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水中流——走进红色潇湘】鲲鹏击浪从兹始——“建党先声”叩响湘江之滨

2021-06-07 06:48:2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苏莉] [编辑:刘茜]
字体:【

3月23日,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暨蔡和森故居,党员、群众在参观新民学会史实陈列。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健 摄

1月1日,位于长沙市芙蓉区化龙池社区白果园33号的《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傅聪 摄

编者按

湘江北去,大河奔涌。五岭逶迤,长风浩荡。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一代代优秀的湖南人击水中流,勇立潮头,为百年党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方红色的土地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留下了无数感天动地的故事,创造了永载史册的辉煌业绩。

今天起,本报特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击水中流——走进红色潇湘》,各路记者以行进式采访的方式,走进历史深处,走进人民群众,走进思想高地,记录、讲述百年党史中的湖南故事,聚焦在党的领导下,湖南谱写的英雄赞歌、取得的辉煌成就、作出的重要贡献、创造的精神财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将以融合报道的形式,予以精彩呈现。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苏莉

湘江北上,不舍昼夜。

上世纪之初,一群率先觉醒的湖湘青年,怀抱对国家民族丰沛深沉的大爱,找寻一座能够引领中华民族这艘航船走出黑暗、驶向独立富强的灯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初心在艰难探索中萌发。

塞纳河畔,蔡和森第一个发出了“明目张胆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呼声。

岳麓山下,毛泽东在回信中写下自己的建党思考:“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两位湖湘热血青年的隔空对话,隐隐发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先声。

觉醒

【特写·历史定格】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诞生了。

成立大会就在湘江之畔、岳麓山下的蔡和森家堂屋举行。聚集在这里的青年多数都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有的已经毕业,有的还没有毕业,都“作成一种奋斗和向上的人生观”。

这个新成立的革命社团,取“大学之道在新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定名为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规定会员必须遵守五条会规: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

新民学会汇聚了当时的青年精英,包括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萧子升、李维汉、罗章龙等人,后来发展到70多人。会员罗章龙写诗形容:“济济新民会,风云一代英。”

成立大会之后不久,罗章龙打算赴日留学。

临行前,新民学会的会员们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他饯行。毛泽东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了一首充满豪情的七言古诗送行。

诗中抒怀: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长镜头·湖湘记忆】

“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取自毛泽东的名字,毛泽东的名字按繁体笔画,正好是二十八画。

早在1915年,毛泽东就曾经用这个笔名写过一则征友启事: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当时,毛泽东是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担任校学友会的文牍。他希望探求世界发展变化的“大本大原”,并常常为找不到答案而苦恼。他希望结交更多朋友,共同寻找解决难题的答案。

毛泽东把征友启事张贴在校园,一位报馆记者发现,将它登在报上。据毛泽东后来接受斯诺采访时说,回应者只有3个半人。

但这种“和者虽寡”的情况,并不影响毛泽东身边形成一个真正能够研讨大事的核心朋友圈。

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追求新思潮,不屑议论身边琐事,只愿谈论时局、国事等。1917年冬,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商议,成立一个团体,以便“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生活” 。这就是后来的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成立后,确定了“国外发展”和“国内研究”并重的战略。蔡和森率领部分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等人则留在中国,“从事实际的改造”。

【追寻·百年传承】

“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载。”

4月29日上午,20岁的湖南工业大学学生卢煜世走进新民学会旧址,推开蔡和森故居院落虚掩的木槽门。

木槽门上方的门匾,写着“沩痴寄庐”4个字。院落用编制成菱格状的竹篱轻轻围住,竹篱外是青绿鲜活的菜地,这个季节常见的辣椒、黄瓜已经结果,给人一种错觉,仿佛下一刻,就会看到蔡和森母亲葛健豪推开院门,来摘一把菜。

卢煜世的目光扫过菜地,越过院落里亭亭如盖的樟树,落在堂屋上方“蔡和森故居”几个大字上。

“早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就读到过毛泽东、蔡和森的名字,踏访蔡和森故居还是第一次。”卢煜世告诉记者。

卢煜世是2019级会计ACCA1902班学生。今年4月,他被选中作为宣讲示范人,参加“潇湘红色故事汇·百年激荡潮青春”全省大学生红色故事讲述活动。他讲述的主题就是新民学会的故事。这个契机,让平时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卢煜世,真正深入了解新民学会的故事。

卢煜世了解到,新民学会的78名成员中先后有41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中有不少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

“改造中国与世界,是一百年前的时代强音,但今天依然激励着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卢煜世告诉记者,他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个崭新的百年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坚信,在新的百年里,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必将更加强盛!在象牙塔里面的我们,也应该时刻思考,自己能为国家、为这个社会奉献什么。”

求索

【特写·历史定格】

草木掩映的公园山坡上,一群年轻人神情严肃,有的双手抱膝坐于石上,有的站立于草坡。

这是1920年7月,法国蒙达尔纪。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等和部分工学励进会会员共20余人,在蒙达尔纪召开会议。会后,他们在蒙达尔纪杜吉公园留下了这张合影。

在这次会议中,大家一致决定将新民学会宗旨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但对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式,出现了两派极为对立的意见。其中,蔡和森主张组织俄式共产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1921年1月1日,长沙大雪满城,毛泽东组织在国内的新民学会会员,召开了一次新年会议。

会议在位于长沙潮宗街的文化书社召开,重点讨论三个问题:新民学会以什么作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方法进行即刻如何着手?

