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之大》解说词来啦!

2021-06-12 23:23:29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洪晓懿]
字体:【

编者按:

省委宣传部联合湖南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制作推出的五集大型电视理论访谈节目《小康之大》于近日在湖南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等平台播出。新湖南辑录《小康之大》解说词,以飨读者。

电视理论专题片《小康之大》解说词

《小康之大》节目组

第一集《小康味道》

【片头】

魏哲浩: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梦圆。大家好,这里是记录小康大型理论节目《小康之大》的节目现场。我是主持人魏哲浩。今天神州大地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壮举。对14亿中国人来说,“全面小康”蕴含着千钧的力量、无穷的意义,它是一个个奋斗者梦想成真的生动写照,一个个家庭喜笑颜开的鲜活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小康那些事。

首先来介绍一下我们小康畅聊团的成员们,我们要欢迎我们的小康采风员,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蓝茵茵博士,欢迎您。欢迎我们的畅聊嘉宾,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欢迎您。还要欢迎到我们的畅聊嘉宾,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王磊老师,欢迎。

魏哲浩:我们也要欢迎现场的观众朋友以及通过融媒体渠道参与畅聊的云观众朋友们,欢迎各位的到来,欢迎大家。

魏哲浩:陈院长,您好。我们知道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方面,应该说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探索,最近我们也读了您写的一些小册子,比如说《党性是什么》这本畅销书,大家也很期待您有没有可能围绕“是什么”再写一些畅销书,名字大家都帮您想好了,叫做《小康是什么》。

陈培永:这个题目非常的好,应该有千言万语,但写起来肯定会很有意思。

魏哲浩:那如果要您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您打算说什么?

陈培永:我最想说的是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美好生活理想,美好社会理想。当理想照进现实,小康就绝不仅仅是大梦想,还是与我们每个个体息息相关的大奋斗、大事件、大成就、大变革,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

魏哲浩:正所谓小中见大,大中有小,您刚才这一番话语应该说也是揭示了《小康之大》“小”与“大”的一个辩证法。那如今呢,全面小康这个纵贯千年的美好理想,如一轮朝日,已见东方既白。所以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节目组特邀我们的蓝茵茵博士做我们的小康采风员,与观众朋友一起去发现小康,体味小康和感悟小康。

王磊:你还别说啊,咱们中国古代还真就有“采风使”这么个官。

魏哲浩:这是一个官呐?

王磊:对,而且其实我们现在好像一般说“采风”都是一些艺术家去民间收集歌谣,或者是美景或者艺术创作时候的事。就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要深入基层的意思。

魏哲浩:走基层。

魏哲浩:对,我们也很好奇,我们的这个采风使,采风员,我们的蓝博士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精彩的分享,我们都很期待。

蓝茵茵:千言万语汇成4个字,“小康味道”。

魏哲浩:你看小康味道,我们去品,我们去细品,这四个字我觉得是胜过万千山珍海味,这也正好是我们这一期节目的主题。

蓝茵茵:大家还记得十九大召开前,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过的“十九张笑脸吗”?这是我在这几个月的采风过程中遇到的最动人的笑脸。

魏哲浩:我知道,这是十八洞村的村民。

蓝茵茵:没错,我刚从十八洞村回来,也带回了他们的小康味道。

魏哲浩: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短片。

【快闪 VCR】

RAP:我家住在十八洞,青山高绿水长。扶贫干部进村庄,大家心里暖洋洋。

歌词:幸福的十八洞,歌儿放声唱。穷山村变了样,一个不漏奔小康。丰收的十八洞,歌儿献给党。新的时代新呀新气象,幸福万年长,幸福万年长。

魏哲浩:幸福的十八洞,歌儿放声唱,我觉得这个歌唱起来就特别的朗朗上口,关键是歌声当中传递出来的,咱们十八洞村村民那种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那种喜悦的心情,特别能够感染人。

蓝茵茵:对,我在那也跟您一样,跟着大家载歌载舞的,脱贫后的十八洞的老乡们生活有了奔头,心情也是甜蜜蜜的。

陈培永:总书记说:“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这些年精准扶贫它就像思想的闪电一样,激荡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蓝茵茵:这些年精准扶贫四个大字,从十八洞村走向全国,包括十八洞村民在内的广大贫困地区的乡亲们的生活,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魏哲浩:可以说是上演了一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那乡亲们的生活现在到底怎么样,采风使再告诉我们。

蓝茵茵:我们征集了许多网友创作的“小康模样”主题画。

魏哲浩: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老乡们眼中的小康模样,好不好?

蓝茵茵:经网友票选,下面这些画作脱颖而出,每一幅作品都蕴含一个故事,反映一个主题。

魏哲浩:好,这是第一幅,这个作品是一个剪纸,它的创作者邵阳剪纸非遗传承人马丽娅老师也来到我们现场,我们欢迎马老师。

马丽娅:主持人好,大家好。

魏哲浩:马老师欢迎您来到现场,那您可不可以为我们分享一下创作这幅作品,你背后的一些故事?

马丽娅:这讲的是我们隆回花瑶姑娘脱贫致富的故事,自从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扶贫干部为花瑶带去了养蚕技术,美丽的花瑶姑娘带货直播, 带动整个花瑶奔上了小康。

王磊:真的很难想象这用手能剪出这么多的细节,真是太棒了,太棒了简直是。

陈培永:马老师确实是刀工精湛,剪出了精准扶贫带来的山乡巨变,将我们当下各地热火朝天建设美丽乡村,共同奔小康的生动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

马丽娅:今天我还带来了一幅精准帮扶奔小康的作品,作品讲述的是扶贫干部精准帮扶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我还想给大家现场创作一幅作品送给你们。

魏哲浩:谢谢,期待您的佳作。谢谢谢谢

马丽娅:谢谢。

蓝茵茵:下面这幅画很暖心。

蓝茵茵:它们的作者分别是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西街小学徐雯小朋友和张掖市临泽二中的保子墨同学。高台县是革命老区,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张掖市高台县考察,深刻指出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王磊:对,我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叫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两位少年的画作彰显的应该是革命老区的小树苗们,对于这种小康生活最真实的感受,我觉得这种孩子们的童真和感受是最真实,也是最质朴的。

陈培永:对,这就是我们小朋友的小康味道,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小康给他们带来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希望所在,前途所在,少年强则国强,

蓝茵茵:老师们说得太好了,我们看接下来的两幅画是网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作。首先画上有一条贫困发生率,那么全面脱贫是全面小康的前提和底线,困难群众是习总书记心中的最大牵挂,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县都不能少,一个乡镇都不能少,14亿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

魏哲浩:我们在话题的征集过程当中,网友们对全面小康的热议度很高,问了不少的问题,这里我们要选择两个问题,请我们几位老师解答一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全面小康的“全面”要如何来理解?

王磊:全面小康首先要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的全面进步,而且它覆盖的区域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魏哲浩:谢谢您的回答。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网友很关心说,中国近亿人口刚刚脱贫,区域和城乡的差距依然是很大的,难道这就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吗?

陈培永:对,这个涉及到我们怎么认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我们都知道2000年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也就是我们用了20年的时间来实现全面小康,这20年我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觉得大家都应该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已经见证了全面小康。当然我们也不能够否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觉得全面小康没实现。我们也不能够寄希望于全面小康,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我们还得看全面小康,它是我们一个阶段性奋斗目标,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我们接下来还有中目标,还有大目标去做,我们碰到这些问题,将会在接下来这个目标的实现的过程中彻底得到解决。

王磊:对,就是我们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我们依然在路上。

魏哲浩:谢谢两位老师对观众朋友提出这些问题的一个答疑解惑,我们继续来看作品好不好?

蓝茵茵:这位网友的画作真的很直观地体现了咱们老百姓生活的小康模样,南方的弄堂,北方的胡同,白天的菜市场、公园,晚上的广场舞、下棋的、打拳的、泡茶的、跳舞的,咱们中国老百姓把小日子过得是有滋有味。

魏哲浩:这些场景应该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其实细细去品味的话,从当中是可以品出小康的味道的。

王磊:我觉得这感觉在真实地反映我自己的生活,这就是那种热气腾腾的幸福感、获得感,还有安全感。

蓝茵茵:咱们老百姓把小康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

魏哲浩:没错,这种感觉应该说真的是特别特别的棒,正好马老师的作品刚才我听导播说好像已经完成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蓝茵茵:好精致。

陈培永:这个好,小康之大,大道至简,我想马老师的小康感受也尽在这四个字之中。

马丽娅:这幅作品的的确确就是我对小康的感受,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所以今天我也把这幅作品送给咱们的节目组,以作纪念,作为小康的见证。

魏哲浩:好,我们特别谢谢马老师用心创作的这样一份意义非凡的礼物,我们也一定会好好地珍藏,谢谢您,谢谢。

马丽娅:谢谢。

王磊:这个浏览了这么多幅的画卷,真心的感慨就是网友们是真有才是吧?他们把我们的生活的一些小细节,那种小康生活的那种幸福感一下子就跃然纸上了。

蓝茵茵:后面啊还有更精彩的。

魏哲浩:还有更加有创意的,我们来看一组“汉字变形记”。

王磊:这个我特别地熟悉,这是三叠字,是我们汉字特有的一种字形了。

魏哲浩:没错,而且我告诉大家每个字都是大有深意,我们先说一个字吧,“众”字。

【众字动画】

魏哲浩:这个动画里面小人偶特别的可爱,这个动画的演示过程也非常的直观,我觉得那个摘帽的设计特别的有意思,特别的形象。我们记得50多年前大庆油田实现量产,我们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那现在呢我们是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这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一个必然结果。

王磊:动画当中最开始是一个人,然后我们在甲骨文当中其实有很多的文字和人就可以演化出来,就好把整个的这个主题就全部解释出来了,我们演示一下。单独一个人是“人”,我们两个人站在一起,并立的“并”,然后浩哥在前面带领着我,我跟着你走,这个叫“从”。

魏哲浩:了解了。

王磊:选得特别特别的好。

陈培永:对我来讲还是很有启发的,但我更看重的是它从一个人变成了三个人,我就想到了这个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提出共同富裕这个理论,它就是要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富起来的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王磊:从嘛,跟从。

