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水中流——走进红色潇湘】犹记当时烽火里——三湘儿女热血保卫中华

2021-06-15 06:38:3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苏原平 李永亮 李曼斯 郑丹枚 徐德荣] [编辑:欧小雷]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苏原平 李永亮 李曼斯 郑丹枚 徐德荣

“三千万人齐奋起,用我一湘壮河山!”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左权、罗荣桓、贺龙、粟裕、谭震林、陈赓、黄克诚、萧劲光、谭政、陈光等为代表的湘籍共产党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战场,领导军民抵抗日寇,奏响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犹记当时烽火里。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团结持久抗战,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3000万湖南人民以抗战图生存,以抗战救危亡,以鲜血和生命保家卫国,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卓越贡献。

1.一道命令:解放军南下,所有入湘部队绕道醴陵看望左母

6月6日,记者驱车来到醴陵市左权镇将军村,探访抗日名将左权故里。

【特写·醴陵市左家老屋】

左家老屋墙上,挂着一张老照片:一名解放军军官正跟一名农村老太太说着什么。

讲解员彭海媛说,老太太是左权的母亲。1949年,解放军南下,朱德总司令命令所有入湘部队绕道醴陵,看望左母。

“我的满崽呢?”八旬高龄的左母育有5个儿女,左权最小。老人佝偻着身子,在队伍中寻找25年未见的爱子。

老母声声唤,不见爱子归。

“您的儿子带领我们打过来了,我们都是您的儿子!”军官泣声答道,他身后的解放军战士异口同声:“我们都是您的满崽!”

此时,左母才知道,自己日思夜念的小儿已为国捐躯7年。她请人代笔写下祭文:“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

【红色历史】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左权被任命为副参谋长,随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总部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1942年5月,日寇数万精锐将八路军总部包围在山西辽县一带。左权指挥突围战斗,在突破日军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左权头部中弹,壮烈殉国,年仅37岁。

噩耗传来,毛泽东眼含热泪。周恩来撰文称左权“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含泪题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醴陵市党史专家吴兴强介绍,左权是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级别将领,他参与组织指挥平型关伏击战、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尤其是黄崖洞保卫战,毙敌近2000人,创“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6比1的空前未有之纪录”,被中央军委誉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模范战斗”。

【画外音】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扛起抗日救亡的大旗,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周锦涛说,毛泽东在延安写下《论持久战》,成为指导全国抗战的伟大纲领和行动指南。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左权、罗荣桓、贺龙、粟裕、谭震林、陈赓、黄克诚、萧劲光、谭政、陈光等湘籍共产党人奔赴前线,抛洒热血,在指挥抗日作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2. 一座灯塔: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为湖南军民指引抗日救亡方向

【特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

在长沙市繁华的蔡锷中路,一道徐祠巷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狭窄拥挤的弄堂旧址分隔开来。古朴的大门、灰色的墙壁、陈旧的石库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仿佛留在了时间隧道里。

6月5日,记者来到这栋红檐青瓦的徐家祠堂,追寻当年的记忆。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堂屋。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超 摄

徐家祠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封火山墙,始建于清末,是中国共产党在湖南领导抗战的重要场所之一。

1937年冬至1940年秋,徐特立和王凌波在徐家祠堂设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周恩来、叶剑英由武汉来长沙指导通讯处工作。

通讯处旧址,有一面浮雕壁画,生动复原了徐特立在火宫殿演讲的场景。“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人们从他精辟而坚定的话语中,消除了对国共合作的疑虑,增强了对抗战前途的信心。不少进步青年深受感召,奔赴抗日前线。

【红色历史】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要承担统战、采购与转运军需物资、掩护中共地方组织等任务。他们组织、领导爱国进步人士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积极筹措抗日物资,为前线输送珍贵的武器弹药、医药用品、通讯器材、被服等,是我军军需物资的“转运站”,也是我党转送干部和家属、接待我党过往人员的“交通站”。

1938年1月,中共湖南省工委秘密建立,立即成为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核心。处于地下状态的省工委和公开活动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相互配合,把最广泛的力量凝聚在抗日救亡的大旗下,使湖南形成各阶层同仇敌忾、团结合作、奋勇抗日的局面。

当年10月,湖南民众抗战统一委员会成立,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任主任,徐特立、任作民等为委员,标志着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创造了“抗战与统一战线在湖南的黄金的发展和上涨时期”。

“八路军通讯处如同湘江岸上的灯塔,给湖南军民指引了抗日救亡的方向。”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胡振荣说,通过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抗日救亡,推动全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很快营造出国共合作抗日的政治局面,为全省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全民抗战形势的出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特写·长沙天心阁】

坐落在长沙城南的天心阁,历经百年风浪,见证古城的沧桑与繁华,也记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

6月6日,记者穿过天心阁城楼,沿着古城墙下的青石板行走,只见树木掩映之下,一钟一碑肃穆伫立。

钟身铭刻“警世钟”3个大字,碑文记载:“1938年11月,日军逼近长沙。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实行‘焦土抗战’,欲焚毁长沙。13日凌晨,南门某处突然起火,防火队员误以为信号,四处点火,一场旷世大火骤然而起。大火烧了五天五夜,城区建筑毁之七八,死难同胞3000余人。”

【红色历史】

这便是长沙历史上的文夕大火。大火发生当晚,周恩来正在蔡锷中路徐祠巷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刚躺下不久,周恩来、叶剑英就发现大火漫天。两人率领工作人员冲出火巷,撤往湘潭,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并与国民党当局及蒋介石交涉,提出善后解决办法。

