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是怎样炼成的——探寻湖南文艺经典背后的“工匠精神”】最美颂歌 源自大地

2021-06-25 07:18:0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邓正可] [编辑:潘华]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邓正可

【闪亮名片】

2020年9月27日,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长沙首演,11月6日至7日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该剧首次开票1小时即告售罄,因观众反响热烈加演3场,不仅创下了4.28亿次全网点击、18.8亿次微博话题阅读的记录,还让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成功出圈,4名学生代表登上牛年春晚。随着电视版和电影版的陆续播出和上映,《大地颂歌》成为2020年名副其实的现象级IP。

【内容梗概】

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以精准扶贫为题材,以十八洞村之事讲湖南,以湖南之事讲全国,展示广大扶贫干部扎根大地的无私奉献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一幕《风起十八洞》讲述扶贫干部龙书记来到十八洞村后,凝聚人心、激发村民脱贫斗志的故事;第二幕《奋斗》讲述乡亲们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共建产业的故事;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聚焦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讲述扶贫工作队和支教老师帮助留守儿童重返校园的故事;第四幕《一步千年》讲述因地理环境恶劣、世代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村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过上好日子的故事;第五幕《幸福山歌》通过一场欢乐的相亲大会,展现老百姓脱贫也脱单的幸福感;第六幕《大地赤子》从扶贫干部家属的视角,深情讲述王新法、黄诗燕等扶贫干部的感人故事,向所有牺牲在扶贫一线的干部致敬。

【创作故事】

“戏剧、舞蹈、歌曲等,所有艺术门类不拘一格为我所用,高度融合,成就了这部史诗级的歌舞剧。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经历。”《大地颂歌》总导演周雄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回望整部剧的创排,感慨良多。“演艺湘军”“广电湘军”强强联手,九大行业顶级院团加盟。对于幕后创作人员而言,舞台上2个小时的《大地颂歌》,是一次从云端到现实、从春天到秋天、从乡村到舞台的艺术苦旅。

(《大地颂歌》演出现场。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俊 摄)

艺术跨界,春种秋收

多种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意味着整部歌舞剧的沟通和创排,是一个巨大的工程。2019年12月初,周雄接受任务,预计创排时间一年左右。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主创人员无法面谈,主要演员无法见面,原定的数次采风行动数度推迟,对外资源的沟通几乎停滞。好在,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

“有一些专家在国外,我们每天凌晨打越洋电话交流沟通,讨论剧本创作和主题设计。”周雄说。编剧(作词)冯必烈在采风时伤了脚,可还是被“抬”到剧组。最初的2个多月里,他坐着轮椅没日没夜地改剧本。

这一改,影响到了远在北京的主演谷智鑫。“我们通过网络沟通剧本,前一天我刚记住一版台词,第二天就修改了,我又得重新背,几乎相当于参演四部剧的工作量。”

周雄估算过,从剧本第一个字到最后的成品,一共修改了120多次。牵一发而动全身,每改一个字,所有的环节都要耗费巨大精力调整。

这一点,音乐总监(作曲)刘岳深有体会。“有时唱段中需要改两个不准确的字,音乐中的人声、乐器、设备等改动起来就得七八个小时。”他扎根在剧组。最早的音乐小样出来的时候,他还坐在暖气片旁;到演出时,冷气都能关了。

舞蹈是贯穿全剧的重头戏。来自湖南省歌舞剧院、重庆歌舞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等院团的年轻人,从春天跳到秋天。最晚的一次,排练到了凌晨4点。走廊两侧的充气床,是他们短暂的温柔乡。直到首演前夕,演员们还在排练厅挥汗如雨。“一些舞蹈演员受伤后绑上绷带、护膝,排练时又被汗水浸湿。” 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团团长严伟回忆。

湖南省话剧院演员唐震在剧中饰演“田二毛”,是个抖包袱、造笑点的角色。他进组的3个多月里,每天往返于老家岳阳与长沙。一边是医院需要陪护的母亲,一边是紧张的排练。晚上,他赶回去守护在母亲病床前;清早,他把母亲“移交”给父亲,又驾车匆匆赶回长沙。两点一线,两种人生。

湖南省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郭晖在剧中饰演十八洞村的石大姐,年龄、经历、性格,都跟自己反差很大。一进组,郭晖便不停地查阅关于石大姐的相关报道和资料,一遍又一遍地排练。首演前夕,石拔专老人来到了现场观看彩排。到郭晖出场时,老人兴奋地说:“这是我,这就是我!”