陈培永:是,从跟从然后成为了众,我们大家共同解决了贫困问题。

王磊:我特别同意陈老师说的这个,你看十八大以来呢,就这几年我国每年的脱贫人数都超过了1000万,那算下来就有9000多万的人口实现了脱贫摘帽,所以说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是彻底结束了中国绝对贫困的历史,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魏哲浩:说得太好了。

陈培永:这个是全面小康的一个硬性的标准,而且必须要解决的标准,如果这个标准解决不了,我们就不能够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这个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魏哲浩:好。我们继续来看下一个动画吧。

【森字动画】

王磊:森林的“森”。

魏哲浩:刚才我们看到这个荒漠当中有很多的小树苗,其实那一瞬间就让我想到了几代塞罕坝人,他们艰苦奋斗,让荒漠变成林海的人间奇迹。

蓝茵茵: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我们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的过程。

王磊: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在我心目当中全面小康应该是那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小康。或者是那种“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小康,或者说就应该是那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小康。

陈培永:所以环境的问题其实是我们全面小康包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仅是物质文明,它还有一个生态文明的这个追求。所以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重要论断,完全可以说是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所以形成了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魏哲浩:没错。全面小康是多彩的,但是我们认识到绿色始终是它最深厚的底色,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的小康就是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小康。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一组动画。

【焱字动画】

魏哲浩:这个我们看到刚才依次出现的几张图片,第一张图片里面有吃火锅,火辣辣的火锅美食,也会让人联想到火辣辣的小康,红红火火的小康生活。当然还有一张是书记直播带货,这个其实最近特别的火,应该说带火了经济同时也火热了咱们的干群关系,可以说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王磊:我这脑海中突然间出现了一个音乐,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关键是最后那个火火火火火……

陈培永:你这个是丰收的喜悦啊。

王磊:对,其实我觉得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这是一种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的小康感受,我觉得这一点咱们中国人实在是有太深切的感受了。

魏哲浩:所以你刚才有感而发,难怪你对《小苹果》那么情有独钟,大家应该说都有一颗火热的心,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字,“犇”。

【犇字动画】

魏哲浩:这一组动画我们看到这是三头牛组成了一个“犇”字,这个字的寓意应该说是非常好的,昭示着我们的发展动力更足更强,人民的生活也是更加有奔头。那由一个牛变成三个牛,各位想到了什么?

蓝茵茵:嗯,看到牛字,我首先想到的是“拓荒牛”,拓荒牛身上有一种强大的开拓和创新创造精神。十八大以来,我们就是靠发扬这种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让我们的小康路越走越广。

陈培永:看到这个牛就想到了“老黄牛”。不待扬鞭自奋蹄。在他们身上我们就能够看到,什么叫定力和韧性。总书记说中国经济是大海,大风大浪能够掀翻小池塘,但掀翻不了大海。这些年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了强大的韧性,这是我们全面小康牢不可破的“安全阀”。

魏哲浩:我们的历史小王子,你看到这个“犇”字。

王磊:我想到了是鲁迅先生的一句叫“俯首甘为孺子牛”,比如说在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当中,全国共派出了25.5万个驻村的工作队,累计选派的290多万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我觉得他们就是真的把那些贫困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托起了老少边穷地区人们的这种小康梦,也为乡村振兴播下了火种。

魏哲浩:说得特别好。那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字。

【品字动画】

魏哲浩:“品”字,这个很有意思,你看吃饱的“吃”,还有知识的“知”,还有和谐的“和”,都有一个口字,这三个字里头的口字组合在一起自然就是一个品字了。

王磊:对,我觉得全面小康它不仅仅说的是看我吃的有多好是吧?更在于这种生活的品质品位,还有社会的品德风尚。用总书记的话来说,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蓝茵茵: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就在这些方面它都应该有大的发展,大的进步才构成全面小康的“全面”的含义。所以文化自信也是我们全面小康对我们很多人的要求。

陈培永:这就是全面小康最鲜明的文化气质。

蓝茵茵:正因为有这种文化气质,我们的小康社会才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稳健与气度。

魏哲浩:几位老师聊得都特别地深刻,总书记也说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群众的声音。

【街采 VCR】

吃得饱、穿得暖、有钱花

坐一起喝茶颜

天南海北的好东西一下子就买回来了

工资也高了,房子也盖起来了

不缺钱

最好的话就是什么都不愁了

说走就走

现在坐高铁的话呢,嗖的一下就到了

想去哪玩去哪玩的那种

是你有梦想就去追

能够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小时候我们还是有饿肚子的时候,现在你看我这身膘

自来水什么东西都到位了

空气非常清新

路上都很干净

小孩能够享受这种优质的教育

很安定团结

都是安全的

挺安全挺放心的

爱国情绪大家都是越来越高涨了

作为一个退伍老兵,感到很幸福

我越活越年轻,我觉得越活越有奔头

党的政策好

政府给了很多帮助谢谢政府

蓝茵茵:在这个过程中呢,经常有很受感动的一些片段,您可以想象得到,发自内心的笑容,然后刚才像大家这样朴素的言语,然后他们所诉说的故事,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对今天生活的满意,所以我的整个小康感受是小康的味道真的很甜。

魏哲浩:说到甜我们是不是得唱首歌?

所有人:甜蜜蜜……

魏哲浩:你看《小苹果》也是我们的喜悦,

王磊:好的好的好的,

魏哲浩:《甜蜜蜜》这种也是从心底里淌出来那样一种幸福的感觉。

王磊:我在里面听到了乡音,就是那句“得劲”,

魏哲浩:得劲

王磊:得劲,其实我的感受就是看到了这么多这一张张,绝对是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我总结一下他们说了很多,但我觉得就是两个最基本的,一个就是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一个就是让每个人有机会发光发热的希望,保障加希望,我觉得就是小康。

陈培永:我倒是觉得你看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是小康。大家都有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能够耀眼,都能够享有共享的东西。

魏哲浩:我们说100个人心中就有100个哈姆雷特,看了刚才的这个采访,我觉得真的是100个老百姓的心中就有100种这样的小康味道。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不妨让现场的观众来谈一谈他们自己的感受,好不好?我们现场哪位观众?好,来。

观众:我感到很幸福很激动,我为伟大祖国点赞。

魏哲浩:为祖国点赞。好,我们知道在我们这个节目的过程当中,我们云观众朋友们也一直在收看我们的节目,我们就来连线其中的一位,来听一听他的感受,来看看。

魏哲浩:你好。

云观众:嗨,大家好我觉得小康之大的这个“大”,首先是大家的大,有你有我也有他,因为有无数个你我他的参与,才有了全面小康的大成就、大幸福、大喜悦。

魏哲浩:说得特别好。

蓝茵茵:可以看得出大家是真的强烈地感受到了小康的美好。大家是真的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新时代。

王  磊:对,我觉得这一点,十八洞村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作证,梁家河旧貌换新颜的巨变可以作证,绿水青山可以作证,快捷的高铁便利的网络支付可以作证,欢快的广场舞、遍及世界的中国游客可以作证。还有无处不在的,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样的动人旋律,也可以作证。

魏哲浩:说得太好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稳稳地享受殷实丰裕的民生福祉,尽情地沐浴小康生活的灿烂阳光。《小康之大》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下期节目“千年梦想”一起期待。再见。谢谢各位。

(撰稿:肖卜文  蓝茵茵  陈培永  詹春华)

第二集《千年梦想》

魏哲浩: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梦圆。大家好,这里是记录小康大型理论节目《小康之大》的节目现场,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千年梦想》,我是主持人魏哲浩。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小康畅聊团的各位成员:

我们要欢迎小康采风员,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蓝茵茵博士;欢迎您。

蓝茵茵:大家好。

魏哲浩:畅聊嘉宾,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欢迎您。

陈培永:大家好。

魏哲浩:畅聊嘉宾,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王磊老师,欢迎。

王磊:大家好。

魏哲浩:也要欢迎现场的观众朋友以及通过融媒体渠道参与畅聊的云观众们,欢迎大家的到来,欢迎各位。

魏哲浩:那在上一期的节目当中,我们重点聊了小康的味道,这其中有一种味道绵柔而醇厚,历久而弥新,这就是它的古色与古香。那这种味道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里首先我想请问我们三位老师一个问题。我的问题就是:看到“小康”这两个字的时候,各位您最先想到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些人、哪些事或者某个物品、某本书,都行。

王  磊:历史那肯定是我先来了,其实我首先浮现脑海的当然是《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劳动人民很辛苦,希望可以稍安康。可以看到在2000多年前,这个《诗经》的歌谣就已经记录了人们对于小康生活的这种朴素的愿望。

陈培永:我想到的也是一部典籍——《礼记》。这部典籍在《礼运》篇里边是把“小康”描述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状态。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我们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发展的目标,它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也容易得到我们广大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认同。

魏哲浩:蓝博士您想到的是什么呢?

蓝茵茵:我想到的是“康”的原始形态,那是古人在龟甲上刻下的一个非常朴素的形象。

魏哲浩:这个字的最原始的形态。

蓝茵茵:那个形状是用农具去打稻穗、然后稻谷掉落的一个形象,所以在丰收时节稻谷饱满,稻香飘扬,粮食充足,生活安定就是农业时代人们心中的小康。1600年前,一位文人妙笔生花,将小康生活具象化为一处世外桃源,留下了一个动人传说。

魏哲浩:我知道,我知道,我要抢你(王磊)的饭碗了。这个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蓝茵茵:浩哥厉害。

王磊:我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感。

魏哲浩:因为这个文字描写的这个意境实在是太美了,所以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正所谓“心有桃花源,处处水云间”,蓝博士刚刚是从桃花源采风回来,我们马上看一看她给我们都带回了一些什么,一起来看短片。

【VCR】背景:小康采风员穿过秦洞,走进桃花源。遇桃花源中一小孩。

蓝茵茵:孩子,这是哪儿?

小朋友:这儿是秦人谷。

蓝茵茵:你能带我看看这儿吗?

