乡亲家。白天,他们要负责建校劳动,栽树、挑土、挖地,时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晚上,在煤油灯下潜心学术,蚊虫实在太多,只得把双脚泡在水桶里。那时候,他们最害怕晚上开会。走夜路时常有毒蛇出没,只得“左手手电,右手棍棒”……可在沧南的记忆里,当时“没有人说走,更没有人说怪话”。

“以锄头开荒地,以智慧筑根基,以毅力创奇迹”,“沧南们”是湘潭大学的“拓荒者”,更犹如一座座“精神灯塔”。

今年已68岁的唐正芒是湘潭大学复校、高考恢复后的首批大学生之一,专业是中共党史。他清楚地记得,当年迎新晚会在“露天之下、土坡之上”举行,老师对着他们坚定地说:“你们来,要有吃苦的准备”。

1979年,湘潭大学第一教学楼落成,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在湘潭大学一路“本硕博”连读,唐正芒毅然选择“留下来”。深耕专业40余载,2019年,湘潭大学中共党史专业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全景·从“精英”到“大众”】

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历经几十年风雨,我省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解放初到1957年底,湖南高校从1950年仅有的湖南大学和湘雅医学院2所增加到5所,本科专业30个,在校学生13557人,教职工3923人,其中专任教师1812人。

(5月14日,湘潭大学原哲学系主任、毛泽东哲学思想教研室主任沧南在家中接受采访。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俊 摄)

他(它)们,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湖南高等教育的“星星之火”。

1977年恢复高考后,湖南新建或恢复了不少高校。

1985年,全省有各类普通高校52所,本科专业199个,在校学生73291人,教职工总数30532人。

2000年,湖南高等教育开始大面积扩招,当年毛入学率达到15.6%,标志着湖南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18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09所,共招生41.62万人,是1978年的44.9倍。共开设本科专业297种、研究生培养单位2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125个……

2017年,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悉数入列“双一流”,对于吹响三湘高等教育发力号角,举足轻重。

2019年,湖南省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122所(不含国防科技大学、独立学院),其中普通高校110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36所,高职(专科)院校74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40.69万人,在学研究生9.35万人。

■记者手记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余蓉 周倜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的教育方针百年之根本,贯穿我省教育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前,内忧外患。那时,教育是革命的目标,也是革命的武器。工人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在湖湘大地以星火燎原之势不断发展。一批批工农群众接受进步思想和革命思想,投身革命,成为骨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基础弱、底子薄。这一时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党发展教育事业的重点。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基本上消除了少、青、壮文盲。对旧教育制度“坚决改造”,设立人民助学金,发动大量工农子弟入学。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科教兴湘战略、人才强省战略、教育强省战略,推动我省教育改革发展迈上一个个新台阶。“桃江会议”“长沙会议”“郴县经验”“汨罗经验”,标志着我省教育事业一次次取得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教育投入大幅增长,职业教育异军突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培育了大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人才力量。

步入新时代,绘就新蓝图。“2035年,我省基本建成经济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开放强省、健康湖南。”2021年3月发布的湖南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湖南教育有着更令人期待的未来。

相关专题:击水中流——走进红色潇湘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