不到最后亮相,所有的创作人员内心都是忐忑的,周雄的眉头更是没有舒展过。直到2020年9月27日晚首演,长沙梅溪湖大剧院响起一阵阵掌声、喝彩……

作为“田二毛”的原型人物,十八洞村村民龙先兰看过演出后十分激动。“从公然跟龙书记作对,到最后的主动支持,每一幕都感觉是自己前几年生活的倒放。很庆幸现实生活里有那么一个好大哥,改变了我的一生。”

“这部剧高度还原了家乡的变化,剧中返乡创业的青年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扶贫干部们做出的贡献让我深有感触。”十八洞村村民施林娇感慨万千。

(《大地颂歌》演出现场。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俊 摄)

风起十八洞,歌从大地来

“开山哟!古老的湘西,美丽又贫瘠……”身背石篓的湘西汉子,发出大山深处的呐喊,年轻人离开土地外出打工。“乡亲们,留下来,咱们跟贫穷干一仗!”驻村扶贫干部龙书记(谷智鑫饰)带来新希望。

风起十八洞,歌从大地来。如果说《大地颂歌》是点亮人们心灵的一缕阳光,那么它的光辉撷取于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耀眼太阳。

创作初期,总导演周雄、副总导演丁伟、戏剧指导王晓鹰、编剧(作词)冯必烈、舞美(灯光、视频)总设计孙天卫、服装化妆总设计麦青等主创人员多次前往十八洞村、夯卡村等地采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泥土中走出,向舞台走去。

第一幕《风起十八洞》中,村民田二毛编写顺口溜讽刺扶贫队“扶贫不发钱”的情节就源于冯必烈与村民的交谈。村民说他们曾经以为“精准扶贫就是发钱”,还编成了顺口溜写在墙上。

第四幕《一步千年》中,小雅的爷爷曾因抬猪出去卖,结果摔下“天梯”去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小雅一家和村民走出大山,跨越了千年的封闭与贫穷。现实中,夯卡村的“天梯”沿峭壁而上,需要手脚并用攀爬,一步踏错便可能坠入悬崖。曾经住在这里的村民有“两怕”:怕有人生病,送不出去;怕猪养肥了,抬不出去。

“等到山花烂漫,我会看到你;待到燕子归来,我会看到你……”第六幕《大地赤子》是全剧催泪的情感爆点。张凯丽、万茜分别饰演扶贫干部黄诗燕的妻子和扶贫干部王新法的女儿,用歌声追忆斯人,勾勒出中国扶贫人的无私与奉献。

8年来,湖南派出了2.1万支工作队、5.6万名干部驻村帮扶,60余万名党员干部与170万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黄诗燕、蒙汉、王新法、方璇等一位又一位扶贫英雄魂归湖湘大地。无数真实的扶贫故事,为《大地颂歌》注入了最真挚、深厚、浓烈的情感。

“这部剧演到我们扶贫干部的心里了,它对扶贫工作的艰辛刻画得很生动,我在现场两次流泪。”湘西扶贫干部黄天伦说。

除了故事的真实还原,剧中极具视觉冲击的服饰和舞美也取材于大美湘西。1300多套演出服饰,制作过程近2个月,大量采用刺绣和银饰,从头饰到鞋子,件件都是精雕细琢,富有浓郁的湘西地域特色。这是湘西的山水雨雾、风土人情带给麦青的灵感。

微风拂过的山林,层峦叠嶂的山峰,水帘悬挂的瀑布,远山深处的晚霞,广阔无垠的星空……这些风景都被孙天卫从湘西搬上了舞台。“无论怎么拍,都是一幅很美的画,一幅三湘巨变的壮美画卷。”这是观众对这部剧的舞美既朴素又华丽的评价。

时至今日,人们提起《大地颂歌》都会不自觉地竖起大拇指。它不仅仅是湖南脱贫攻坚的一部生动史诗,也是湖南舞台艺术的一座里程碑。

【评论】

《大地颂歌》具有现实题材作品的鲜明特征,触碰时代的重大矛盾,直面贫困及其中内含的问题,真实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冲突,这是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最大难点。该剧在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困境的同时,合情合理地给出了非常积极的、前进的力量,同时做到这两点非常难得。

——冯双白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我本想带着旁观的眼光看,不动心,但是好多次都忍不住泪水。《大地颂歌》艺术样式上的创新给人印象特别深。歌舞剧的主样式加上报告剧样式、风光展示剧样式、实景图片,最后还有原型现身等,为意义丰富的表达提供了形式上的保障,是新时代的综合艺术创新。

——王一川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现在的脱贫攻坚和传统的扶贫工作完全不一样。它究竟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困难,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有牺牲?不在第一线的人,都难以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大地颂歌》以文艺的方式,震撼人心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向云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大地颂歌》中跨界、融合的舞台艺术,全新的演绎方式,不仅适用于这一部作品,它可能对我们将来创作更具有新时代、新史诗体量、容量、分量的作品,也是一个参照。

——罗怀臻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

这部剧用沾满了泥土芳香的语言、浸透了山野之风的音调和当代时尚的旋律元素进行了综合性的艺术创造。多元素、多形态、多层次、多维度的舞台呈现形式给观众形成了很强大的视觉冲击和很美的听觉享受,还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彰显了史诗歌舞剧的魅力。

——熊纬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

《大地颂歌》选取的几个故事都是有生活原型的,很真实,充满情感。歌舞剧属于音乐戏剧,音乐的含情量就是它的含金量。这个剧的主创紧紧抓住了“情”做文章,而且做得非常好。

——王祖皆  原总政歌剧团艺术指导

相关专题:精品是怎样炼成的--探寻湖南文艺经典背后的"工匠精神"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