小朋友:好的呀。

小朋友:我们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蓝茵茵:泛舟秦溪,好似走过了一场千年的寻梦之旅,

武陵人的惊鸿一瞥,

叩开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魏哲浩:桃花灼灼,溪水潺潺的这个桃花源的确很美,可以说美得让人陶醉,也美得令人神往。

蓝茵茵:对。那里既有山水田园之美,又有历史传说之奇。至于“桃花源”是不是真实存在,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早已成为我们先人精神家园里的一个标志和符号。

魏哲浩:是的。我们知道桃花源是因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令人神往,这篇文学作品只有300多个字,大家就很好奇啊,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同时它又是怎么样写成的呢?

王  磊:我肯定就要从陶渊明他的这个人生开始说起了,那这个陶渊明昔时他生活在这个南朝的晋宋易主之际,虽然他从小就有这种“大济苍生”的抱负。但由于当时呢这个社会环境实在是太过于动乱不堪,他呢也只是当过一些像什么祭酒啊、参军啊一些很低的小官职,那他最后一次出仕呢,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当这个彭泽县令,只不过呢仅仅八十多天后呢他便“不为五斗米折腰”,最后呢弃官而去,归隐田园了。可以说呢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只能借助这种文字来寄托他的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思绪下创作出来的。

陈培永:《桃花源记》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大的吸引力啊,归根结底就在于它设想了一个与当时的社会完全不同的“彼岸世界”。

魏哲浩:那这个“彼岸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呢?

陈培永:你看在陶渊明的笔下,它包括你看屋舍俨然、芳草鲜美,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所以这里面你看有秩序,又有自由,还有这个物质文明还有精神文明。

王磊:对,虽然这种设想在历史上呢没有成为真正的现实,但是我觉得陶渊明迈出的这一步,却将先人对美好社会的这种设想向远方的这个追求又推进了一大步。所以说我认为这种精神和追求还是难能可贵的。

魏哲浩:没错,美好的追求呢应该说都是相通的。那今天我们在这个现场不妨就来开一开脑洞,看看这个陶渊明如果说他也有朋友圈的话,这个朋友圈得有多大?。

【动画制作】微信朋友圈《桃花源记》的点赞和评论。

陶渊明(南山的主人)

孔丘:小康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孟轲: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就是美好生活。

扬雄:老弟,看了我的文章?(瞥一眼)

韩愈:贫穷不除,何谈美好生活?

段成式:贫穷不除,何谈美好生活?+1

崔敦礼:贫穷常在,何谈美好生活?

刘基:@扬雄,@韩愈,@段成式,@崔敦礼,拔穷根,送穷鬼,何其难矣!(捂脸哭表情)

康有为:天下为(二声)公,是谓大同。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托马斯·莫尔:欢迎到乌托邦岛做客观光(笑脸)。

马克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拳头、拳头)

(黄色党徽、红色底)CP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魏哲浩:你看屏幕上已经出现了这个陶渊明发的这个朋友圈。

王  磊:好多点赞啊!

魏哲浩:对对对,点赞挺多的。我们看看有哪些人:孔子、孟子、扬雄、韩愈、康有为、孙中山,还有莫尔、马克思,当然还有我们的CPC(中国共产党)。我记得陈院长和蓝博士在《社会主义“有点潮”》这档理论节目当中,专门就聊到过莫尔的乌托邦岛。

托马斯·莫尔:欢迎来到乌托邦岛做客观光。

蓝茵茵:500多年前,英国人托马斯·莫尔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乌托邦》。像陶渊明一样,在这本书中,他也构想了一个世外桃源。但和洞天福地的桃花源不一样的是,莫尔的世外桃源呢是茫茫大海中一个世人找不到的小岛。

陈培永:我们今天读一读这个《乌托邦》,还是非常好读的,非常有意思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莫尔笔下的这座乌托邦小岛,可以说是流出了社会主义五百年大潮奔涌的第一股涓涓细流。今天中文里的“桃花源”和英文里的“乌托邦”,体现的都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  磊:很像这个对联对偶的感觉。乌托邦,桃花源。

魏哲浩:都三个字啊,所以感觉这是跨越时空、地域和语言界限的一个千古知音。当然在这个朋友圈里面我们看到还有孔子、孟子两位老人家都点赞了。

孔丘:小康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孟珂: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就是美好生活。

康有为: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王  磊:我们知道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那孟子呢他就提倡仁政,孔子就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孟子说呢“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那你看他(们)有这样的追求他肯定要点赞了。再比如点赞里面的康有为,维新变法当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其实呢他就把“大同”作为书名,写了一本《大同书》,这个扬扬洒洒的20万字,那他也提出了从这个“乱世”到“升平”再到“太平”的一种社会的进化的过程。那他所说的“升平”,其实指的就是小康,“太平”指的就是大同了。

魏哲浩:我们还看到这个扬雄和韩愈都点赞了。

扬雄:老弟,看了我的文章?

韩愈:贫穷不除,何谈美好生活?

段成式:贫穷不除,何谈美好生活?+1。

崔敦礼:贫穷常在,何谈美好生活?

刘基:@扬雄,@韩愈,@段成式,@崔敦礼,拔穷根,送穷鬼,何其难矣!

魏哲浩:扬雄和韩愈一个是西汉的辞赋家,一个是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那我想,他们俩都点赞应该是有共同的文学爱好吧,是吧?所以在一个朋友圈里面出现了。

蓝茵茵:对,他们确实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都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付诸于笔端,比如扬雄写了《逐贫赋》,韩愈写了《送穷文》。这两篇文章都很精彩!

魏哲浩:《送穷文》《逐贫赋》其实这两篇文章,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从这个“逐贫”“送穷”这样的文章题目,就能看出两位大文学家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应该说是相通的,就是实现美好生活必须要先摆脱贫穷。

蓝茵茵:嗯。你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我们请王老师来解答。

王  磊:那我可以首先和大家说说扬雄啊。扬雄这一辈子呢,没有做过什么大官,生活上也比较清贫,有一次就有一个有钱人想要赞助扬雄,就是说我可以出钱给你出版你的那些作品。但他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是要把自己的名字加在上面,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这个冠名,植入广告,是吧。但是扬雄就拒绝了,他不但拒绝了,拒绝的方式也很特别。就是专门写了一篇回应的文章,就是我们说的这篇《逐贫赋》。这个文章其实不长,只有三段,400多字,但是它很有趣。在这里面中,扬雄以“扬子”自称,并且他把这个“贫穷”啊拟人化,称它为“贫儿”。他就写了:我为了摆脱这个“贫儿”,我跑到昆仑之巅,贫儿呢就跟着我往天上飞;我藏到山里,躲到山洞里,它也钻到洞里来;然后呢我泛舟海上,在茫茫的大海上这个贫儿也追着他。然后可以说,就是这个他走,贫儿也走,他停,贫儿也停,不管怎样都摆脱不了。(同步动画展示:舍汝远窜,昆仑之颠;尔复我随,翰飞戾天。舍尔登山,岩穴隐藏;尔复我随,陟彼高冈。舍尔入海,泛彼柏舟;尔复我随,载沉载浮。我行尔动,我静尔休。岂无他人,从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复久留!)

后来呢这个贫儿也开口说话了。“主人啊,你多厉害啊,你看你属于这种寒暑不侵,成天住在那种冬凉夏暖的房子里,你这样都不死,你简直是不死的神仙。你看别的那些什么盗贼盗匪什么的都不来打搅你,有钱人家恨不得修碉堡建多少重防盗门,你那个露天想睡就睡,别人都提心吊胆,你却从来不担忧。你说你这多好啊是吧。”于是听了这个贫儿的一席话,扬子醒悟了,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这个贫儿,并且表示我错了,从此咱俩就长相厮守、生死不渝幸福快乐地在一起。其实,这是作者对自己这种辛酸生活的一种艺术描绘,也是对自己志向的一种表述。

陈培永:你看这个故事听起来是很有意境。实际上咱们认真的思考它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就是我摆脱不了贫困我就去适应贫困。如果我们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角度来讲可能算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生活观和幸福观。是一个我没办法改变现实我就跟现实和解,我就不去积极地努力,不去追求。当然我们也不能怪扬雄,因为在当时的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之下是没有办法来改变个人的贫困或者是大多数人的贫困的问题的。因为当时这种心态和观念在我们长期的传统社会有相当深厚的现实基础。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一些勤劳勇敢有梦想的人啊摆脱贫困的这个历史进程。

魏哲浩:刚才我们聊的是这个《逐贫赋》,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送穷文》都写了些什么。

【动画制作】韩愈:我面目可憎、语言乏味,都是你们的主意。你们一个叫“智穷”、一个叫“学穷”、一个叫“文穷”、一个叫“命穷”、还一个叫“交穷”。你们这五种穷鬼是我的五种祸患。使我穷困潦倒,我今天要送走你们。

五鬼:你驱赶我们走,实在是小聪明,大糊涂。我们替你树立名声,你虽遭到贬斥,我们也不忍心疏远你。只要不趋时适俗,才和天理相通,这个世界上理解你的人谁能超过我们呢?

韩愈:请你们延之上座。

蓝茵茵:这真的是笑中带泪啊,苦中作乐。韩愈在这里创造性设计了“五穷”的概念。那么我们看到这篇《送穷文》和扬雄的《逐贫赋》在故事情节和结局上都是很类似的,主人翁都有送走贫穷的想法,但最终却被拟人化的贫穷所说服,安于现状。

魏哲浩:其实从上面我们提到的这个《送穷文》、《逐贫赋》这两篇文章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作者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都是属于安贫乐道的这样的一类人。那安贫乐道是出自《后汉书·杨彪传》意思是指即便身处逆境,内心也会因为坚守志向而不会感到害怕,并且呢乐于奉行自己所信仰的道德准则。我们之前也提到了《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他就是把安贫乐道作为他自己的一个人生的准则,而且从他的《桃花源记》当中也能读出他对清贫生涯那种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陈培永:大家觉得安贫乐道确实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但是我们仔细地去思考一下这个安贫乐道,可以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但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讲,因为如果大家都是安于贫困的现状,都不想着去改变这个贫困,都不想着摆脱这个贫困,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怎么样发展?从古至今怎么能够到我们今天的全面小康社会。所以我觉得咱们可以再给它改造一下在今天的这个或者是新时代的安贫乐道。我觉得大家什么叫真正的“道”。真正的“道”就应该是能尽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去摆脱贫困。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大道”。

魏哲浩:摆脱贫穷的道。

王  磊:对,我觉得陈老师说的真的是启发了我。其实安贫乐道这个可以作为我们传统文化一种对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一种追求,但不能成为整个社会就此不作为的借口。其实这里要指出的就是,要摆脱贫困,除了看个人的主观努力之外,还要看整个社会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其实我就想说“贫”和“穷”在今天是一个词。但实上在它最开始并不是一个意思。如果说“贫”的字形就是一个空空的房间里要分,你想一个空房间没什么可分的。所以说这就是贫,它指的就是一些物质和钱财。而“穷”是另外一个字,意思呢,“穷”是指一个人弓着身子必须憋屈在一个很狭窄的洞穴里。指的是你无从发力。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们在经常说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只说“穷途末路”,不会说“贫途末路”。所以我觉得这里面是有一个差别的。其实从整个古代史来说确实很难做到。大多数时间老百姓他们在那种私有制条件下,那种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当中,老百姓想要追求小康生活其实只是一个迷梦而已。

魏哲浩:你说到老百姓的生活,我反倒是突然想起了一幅画。这个画大家在这个课本里头都看到过——《清明上河图》。那里面就有描写很多老百姓生活的场景啊!