向来温和的周恩来异常愤慨,怒斥“长沙大火是国民党的错误,是某些当权者的犯罪行为”,迫使蒋介石接受3项善后措施。

周恩来一面起草《告长沙同胞书》,严厉指责放火者对人民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阐明要稳定后方,支援前线,继续合作,坚持抗战的道理;一面迅速投入救灾工作,抢救伤病员、掩埋死难者、抢运粮食物资、开放粥水站、发放救济金等。

【画外音】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政当局一手策划“文夕大火”,将长沙古城化为废墟。危难时刻,正在长沙领导抗日救亡活动的周恩来挺身而出,迫使蒋介石接受3项善后措施,第一时间组织共产党人投入善后赈灾工作,守护长沙百姓安危。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回顾百年党史,人们清晰地看到,在每一个人民需要的时刻,总有共产党人冲锋在前的身影。他们的义无反顾,激励着后人在奋斗征程中,勇当先锋、敢打头阵,用行动展现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3. 一座熔炉:“南方抗大”培养抗日骨干,火花四溅,铁水奔流

【特写·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

夫夷江曲折向北,绕着邵阳县塘田市镇对河村拐了个弯。河畔拐弯处,矗立着一座建于晚清的大宅院,这就是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

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通讯员 摄

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院名由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通讯员 摄

“我们迎着大时代的巨浪,勇敢热情的青年聚集一堂,加紧学习,奋勇救亡……同学们,起来,走向光明的路上,我们是创造新中国的健将。”6月6日,记者走进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听到这首由曹伯韩作词、张天翼作曲的塘田战时讲学院院歌,仿佛又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

【红色历史】

1938年9月,地下党员、史学家吕振羽受中共湖南省委指派,在武冈县塘田(今邵阳县塘田市镇)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宣传抗日救亡思想,传播马列主义火种,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和抗日骨干力量,被誉为“南方抗大”。

“史学家翦伯赞、文学家张天翼、语言学家曹伯韩等一批大作家、名教授,纷纷放弃大学的高薪,来到这个偏僻山沟教学,每月只拿1元钱的生活补贴。”讲解员黎雅倩说,讲学院条件艰苦,教室里的长板凳都是当时各家各户凑的。

“讲学院设研究班、补习班,都以中国革命运动史、抗日民族战争讲座为共修课。”黎雅倩介绍,当时资金缺乏,所有教材都是教师自编自写。

讲学院建立党小组及党支部,在学生中培养发展40多名共产党员、100多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员。由于国民党的破坏,7个月后讲学院被迫解散。

“讲学院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推动了湖南抗战运动的发展,为党培养了250多名优秀干部和抗战骨干。”

邵阳市党史办负责人吴波涛介绍,他们一部分到八路军、新四军担任连长或指导员,转战大江南北;一部分撤到桂林,成立“石火出版社”,继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一部分由吕振羽、游宇、阎戈南、江明和李锐等带领,在武冈、新宁、城步、绥宁、洞口等地建立地下党组织,填补抗战时期党在这些地区的空白。

“‘南方抗大’像一座熔炉,投入矿石,铁水奔流,被反动派猛力一砸,火花四溅,变成了无数火源,到处燃烧。”1945年冬,周恩来在延安出席湖南工作座谈会时,给予塘田战时讲学院高度评价。

【特写·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旧址】

衡山,五岳独秀。“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旧址,历经岁月洗礼,满面风霜。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陈列馆内,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曾使用过的行军锅。徐德荣 摄

1939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下,国共两党携手创办堪比“黄埔军校”的南岳游干班,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的一个创举。

陈列馆内,展示了当年游干班师生使用的步枪、牛角火药袋、行军锅、望远镜等,很多已锈迹斑斑。

【红色历史】

83岁高龄的南岳区文史专家曾瀛洲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就是南岳游干班第一期学员。

当年,周恩来、叶剑英为南岳游干班倾注了心血。叶剑英率八路军干部30余人,参加游干班教育工作,讲授“游击概论”“游击政工”等课程,宣传中共抗日游击战的战略思想。周恩来担任国际问题讲师,作了《中日战争之政略与战略问题》报告,引起强烈反响。郭沫若、田汉等共产党人以及许多中外知名人士在南岳游干班讲课、演说、作报告。

1939年2月至1940年3月,南岳游干班共培训3108名游击战骨干,宣传抗日持久战,推广游击战术,在湖南迅速形成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力推动湖南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

【画外音】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共湖南地方组织广泛动员湖南民众,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抗敌御侮、保国灭寇的伟大篇章。

■记者手记

左权的“不孝”与“至孝”

苏原平 李永亮

左家老屋陈列室,一封封泛黄的家书记录了左权的“不孝”与“至孝”。

“我虽回国,却恐十年不能回家,老母赡养,托于长兄,我将全力贡献革命……”1930年,左权从苏联回国参加革命,寄回家书明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长兄去世,老母赡养成忧。他辗转反侧,在信中恳请叔父理解自己的“不孝”:“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愿以我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

左权19岁南下广州求学后,再也没能回家看望母亲,深感“不孝”。但他至死不渝“贡献革命”,直至抗战成仁,却是对中华民族、对祖国母亲的“至孝”。

左权无疑是无数胸怀祖国、为民族解放舍生忘死不懈奋斗的湖湘儿女的优秀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两首最有名的抗战歌曲,也出自湖南籍共产党人之手。田汉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倾注于《义勇军进行曲》,唱响了中华儿女觉醒奋起的最强音,吹响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进军号角。贺绿汀写下激情澎湃的《游击队歌》,鼓舞激励抗日将士大无畏的乐观主义战斗精神和必胜信念。

相关专题:击水中流——走进红色潇湘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