王 磊:对于学习历史的人而言《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眼中排名第一的瑰宝,甚至都没有之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大多数历史的记载都是文字的形式。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去想象那个画面,或者说通过文字去还原那个画面。但是这幅画他是北宋的张择端用一种风俗画写实的方式把那一瞬间的历史凝固了下来。就像是一幅历史的照片。所以说在这里面有很多历史的细节非常地有趣。比如说我给大家讲几个:比如在这个画面当中,我们看到有一个搭起来就像一个台子就像楼的一样的东西是把?那个叫什么?那个叫欢楼(彩楼欢门)。就相当于今天我们在饭店门口看到那个搭起的那个拱门,就是结婚的时候庆祝的东西。那个也是饭店招揽生意的一种,而且如果是大的正店,上面还会有表演,歌舞啊说唱啊什么杂耍啊都会有的。然后在这地方我们看到了人群来来往往,那个时候已经看到了外卖小哥。

魏哲浩:那个时候就有外卖小哥?

王  磊:对,那个时候就有外卖小哥。各大酒楼都提供外卖服务。

魏哲浩:哦!

王  磊:哎!北宋外卖送啥都快。

魏哲浩:哈哈,广告词都想好了。

王  磊:对,但是准确来说这是一幅盛世危图。

魏哲浩:哎,刚才讲的就是好像日子过得特别好。危图危又从哪来呢?

王  磊:有一种说法认为啊在这个图片体现了很多这个张择端的隐喻。比如说画面中最核心的一个冲突就是虹桥之下的那艘船。马上要撞到桥上了,为什么呢?因为在过桥之前,领航员的失职导致这个船没有及时地放下它的桅杆。所以才造成这个戏剧的冲突。再比如说在里面有这个望火楼,就是我们说的消防队是吧,没有专门的执勤人员,然后兵备松弛,税务严重。所以他很多的东西都体现了里面其实也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的矛盾。

陈培永:王老师这个让我想到了今天有一些人有这种想法:他就看到咱们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啊他就会假设曾经在历史上某个时期我们已经达到了多么好的生活。比如说北宋、甚至民国时期,我觉得这个不能够有一种历史的假想。

魏哲浩:他们甚至想要穿越回去。

王  磊:因为我教的都是十七八岁的高中生。这种想法在他们这个身上很明显,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他们带着一种滤镜。

魏哲浩:没有全面地看待。

陈培永:所以我们说这个历朝历代其实真正能够吃饱穿暖的这个岁月是屈指可数的,“小康”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是张择端描绘的所谓“盛世”,实际上也是从唐宋到明清鼎盛时期,这种“盛世”累计不过有百年,更多的年岁是国库亏空、徭役繁重,战争不断、起义不断。

魏哲浩: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王  磊:对,我这里想到就是说如果说直接关系温饱的呢就是粮食生产吧,在这个乾隆五十五年应该是公元1790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人均的耕地只有3亩,但是根据学界的研究啊,按照当时的粮食亩产量,必须要人均占有耕地4亩才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这已经是我们所说的康乾盛世的时候都是这样。

陈培永:这就是历史上的现实。即使历史上的“盛世”,客观地说,中国劳动人民无法真正过上“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生活。

蓝茵茵:那么特别是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中华民族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所以在这样的形势和处境之下,生存都成问题了,更别谈小康了。

王  磊:对,但这个地方我在课堂上有讲过,就是再多的困难也没有压垮英勇的中华民族。这个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史,其实很多学生你知道吗?他很喜欢听古代史,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他也很喜欢听现代史,我们新中国之后有多么提气。他最不喜欢听的就是近代史,对吧。你看从这个鸦片战争之后内忧外患,然后呢很多这个阶级或者阶层他都试图来拯救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比如说有洋务派进行的这个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这前后,还发生了这个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起义这种农民革命,其实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了。那接下来呢可能就是这个资产阶级是吧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是呢,辛亥革命的果实最后也被窃取了,它并没有改变这个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这种悲惨的境地。

蓝茵茵:嗯。就像孙中山,孙中山先生虽然写了《建国方略》,但是他在当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机会去实现的。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马克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CPC(中国共产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小康采风员点击孙中山的评论,屏幕转至《建国方略》

【动画制作】《建国方略》: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畅。

蓝茵茵:那么呢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里他还有这样具体的设想:在中国呢要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还要修建 100万英里的公路,把我们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并且呢在我们的北部、中部、南部各修建一个像纽约港那样的世界级的大海港;他还提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设想。

魏哲浩:那他所提出的这些设想,最后是不是已经全部都实现了呢?

王  磊:应当说实现了,不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那截止2020年中国已经拥有了14.6万公里的铁路,公路里程突破500万公里,而且我们呢拥有世界最为庞大的铁路网和里程世界第一的高铁网。如今呢世界上这个十大港口中啊,中国就拥有七个,那三峡大坝的修建更是造就了“高峡出平湖”的盛大景象。

陈培永:这完全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起到了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一部近代史啊,以铁的事实表明,拯救中华民族于存亡危难之际,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光荣、神圣、沉甸甸的使命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肩上。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蓝茵茵:咱们共产党啊是天生的行动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同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联的负责同志谈话时他就指出过他说:“韩愈有篇文章叫《送穷文》,我们也要写送穷文。中国要几十年才能将穷鬼送走。”今天,我们不仅将穷鬼送走了,而且实现了全面小康,我们是用什么写的这篇大文章呢?是用知行合一、接续奋斗和实干精神!这就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他说,天上不会掉馅饼,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陈培永:我们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党用实际行动和伟大成就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任何其他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实现小康生活。

魏哲浩: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中华儿女的千年追寻和奋斗是完全值得的!“小康”是大梦想、大时空、大奋斗,这个历久弥新的词汇,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激励着中华儿女从历史走向未来,以其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诠释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好,观众朋友们,本期话题我们就聊到这里,下期话题《大党初心》,一起期待,再见!

(撰稿:肖卜文  蓝茵茵  陈培永  詹春华)

第三集《大党初心》

魏哲浩: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梦圆。小康是大梦想、大时空、大奋斗,是大实践、大成就、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壮举。这里是纪录小康大型理论节目《小康之大》的节目现场,我是主持人魏哲浩。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小康畅聊团的各位成员。

我们要欢迎小康采风员,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蓝茵茵,欢迎您。畅聊嘉宾,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欢迎,还有我们的畅聊嘉宾,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王磊,欢迎您。当然我们也要欢迎现场的观众朋友,以及通过融媒体渠道,参与畅聊的云观众朋友们,欢迎各位的到来,欢迎各位。

魏哲浩:上一期节目,我们聊到了“千年梦想”,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性,中国人民的“小康”情结就这样琥珀般地凝结在历史当中,直到中国有了共产党,这一千年梦想才照进了现实。正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所有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蓝茵茵:这正是我想说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然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在采风的过程中,我到了新民学会旧址,在这里,一群热血青年为这个“勇敢的开始”发出了首倡之声。

【播放主题VCR】

蓝茵茵:时光的旅程中,每一段寻访都动人心扉,跨过新民学会的门槛,我与早期布尔什维克们,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他们的青春集会,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在岳麓山下,这座农家小院,发出了“建党先声”。

蓝茵茵:湘江潮涌连黄浦,驻足在中共一大会址,我再次感受到,那一抹历史的曙光,是这一抹曙光,刺破了“三座大山”压迫下的黑色苍穹,征途漫漫,未来可期,赣南村寨里,这张承载共产党朴素初心的宣传单,油墨依然沁人心脾,世界一家的革命思想,半条被子的鱼水深情,开拓和温暖了一段,风雨兼程的革命历程,初心是迎风的火种,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盛,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风雨无阻,一路向前,让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现场访谈】

魏哲浩:就在片刻之间,蓝博士就将我们带到了百年间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场景。当时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湖湘青年在岳麓山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920年,毛泽东、蔡和森在远隔重洋的书信往来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党”(建立中国共产党)。

陈培永:在当时其实也包括陈独秀和李大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王磊:这是“建党”的首倡之声,意义非同寻常,也就是这群站在时代潮头的进步青年,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提出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铿锵宣言。他们用近乎呐喊的声音宣告:“时机到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它的生,逆它的死”,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宗旨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4万万同胞的吃饭问题。所以说对于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来说,保持一个基本的生存需求,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失望了。

蓝茵茵:对,所以说,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像一道曙光照亮沉寂已久的夜空。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

陈培永:蓝老师引用鲁迅的这句话对我还是有所启发的,马上就想到了马克思也说过一句话,他在他的一个早期作品,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面,他讲到“思想的闪电一旦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民就会解放成为人” 思想的闪电应该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应该就是蓝老师讲这个报春的春雷,所以这个思想的闪电和“报春的惊雷”它是一个有连贯性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也就成立之后,它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它的一个初心和使命。

王磊:对,我们党呢,践行这个初心使命的征程呢,就是像一句诗一样,就是“雄关漫道真如铁”,那其中党团结带领人民用近30年,成功走出一条革命之路,又用近30年呢,成功探索出一条建设之路。

魏哲浩:是,我们党用40多年不仅成功开辟一条改革之路,而且将这条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不断的赋予“小康”这个美好愿景新的时代内涵。那接下来,我们进入互动环节,首先来看看我们的小康词典。

【现场互动】

蓝茵茵:我为大家带了一组关键词。

魏哲浩:我们在大屏幕上来看看这组关键词。

王磊:这个很像我的历史考试题。

魏哲浩:我们的关键词是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小康水平、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这边是有它对应出现的这个年份,所以在这里呢,我们的各位同学来做一个连线题,大家有信心的来举个手,看看有没有可能来答对,来,这位同学,就这个关键词和年份你来做一个选择联线。

观众男:我觉得就我们目前最近最熟悉的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我就会选择一个比较靠近的年份,2017年。

魏哲浩: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的年份,2017年。

魏哲浩:好,绿线,证明你回答正确,来给他一点掌声,对对对。

蓝茵茵:非常厉害。

魏哲浩:好。

观众男:然后小康之家就我的理解,那至少是应该在改革开放有一段时间之后的一个目标,所以这个我会选择1982年。

蓝茵茵:好,我们来看一下结果。

魏哲浩:因为答错了,我们就把这个回答问题的权利交给其他观众朋友好不好?来,来,这位女同学。

观众女:小康之家的话,我会选1979年。

蓝茵茵:对了。

魏哲浩:好,那这样继续挑战。

观众女:小康生活,就是1980年。

蓝茵茵:非常厉害。

魏哲浩:然后小康水平。

观众女:小康水平,我选择1982年。

蓝茵茵:这位同学不仅都答对了。

王磊:不错。

观众女:总体小康的话是1991年。

蓝茵茵:啊,这位同学。

魏哲浩:再次回答正确。

蓝茵茵:完美完成任务。

观众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肯定我觉得就家喻户晓了,然后2002年。

王磊:谢谢这位同学。

魏哲浩:谢谢,谢谢。刚才这个“小康词典”当中,我们看到了像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小康水平还有小康社会等等这些词汇。那在上集节目当中,我们聊到了“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那么“小康”一词是如何进入党和国家的政治话语呢?它又在其中承载着怎样的意义呢?

王磊:“小康”一词最早进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是在1979年底。当时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然后他就问邓小平同志一个问题,说“你们中国所说的要在本世纪建设成“四个现代化”,这到底是什么个样子呢?”对于大平正芳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小平同志事先也没有预料到,但这也正是他这段时间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他想了一下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说“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我们的这个现代化概念,不是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蓝茵茵:听说当时还闹了个小笑话。因为小平同志是首提“小康”,小康?什么叫小康?翻译突然急中生智,然后就说。

魏哲浩:因为翻译没有准备。

蓝茵茵:对,因为在这样庄重的国家的外交场合,然后出现这样重要的政治语言是第一次,然后翻译急中生智说,小康就是一个人身体恢复的时候,日本首相似懂非懂的“噢”了一声,然后站起身来笑眯眯地握住邓小平同志的手,说“祝您和中国人民早日小康”,小平同志也笑容满面地站起来,握住了首相的手说“好,我们大家都小康”就这样,对,就这样,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小康”的概念,从此“小康”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词汇,开始成为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和国家最重要的政治语汇之一。而且从那时起,“小康”一词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的就联系起来了。

陈培永:刚才蓝老师讲,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表达,把小康和现代化连接起来,这样我们就赋予了现代化中国的特色,“中国现代化”开始出现。

魏哲浩:在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二、第三卷的时候我们发现,有40多处提到了“小康”这个词,“小康状态”“小康水平”“小康的社会”还有“小康的国家”等等等等。那我们为什么要用“小康”这个概念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呢?

王磊:从我这个历史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为今用也可以说是历史照进现实。比如“实事求是”这个词,它最早是见于班固的《汉书》当中,它的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我记得当时好像是用来评价河间献王他的一种治学的一种研究的精神的,当时毛主席在岳麓书院这个半学斋求学的时候呢,这个书院里就悬挂有“实事求是”的一个牌匾,那经过革命的洗礼呀,后来毛主席就将“实事求是”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

与此类似,“小康”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夙愿,用“小康”这个概念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呢,具有深厚历史底蕴还有这种社会的心理,能够更好的起到动员群众,对吧!深入群众然后引领群众的作用。那今天我们提“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其实你仔细想一想,这与我们以前古代的一个典籍当中说的,“天下大同”的这种理念是很相契合的。这些我觉得都是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体现了这个文化自信,也都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方面。

陈培永:我们为什么要把小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个表述?在这里面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大家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就等同于小康生活、小康水平、小康国家、小康社会,实际上还不能这样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还是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小康包括全面小康的实现,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中间的环节,我们也把它当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就是说这一个阶段我们会用小康来表述中国式现代化。所以小平同志当年提出来,我们建立的这个现代化是一个小康的现代化,它也是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

蓝茵茵:对,到1982年时,党的十二大报告描绘了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蓝图。这个“小康水平”又是个什么样子呢?带着这个问题,小平同志到江、浙、沪实地考察。当时的所见所闻,坚定了小平同志对实现小康目标的信心,而且怀着这种信心,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战略。到1990年底时,我国已基本上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到2000年,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水平。

蓝茵茵:请大家看这一份2000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文章是,《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美元》。有读者说呀,他真的拿笔写了一下,一万亿,一个“1”后面紧跟着12个“0”,然后一长串的0,看的他又眼晕又兴奋,各种五味杂陈,喜悦、成就感一切尽在不言中。当时这一份新世纪的大礼来之不易,它是各行各业光辉成就的总和。

魏哲浩:刚才我们在说小康,也提到总体小康,大家又很好奇,“总体小康”它到底长个什么样子呢?

蓝茵茵:2000年的时候,我国的人均GDP达到了接近8000元人民币,所以全国的整体和人均GDP都超额完成了小平同志提出的翻两番任务,但是“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王磊:对,我觉得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所以党的十六大就提出,我国到2020年时,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那在2012年的时候,党的十八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呢,又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提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魏哲浩:那我记得以前呢,我们总是提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

陈培永:这个可能会给我们造成这么一种错觉,觉得大家有这种想法,也可能跟这个字面的意思,大家从字面上就产生一种误解,实际上认真的去琢磨一下,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它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执政理念,当然它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的经济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它也要求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政治领域,以人民为中心,你可能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你在这个文化领域,以人民为中心,你可能要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你在文艺工作领域就要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在社会领域你可能要追求共同富裕,你可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它在不同的领域,以人民为中心应该有不同的应用。

魏哲浩:不同的表述方法。

陈培永:不同的表述方式,就是一个中心这个理念,它在不同的领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举措,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个也有它提出的背景,因为我们也都知道,在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走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条道路,当时就提出来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摆脱我们以前过度强调这个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这个思路,这个是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因为一个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民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你没有物质生活的满足,你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经济建设的成就,你何谈你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包括我们今天讲的美好生活。

魏哲浩:所以它这个其实是可以落实到老百姓的感受方面,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是实实在在的这种感受。

陈培永:来让大家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个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它包含的一个时代的内涵。

魏哲浩:对。

陈培永:所以我觉得不要把两者割裂开来,今天当然都应该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要以人民为中心,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全面小康更好的实现,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了,也能够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蓝茵茵:讲的很好,它有手段也有最终的一个发展为了谁。

陈培永:对。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都应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魏哲浩:那您认为从“建设”到“建成”这里头是一种怎样的宣誓?

陈培永:我们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你看建设它应该是一个过程,而建成它应该是这个过程产生的一个好的结果,我们最终是建成,这就应该是一个承诺了,其实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使命的一种决心。

王磊:也是一种初心。

陈培永:也是一种初心。

王磊:想当初我们党从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温饱问题入手,提出了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再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演进过程呢,其实就体现了解放思想与求真务实的统一,也体现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从实际出发的统一,使全面小康社会的演进过程中的每一阶段的提出,它的这个奋斗目标呢,既不超越客观的现实,又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我觉得这就是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的完美的范本了。

陈培永:这个我非常认同。大党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你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这是一个初心和使命,你要完成它你必须要借助于一个又一个战略,一个又一个工程来实现,而且要结合中国客观发展的实际情况一步一步地来完成初心和使命。刚才王磊老师讲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其实这都是我们完成这个大党初心和使命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是一个重要的抓手,一个重要的工程,这里面体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够理解这个全面小康。

魏哲浩:刚才听老师们讲了这么多,我们把这个纵切面和横断面,两个视角结合起来,再来看小康词典的话,感觉每个字都是沉甸甸的,那其实在小康词典当中呢,还有一个词叫做“决胜”,我们决战决胜的伟大壮举就像火车头一样,一出发就心向远方、心无旁骛,纵使关山万重,也要不达目的不罢休。

蓝茵茵:我们党就是认准目标,驰而不息的典范,就像“愚公移山”。

【现场演绎】

智叟:愚公啊,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你为什么要这样的执着呢?就凭你一个人,能和这两座大山比吗?你简直是太渺小了。

愚公: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以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却不会再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

魏哲浩:好,谢谢演员们的精彩表现,我们知道《愚公移山》的这个典故呢,是见于《列子·汤问》,那千百年来《愚公移山》的寓言可以说是广为流传呀。

王磊:对,那我想说的就是,在1945年6月,在这个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华民族面临两种命运抉择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同志呢,就以《愚公移山》为题,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他号召大家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主席的这个重要讲话极大地动员和武装了党和人民,对于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陈培永:毛主席当年对愚公移山做出过这个深刻的解读,而习近平总书记他也讲过这个钉钉子的精神,其实跟这个愚公移山的精神还是一脉相承的。因为钉钉子,它也是需要一锤一锤地往下钉,你才能够把这个钉子钉紧。

魏哲浩:久久为功。

陈培永:久久为功,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提出过滴水穿石,来诠释这种一往无前驰而不息的精神。

王磊:对,我记得是“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魏哲浩:那总书记为什么如此推崇“滴水穿石”这样一种精神?

蓝茵茵:坚硬如石,柔情似水,然后滴水终究可以穿石。喻之于人呢,这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喻之于事,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所以我想总书记之所以推崇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因为水滴虽然个体弱小,但集体的力量强大,虽然一时的力量弱小,但久久为功的力量强大。

王磊:我特别喜欢蓝老师说的这段话,因为一滴水滴或者说一个愚公的力量毕竟是薄弱的,但是当几百万、上千万的“水滴”和“愚公”凝聚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向着一个焦点发力的时候,我觉得那能迸发出的力量是难以估计的,就比如,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他用35年的时间与付出,让10多万山区人民摆脱世代的贫困,还有贵州大山里的老支书黄大发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带领群众抹去了祖祖辈辈过年才有米汤喝的饥饿记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我们说有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组成了不拔穷根决不撤退的突击队,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还有就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的疫情,我们想象一下,460多万个基层组织、9100万名党员迅速行动,从重症病房到城乡社区,从工厂车间到科研院所,都是共产党员冲锋陷阵的身影,成为了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主心骨和贴心人。世界上有哪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与人民心心相印、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呢?

蓝茵茵: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回望,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先后有8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接续部署推进小康水平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国家先后制定了8个“五年计划”或“规划纲要”,来具体推动落实。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能够像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这样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呢?我想应该没有。

王磊:对,其实刚才蓝博士提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当然在故事里它最终的结局是感动了所谓的“上帝”然后把这两座山给搬走了,那在毛主席他就讲过,他说这个“上帝”其实指的就是全国人民,那事实证明,正是我们的党带领着中国人民,继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之后,又挖掉了“绝对贫困”这座大山,而且我们还在神州大地上筑起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

蓝茵茵:说得太好了。

魏哲浩:好。

陈培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小康之大的原因了,首先小康这个事很大,它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第二,小康这个战略很大,它由党的几代领导人接力、谋划和推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第三,“历尽天华成此景”,“事非经过不知难”,实现全面小康的难度很大。我想这些是小康之“大”的意蕴所在吧。

魏哲浩:说得非常好,百年跋涉,百年凝思,我们经历了峥嵘岁月、沧桑巨变,也懂得了从哪里出发、为谁出发。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人民风雨同舟,我们不仅善于打破旧世界,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期节目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了,下期节目,《人民创造》我们一起期待,再见,谢谢各位。

(撰稿:肖卜文  蓝茵茵  陈培永  詹春华)

第四集《人民创造》

魏哲浩: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梦圆。大家好,这里是记录小康大型理论节目《小康之大》的节目现场,我是主持人魏哲浩。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小康畅聊团的各位成员,我们要欢迎小康采风员,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蓝茵茵博士,欢迎您。

蓝茵茵:大家好。

魏哲浩:欢迎我们的畅聊嘉宾,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欢迎。

陈培永:大家好。

魏哲浩:畅聊嘉宾,沈阳教育研究院王磊老师,欢迎。

王磊:大家好。

魏哲浩:欢迎各位,当然我们也要欢迎现场的观众朋友们,以及通过融媒体渠道参与我们这一次畅聊的云观众们,也欢迎你们的到来,欢迎各位。

魏哲浩:在上一期节目当中我们聊到了“大党初心”,更加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新时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然也就没有我们的小康生活。他今天呢,我们的主题是“人民创造”,一块来聊一聊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是如何来创造小康生活的。

王磊:我觉得这个主题呢,就鲜明的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就曾经指出,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涤荡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所以我们看到在开国大典上,面对高呼共产党万岁的人民群众,毛主席也是一遍又一遍的高呼“人民万岁”。

魏哲浩:是,我们也特别清晰地记得,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高呼:人民万岁!当晚的组成“人民万岁”字样的焰火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璀璨绽放,天地人交相辉映,给人难以忘怀的视觉冲击和巨大的心灵震撼。那就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主题VCR:《领袖的人民情怀》70周年的烟花历年新年贺词)

魏哲浩:“人民”两个字,写起来很容易只有七笔,说起来也很轻巧,因为都是平声。但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她的位置高于天,她的分量重于山。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人民”二字?为什么总书记又是如此高频地提到“人民”?

陈培永:整个唯物史观特别强调的就是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也就是说你看如果历史是一部大剧的话,人民是参演的,是在剧中当的主角,参演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的。

魏哲浩:C位。

陈培永:是C位,而且还是编剧,可能还是导演。

王磊:对,我觉得陈老师说的我刚才特别有感触,我们既是参与者,又是见证者,那决胜全面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什么恩赐、施舍来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那70多年来,我们用双手把“一穷二白”的经济总量干成了今天的100万亿的人民币,把濒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境地干成了今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地位。

蓝茵茵: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创造历史,”刚才两位老师解释得非常地透彻,那么劳动也创造未来。我想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劳动创造都是我们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魏哲浩: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就接受家庭和学校的劳动教育,尤其是课本当中劳动者也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和触动。在本期节目里头,我们节目组在融媒体渠道就发起了《课本里的劳动者》这样一个话题,也重拾了很多关于劳动者的记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的深刻内涵。为此我们专门创作了《课本里的劳动者》的故事画作,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融媒话题:课本里的劳动者)

蓝茵茵:这十幅画作的创作题材均来自国家统编教材中关于劳动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既有工人、农民,也有护士、战士,既有普通有普通战线的劳动者,也有大科学家、大学问家,既有家喻户晓的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也有为党和国家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功臣,既有为党和国家英勇牺牲的劳动者,也有在新时代奋斗不息、战斗不止的劳动者。

魏哲浩:是的,他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幅画、每一个场景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此处可以强化一下劳动者与小康生活的关系)蓝博士说到这里,我倒是有一个想法了。

蓝茵茵:你有什么想法?

魏哲浩:既然这些画作,刚才我们也提到了,都是在我们大家学习的课文当中有体现的,我们不妨现场来考一考我们这些观众,好不好?因为很多都是在校的大学生,好吧?

蓝茵茵:好主意,也不算考吧,大家温故而知新。

魏哲浩:对,算温故而知新。我们让这两位老师来一幅来考一考,好不好?你们来出题,谁先来?

王磊:我先来。

魏哲浩:王磊老师先来。

王磊:我挑一幅,就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魏哲浩:好,我们看看,这是王磊老师挑出来的这样一幅画,现场有哪一位观众知道这个画中人是谁,又出自哪篇课文吗?来举手示意一下。

萨里:大家好,您好,老师们。

蓝茵茵:你好。

魏哲浩:您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

萨里:我叫萨里。我来自加拿大。

观众:对,画中人物屠呦呦,课文出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蓝茵茵: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准确,这幅画做出自高一语文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王磊:其实这个呢,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地熟悉,这个屠呦呦教授是青蒿素的发现者。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当时可以说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屠呦呦她就肩负国家使命,通过整理中医药的典籍,她就从一本医学著作,就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最终就发现了青蒿素。那也根据世卫组织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经拯救了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都超过数亿人。

魏哲浩:非常了不起。健康是幸福的起点,一人的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的健康就是立国之基。那如果说百味本草守卫了我们的健康,那么像稻谷、小米它就支撑了我们的血肉。接下来我们看这一副画作。

魏哲浩:好,出现了,在公布答案之前,我们先来考一考现场的观众朋友。这篇课文叫什么名字,画作中的主人公是谁?来,谁举设示意一下,来,有请。

观众女:主持人好,大家好,这篇课文的名字是《喜收稻菽千重浪》,画中的主人公是袁隆平。

蓝茵茵:谢谢这位同学。

魏哲浩:谢谢,谢谢。

王磊:对,这个实际上是有出处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魏哲浩:这句诗要用长沙话湘潭话念更加的有感觉。

王磊:来来来。

魏哲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王磊:好听好听真好听。

魏哲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呀。

蓝茵茵:原汁原味呀。

王磊:这个要用主持人的家乡话来说,这就更加有感觉了。

陈培永:特别的像毛主席声音。

蓝茵茵:《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袁老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袁老深情地回忆说,他说我梦见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然后这个稻穗呀,这个穗像扫把那么长,颗粒有花生那么大,而且在这篇文章中,袁老还说,做梦很容易,但是要把梦变为现实,则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努力,这就是他此后一生的一个工作的一个写照开始了。

陈培永:袁老师非常幽默的,就是你看他从事这么艰难的这个科研的工作,然后又保持这么豁达的心情,你看包括这幅图片这恰恰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一种精神的一种外在的一种表现。

蓝茵茵:就像刚才陈老师说的,科学家的梦都是脚踏实地要干出来的,为了圆这个伟大的“禾下乘凉梦”,袁老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攻关不止。袁老身上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劳动者都来学习。

魏哲浩:您这样讲起来,您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蓝茵茵:我觉得袁老的这种精神,就像即将丰收的稻穗一样,越是饱满充实,越是低头朝向大地,埋头苦干,低调而踏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闪亮的。

王磊:对,我觉得用稻穗的精神来形容袁老,我觉得非常的贴切。因为我想到的就是,你看袁老的团队他研制的海水稻,就说明劳动只要与创新创造相结合,再贫瘠的土地,再严酷的环境,希望的种子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魏哲浩:你说到这个我想起毛主席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民创造的工业奇迹。来看看是哪张图片。

魏哲浩:好,这张图片我想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它就是大庆油田的石油工人王进喜。

蓝茵茵:是的,这幅画出自小学语文《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一文。1954年,周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技术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这幅画就是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铁人”王进喜被评选为 “新中国最美奋斗者”。50多年过去了,他的那一句“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宣言,至今令人感动。

陈培永:工业在当时,包括在今天的中国都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还应该继续发挥作用,我们也应该继续发挥他这种精神。

王磊:陈老师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工业的基础,或者说工业的血液就是石油,当我们真的把大庆油田建设起来之后,对于我们整个工业化体系当时是有多重要的,目前你看我国已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可以说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那就是中国。

魏哲浩:特别好,如果说王进喜用他的纵身一跃,搅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池春水,有一些人却以隐姓埋名的方式,为党和国家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蓝茵茵:是的,让我们来看这样一幅画作。

魏哲浩:这幅画的主人公,不爱红妆爱武装,隐姓埋名三十年,对很多人来说可能相对比较陌生,但是她的成就却让我们能够在国防事业上扬眉吐气。

蓝茵茵:这幅画的主人翁就是被称为中国居里夫人的王承书先生,这篇课文来自小学五年级语文《隐姓埋名三十年》一文。

王磊:这个王承书先生呢,是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项目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从小有着极强的数学天分,在美国留学期间,她便提出了著名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这一方程至今仍在沿用。那时候的西方科学界就深信,王承书若能坚持下去,必定能够获诺贝尔奖。然而王承书就怀揣着建设祖国的梦想,就毅然回国了,和她一起回来的还有装满300多个包裹的书籍和笔记。那回国以后呢,在党和国家的需要下,王承书多次属于跨专业在国防事业的未知领域开拓。

陈培永:王承书先生的这个事迹呀,我是非常地感动。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强大,一个民族的振兴,它是需要一个又一个的无名英雄来成就的,他们用他们的隐姓埋名换来了党和国家事业的轰轰烈烈。

王磊:在1964年的元旦,高纯度的浓缩铀,就在王承书和她的同事手中诞生了,那同年的10月,中国的原子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

蓝茵茵:是的,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对于这么大的成就,王承书先生在写给学生的一封书信中这样说,他说“我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至于贡献嘛,谁又没有贡献。而且为国家做贡献是每个公民的职责,何况是一个共产党员”。

王磊:我觉得王老的这句话确实是一句感人至深的话,它就彰显了一种家国精神,那这种精神呢,是人民创造的应有之义,我在这里还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就是在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时候呢,我们当时动用了全国近60%的通信线路,由于那个时候呢,我们的条件确实不是很好,我们那个时候试验所使用的通讯线路全都是那种电线杆拉起来的明线,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就是这些线路一旦被人破坏的话,整个试验系统的通讯就会中断了。为此从试验场到各个观察的监控站,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每一个电线杆下都站着一个民兵或者是群众,直到任务的最终完成,参与守卫通信线路的群众多达60万人。

蓝茵茵:50年来,从最开始的东方红到嫦娥、天宫、神舟、北斗,它们相继诞生。就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在我们的头顶,可能就有其中的一颗卫星或者飞船掠过。

魏哲浩:那是一定的。

王磊: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大飞机制造、航空母舰等基础和前沿领域呢,又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的成果,而且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在很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这种跃升。

陈培永:这种事例呀,其实都能够看到中国人民他本身具有那种精神属性,总书记用了四个词来强调人民的精神属性,你看就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具备这样的精神气质,精神属性,我们才创造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长期稳定发展的奇迹,而且还将不断的继续创造新的大国奇迹。

魏哲浩: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带领人民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抗争,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战略成果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的成就。

蓝茵茵:大家还记得,在抗疫初期,口罩等防护物资呢比较匮乏,当时我们有一些国有企业就喊出了,“人民需要什么我就造什么”的口号,立即转到生产口罩上来,2020年1月底的时候,我国的口罩日产能是1000万只,到10月底的时候大家知道吗?就已经到了5亿只。有很多网友看到了一些视频,就说有的国家做口罩,甚至是用手用缝纫机,一只一只在那儿缝,美国人当然是机械化生产口罩,但最后还是需要从我们国家进口口罩,就是这些浅显的身边的常见的例子,我就从中间看到了,就是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和真正的大国的实力。

陈培永:我们这次全球抗疫,确实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我们中国的这个国家的实力。我们能够集中力量是因为我们有制度的优势,是我们愿意进入到这个被集中的力量中来,我们才能够集中力量,所以这一次抗击新冠疫情完全能够看出来,人民创造,我们大家都是集中力量的力量之源,其实也正是依赖于人民团结合作的力量,我们不仅率先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而且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了经济增加的负转正,成为2020年全球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无疑也为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直接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力量,强大实力的支撑。可以说全面小康社会,正是人民创造的作品,一幅伟大的作品。

王磊:没错,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恐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那在决战决胜的过程中,我们一手打攻坚战,一手打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就,整个民族的精神我觉得就像陈老师说的也经受了一次淬炼。在这次“大战”、“大考”当中,我们锻造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和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犹如两颗双子星,彰显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魏哲浩:是的。总书记就讲过,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同时也是精神的对垒。

蓝茵茵:确实,为了决战决胜,有太多的瞬间让人泪目,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我们一共有1700多名党员干部牺牲。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大家还记得4万多名建设者昼夜不停,用10天左右时间就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基建狂魔的背后其实是一群普通的逆行者和劳动者,那么复工复产后,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家抓春耕促生产;在厂房在车间,人们加班加点,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魏哲浩:是,面对病魔,亿万人民上演了一曲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劳动号子”大合唱。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与包括快递小哥、卡车司机、种粮大户、餐馆店主在内的每一位与会基层代表都进行了深入亲切的互动交流。我想,这个会的召开,本身它就是对劳动和创造的一种礼赞!

蓝茵茵:一路走来,特别是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们取得今天这样的局面,这里面有拼搏,有牺牲。当我们看到那些脸上的压痕、那些疲惫的背影、还有那些湿透的衣服,特别是那些受伤的双手,我想人们都不会忘记,我们都不会忘记。

魏哲浩:当然我们在讲到这些令人感动的记忆的时候,我们还看到新一代的青年人他们在大战大考当中经受住了考验。他们这么说,“非典”的时候,是你们保护了我们,而现在呢是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所有他们这样的行为和举止,真的是值得我们真心为他们去点赞。

王磊:对,我觉得在这种大战大考面前,我们才看到了什么叫“遍地英雄”,什么叫“英雄辈出”。

魏哲浩:去年9月,总书记考察岳麓书院的时候,面对莘莘学子,总书记说,“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个“斯”,不仅指历史上这个地方人才辈出,也指我们这个时代人才辈出。总书记勉励新时代青年要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骨干力量。

魏哲浩:我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一双手,不仅我们现场的观众,观看我们云直播的朋友、电视机前的朋友都不会感到陌生,这是一双95后抗疫护士的手,这是一双被消毒液、洗手液、滑石粉长时段浸泡和侵蚀的手,并且一度是登上了热搜话题榜的榜首。

蓝茵茵:对,这本来应该是一双年轻而光滑的手,但是现在我们看到这双伤痕累累的手,然而就是这双手创造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照片上这双护士的手呢,是我们广大医护人员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默默奉献的见证,也是亿万中国人民勇敢创造奇迹的见证。

王磊:这下子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很有年代感的歌曲了,我相信大家都会唱(唱: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让你忘了所有的痛,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王磊:谢谢,谢谢。这句话最打动我的就是,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魏哲浩:我们王老师不光历史小王子,还是歌神呀。

王磊:中华小曲库。

魏哲浩:但是的确你的歌词当中表达了我们很多人的心声。

陈培永:这一首《真心英雄》唱出了大家的心声,我特别想说的是,各行各业都有英雄,我们也都从很多的电视呀、小说呀这些作品中看到过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但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业中,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正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民创造的作品,人民英雄还将创造更多的大作。

魏哲浩:是,我们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世上也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想当无数个你我他,无数个奋斗者凝聚起来的时候,就是人民的力量,就是创造的源泉。拥有这一源泉,我们就会“千里黄河水滔滔”;拥有这一力量,我们就能“万里长城永不倒”。那今天的节目呢,就到这里了,下一期节目《明天更好》,一起来期待,再次谢谢各位。

(撰稿:肖卜文  蓝茵茵  陈培永  詹春华)

第五集《明天更好》

魏哲浩: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梦圆。大家好,这里是记录小康大型理论节目《小康之大》的节目现场,我是主持人魏哲浩。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小康畅聊团的各位成员;掌声欢迎小康采风员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蓝茵茵博士,欢迎您!

蓝茵茵:大家好!

魏哲浩:畅聊嘉宾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欢迎!

陈培永:大家好

魏哲浩:畅聊嘉宾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王磊老师,欢迎您!

王磊:大家好

魏哲浩:也欢迎现场的观众朋友,以及通过融媒体渠道参与我们这一次畅聊的云观众们,欢迎各位的到来,欢迎大家!在前几期的节目中,我们从小康味道聊到了千年梦想,从大党初心也聊到了人民创造,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明天更好”。李大钊说“过去、现在、未来是一线贯下来的,无限的未来世界,只有站在过去的崇楼顶上才能看得清楚。”

蓝茵茵:用习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在采风的过程中,我发现80多年前上海一本叫《东方杂志》的刊物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当时向全社会发起了一场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当时的征文题目有两个,一个是“梦想的中国”,一个是“梦想的个人生活”。从当时征集到的稿件来看,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儿,在当时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魏哲浩: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梦想今天绝大多数都已经变成现实了;这件事虽然与我们已经是渐行渐远了,但是对我们畅想美好明天仍然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的,所以今天的话题我们就从东方杂志(的)这个征文活动来开启,我们先来看一段短片。

【主题VCR+情景演绎】梦想的中国

郑振铎(燕京大学教授):未来之中国,我以为,一定是一个,伟大而欢乐的国土。因了我们的努力,我们会把若干年来帝国主义者们给予我们的创痕和血迹,医涤得干干净净;我们将建立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个人为群众而生存,群众也为个人而生存。

金仲华(《东方杂志》妇女与家庭栏目编辑):农村与都市的建设将会并驰前进,或许前者的发展要超过后者,但绝不是在后者的摧残之下;铁道将成为中国的动脉管,河流为静脉管;而网密的汽车道则是遍布全身的微血管,中国各部的地利物产,也将依赖于所有的交通媒介而供给于每一个人民。

戴应观(政府职员):一年间小学毕业生四千一百五十万人,中学毕业生七百五十万人,大学毕业生六十一万三千人,教员年功加俸及养老金恤金共支出七千八百九十三万国币元;受国家奖励之著述四百五十六种,科学发明九十三件。

赵何如(读者):各国同来赴会,中国是主盟国……以中国文为主文,那一天好像是开会第三天,只见会场之中,万头攒动犹如蚂蚁一般。我在书记席上,正要处理第五件议案,是排空驭气案,便一笑而醒了。

蓝茵茵:这些稿件的内容呢,真的让我非常感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首名为《松花江上》的歌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许多人明白中国已经到了即将亡国的关头,这是我们民族的至暗时刻。在看到这些稿件之前我并没有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先辈仍然能保持如此坚韧的心态,对未来能够有如此积极的一个信心。

陈培永:对,我还注意到在《东方杂志》刊发的142篇投稿的稿件中,有20多篇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社会主义。他们也希望将来的中国是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并且中国能够为全球大同社会提供一个成熟的样本。

王磊:对 我在这我突然想起来是在2015年抗战胜利日阅兵的时候,有一位微博网友就发了一张周总理凭栏观看的照片,并且配上了一段文字:“这盛世如你所愿”,真的是打动了很多人。那面对历史巨变我们都有这些共同的感触。

陈培永:我们刚才了解了80多年前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果将它与今天的成就对比,我们会发现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必然联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

魏哲浩:其实当然呢,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国家的明天也都来自今天,来自今天的梦想和奋斗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我们对未来又有怎样的憧憬和期待呢?节目组通过我们的融媒体线上渠道发起了写给未来的信这样一个活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蓝茵茵:这是我们通过融媒体线上渠道征集整理成了这样一《本未来通信集》。

王磊:在这里都有一个标注,活页夹

魏哲浩:我们这样吧,先来挑当中的一个关键词,陈老师您先来好不好。

陈培永:时间礼物,有哲学感

魏哲浩:好 这封信在大屏幕上面已经显示出来了,在我手中还有这封信的这个实物,在这里我给大家来念一下。

【写给未来的信】时间礼物

在我心里,你是最好的雕刻师。你将一颗种子雕刻成森林,你将一朵鲜花雕刻成春天;你经历过蜗牛般的爬行,也见证过一步千年的奇迹。在你的精雕细琢下,未来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模样?我想到2035年,我们会收获一个很大的礼物;到2049年,我们会收获一个更大的礼物。那时我们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人说时间让悲观者、空想者不安,让奋斗者、创造者幸福,我颇以为然;我们要做奋斗者、创造者,不要做悲观者、空想者,我们要做时代大剧的剧作者,也要做时代大剧的剧中人,去迎接和见证更加美好的明天。时间啊,请你珍藏这些美好畅想,让我们在将来能够回望来路,记得出发的方向。

宁心

魏哲浩:这是一封写给未来的信《致时间》,其实在这封信当中我们会注意到两个时间点,一个是2035年,另外一个时间节点就是2049年。这是党的十九大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的一个战略安排。在来信当中说要以奋斗者创造者的姿态,去迎接和见证更加美好的明天。当然我们也会问了,我们的明天,它更美好的地方会体现在哪里呢

陈培永:这封信确实令我深有感触,而且对未来,对我们国家的未来进行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一种期待。如果说全面小康是我们的一个小目标的话,我们接下来有一个中目标应该是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一个大目标应该就是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果我国的14亿人口整体上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王磊:你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这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我想这对每个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的一种提升。

魏哲浩:没错,总书记还说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我们也特别地想知道我们更加美好的底气来自于哪里?

蓝茵茵:我想说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就是我们认为明天更好的一个管总的时代条件。我想虽然挑战前所未有,但是机遇也是前所未有,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转危为安、化危为机的一个典型例子。

王磊:对,我特别同意蓝博士说的这段话。你看我们的制度优势非常地显著,然后物质基础雄厚,然后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继续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陈培永:我们走向美好未来的这个底气值得挖掘的东西特别多。第一个,首先我们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作为一个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那就是马克思主义 。这一套学说改变了世界的进程,尤其是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第二条我们实现美好未来的底气,就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的领导。这个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也体现得非常地明显。当然也同时伴随着我们有一个团结合作的人民的力量,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有一个正确的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道路之下我们还有一系列的我们的制度优势,就是我们有一套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的体系,我觉得这个也应该是我们的底气之所在

魏哲浩:有信心、有底气。

陈培永:对,有信心有底气

魏哲浩:好,要告诉大家,这封信的拆读方式,和前面几封不一样,这封信我们将会由写信的本人来朗读。

蓝茵茵:这位写信的小朋友不在现场,我们是通过网络连线和场外的她进行交流的。

魏哲浩:是的,现在信号已经接通了,我们来打个招呼,子优你好,能够看见我们吗,子优?

朱子优:哲浩哥哥好,茵茵姐姐好,陈老师和王老师好

现场的哥哥姐姐们好,我能看见大家。

魏哲浩:好有礼貌的子优,我们给点掌声给子优。想问一问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信呢

朱子优:因为习爷爷来到了我们的校园,鼓励我们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我觉得非常激动,同时我也想快点长大,所以就写了这封信。

魏哲浩:那你的同学们也写了信没有?

朱子优:他们也写了,有的还写了很多

魏哲浩:有的还写了很多啊,好可爱;那你写的信和同学们写的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朱子优:那还是我给大家读出来吧!

魏哲浩:好的,来辛苦子优。

【写给未来的信】现场连线

子优你好

到2035年时,你会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方式打开时空信箱,拆读此时写下的这封信呢?那时已经25岁的你,是否像习爷爷期待的那样从“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是否成为了实现中国梦的骨干力量?那时的沙洲村会是什么样子呢?那时的祖国又是什么样子呢?我想那会是一片梦想的森林,因为那时的我们都长成了参天大树;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肩上都有使命。我的梦想是要成为自己有一条棉被,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那时,我可能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园丁,我要在祖国的花园里种下一颗又一颗真善美的种子,让这些种子长成小树苗,最后长成参天大树。这样,梦想的森林就能够更加郁郁葱茏了

朱子优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

第一片红军小学四年级

魏哲浩:谢谢子优。听了子优的信我觉得特别地鼓舞。而且子优的心灵也特别地纯净,特别地美好。

朱子优:真的吗,谢谢你我真的很期待我的梦想能够实现。

魏哲浩:一定会的,我们也会把你的信件保存下来,等你到你刚才信里面说到的25岁的年纪的时候,我们再回想今天的这一刻,你就会产生很多的感想。

朱子优:我会把我的感想都记录下来。

魏哲浩:这是一个好主意,我们先聊到这里,你可以继续收看我们的现场的讨论,好吗子优?谢谢你。

朱子优:好的,谢谢哲浩哥哥,再见!

魏哲浩:谢谢子优,好,再见。我觉得子优小朋友的这封信真地就像是一缕清风吹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那我们,你看一直在讨论的是未来祖国的经济要多么发达,环境要多么环保,而小朋友关注到的是我们的心灵要多么美丽,你看充满了童趣。

陈培永:我从子优小朋友的这封信里面看到了一个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这可能也是哲学的视角;那就是他这封信里面强调的包括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问题,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问题,以及如何传承红色基因的问题。

魏哲浩:这也让我想起前不久(2020年9月)总书记到湖南考察。他考察的第一站,就是他讲到的“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也就是子优的家乡郴州汝城县的沙洲村。总书记在沙洲村还深情地讲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总书记的这番话让我们每个人都受到深刻的教育。我想只有我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了,我们的红色江山才能长青,我们的红色政权才能永固,我们明天的美好才能如大河奔涌滔滔不绝、一往无前。

王磊:我脑海中突然间又想到了毛主席的一首诗词就是《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其中有这么几句叫:“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蓝茵茵:是的,这种时代的激情,是不断涌动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激情。特别是这几句“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描写得非常形象

魏哲浩: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也是这个道理 。明天更好也是干出来的,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再平凡的岗位、再平凡的职业,我们也有自己的舞台,也能够把职业干成事业,所以接下来的话题就是我的“职业歌德巴赫猜想”。

蓝茵茵:我们也通过融媒体线上渠道提炼了很多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自由组合,我们就能检索出网友们比较感兴趣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职业。我们来看一下结合兴趣和地点两个因素的职业选择结果。

魏哲浩:这里会有一个数据的匹配,美丽乡村体验师。这份职业说实话,我就挺想从事的。因为我现在看抖音里头好多就是那种旅游体验,去各个特别美丽的民宿,推开窗户就是特别美的那种乡间的美景。

蓝茵茵:但这是一份未来的职业,到底能不能够兴起还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得看到时候我们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的情况怎么样。

陈培永:美丽乡村建设它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你要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村的出路在什么地方,农村的出路一定是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美丽乡村我们要奔着这个目标去。我们大家未来才能够成为美丽乡村体验师。

蓝茵茵:好的,然后我们看一下,专业加前景的未来职业。

魏哲浩:看看会组合出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叫什么?

陈培永:北斗风险预警师

魏哲浩:北斗风险预警师,应该说职业的角色特征很明显

王磊:这是一个很帅气的名字,说实话这是让我感到自豪地一项科技成就。每当看到北斗导航这几个字呢,我就想起网友们特别喜欢的那句话,那就是“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蓝茵茵:确实,北斗风险预警师是有全局监控的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全球公共服务产品。

陈培永:它覆盖的面,辐射面是非常广的。我们把视野扩大一些,我们就会认识到北斗导航系统更加重大的战略价值。我们在今天的这个时代背景之下,为什么要特别注重科学技术?总书记讲过我们中国现在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阿喀琉斯大家知道,是荷马史诗里面的一个英雄,他应该是一个刀枪不入的英雄,但是只有一个弱点,就是脚后跟。你看总书记是用这个比喻来形容我国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是什么?就是创新能力不强。所以从根本上讲,我们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魏哲浩:刚才您说把视野扩大一些,但是我们聊到这儿了,我们不妨把视野再扩大一些呢?

陈培永:再扩大一些,我们就放在中国共产党和整个中华民族,中国国家的层面上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是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是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抵御风险、抗拒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都必须增强。尤其是要增强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这种能力。

王磊:对,我觉得越是前景光明,我们越要如履薄冰地谨慎,越要有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

魏哲浩:没错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机遇,也没有舒舒服服吃现成饭的明天的美好,都不会存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蓝茵茵:古人有两首诗写的特别好,一首是《明日歌》,一首是《今日歌》。《明日歌》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今日歌》写到:“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明朝又有明朝事,努力请从今日始”。

魏哲浩: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小康之大是大梦想、大时空、大奋斗;是大实践、大成就、大变革,也是一场接力奋斗的伟大斗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加油干,我们就有充分的信心、坚定的意志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记录小康大型理论节目《小康之大》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我们要再次谢谢各位嘉宾,谢谢所有的观众朋友们。谢谢各位,再见!

(撰稿:肖卜文  蓝茵茵  陈培永  詹春华)


相关专题:小康味道 大党初心——大型理论专题片《小康之大》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