会议持续了3天,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的共同目的,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方法,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长镜头·湖湘记忆】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决心创办《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从第一师范毕业,在长沙修业学校任教。修业学校南楼一层的一间房间便成了《湘江评论》的编辑部。

毛泽东花了很多精力来主编《湘江评论》。从创刊号到第四期,他撰写了41篇文章。白天事情多,就在晚上写。暑气熏蒸,蚊虫叮咬,他也不顾。有一次,朋友易礼容去看望他,无意中揭开蚊帐,惊动几十只臭虫,在用做枕头的暗黄色线装书上乱窜,每一只都肚皮饱满,饱尝了这位主编的血。

在《湘江评论》上,毛泽东撰写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他提出,民众的大联合,人民群众的发动,是改造国家、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

五四运动在湖南的深入发展,使广大知识青年、工农青年和各阶层人民开始觉悟,奋起斗争。他们不能再容忍军阀张敬尧的黑暗统治,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新民学会组织游行示威,并向北京、广州、上海等地派出驱张代表团,进行请愿和联络。毛泽东代表新民学会前往北京,把反对张敬尧的斗争扩大成为普遍反对军阀的宣传运动。

此后,新民学会又发起了“湘人自治”运动,在封建军阀的打压下最终失败了。

从局部着手进行“改良”的希望破灭,毛泽东备受打击,在给向警予的信中写道: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

【追寻·百年传承】

从空中俯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建筑群被绿荫环绕分隔,灰黑色屋顶呈“回”字,或呈“凹”字、“凸”字和“H”形,极为工整雅致。

旧址建筑共36栋,包括主体连廊建筑、一师一附小和工人夜学等三大部分。

走进其中,会发现楼栋之间由迂回长廊互为贯通,既庄严又灵巧。

毛泽东在一师学习、工作达八年之久。他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也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

“青年毛泽东读书涉猎之广、思考的问题之多、格局之大,令人惊叹。”90多年后,历史学博士谭凯入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他来到旧址,走读一师历史,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谭凯是一名思政课老师,在教学中,他会把湖南第一师范千年校史、近代史上湖南地区革命家、思想家等著名人物的革命故事,融入思政课堂。

“毛泽东从一开始就注重开展斗争实践活动。”谭凯说,从迎接五四运动高潮到领导“驱张”“自治”运动,正是通过不断的斗争实践,新民学会会员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获得了强大的力量支持,也最终认清了革命的道路。

“思政课不是喊口号,而是从史实出发,用事实说话。”谭凯要求学生去走访湖南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在实地寻访中接近历史。 “学近代史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今天。案例一举,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开天辟地

【特写·历史定格】

1920年11月,毛泽东、何叔衡、彭璜、贺民范、易礼容、陈子博等6人在建党文件上签名,成立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

由于是秘密工作组织,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没有公开办公场所,其创建的具体时间、地点、名称、组成人员等,也没有保存文字资料,所有活动均未以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名义进行,而是以群众团体、公开合法机构以及个人名义领导和参与。

1921年6月29日下午6点,毛泽东、何叔衡一道,从长沙小西门码头出发,趁着暮色,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小火轮。

当时只有很少的人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与何叔衡同在《湖南通俗报》工作的谢觉哉在日记里写道:“午后6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OOOOO之招。”这5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代表“共产主义者”5个字,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

毛泽东、何叔衡此行,是应邀参加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长镜头·湖湘记忆】

1919年底,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拜访李大钊。李大钊向他推荐了一批有关共产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中文书籍。

毛泽东接触到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等三本书,对世界观的转变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促使他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毛泽东后来回忆道:“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在北京待了几个月之后,毛泽东因为母亲生病回乡侍疾。归途中,他绕道上海,拜访了陈独秀。

回到湖南之后,毛泽东与陈独秀保持密切联系。他把湖南自治运动的进展情况和自己撰写的文章寄给陈独秀,多次邀请陈独秀来湘讲学。陈独秀、李达等则把上海建党建团情况、《中国共产党宣言》、《共产党》月刊等及时寄给毛泽东。

1920年,毛泽东受陈独秀委托,主持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他后来在自述中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在湖南,毛泽东和易礼容等新民学会会员发起成立长沙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

在毛泽东确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大洋彼岸的蔡和森,也在“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深感:“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

蔡和森接连给在国内的毛泽东写了11封长信,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毛泽东给蔡和森回信,表示“没有一个字不赞成”。他还鲜明地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跨越重洋,毛泽东和蔡和森通过书信展开热烈探讨,从建党的思考,延伸到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再到党的组织原则、建党的步骤……

【追寻·百年传承】

昏黄的台灯下,毛泽东正在津津有味地埋头看书,手里拿着一根红彤彤的辣椒,看几页书,咬上一口。李大钊走过来,问他在看什么书?毛泽东说,他看的是《共产党宣言》。

这是今年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一个场景。

“百年前这些进步热血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追求真理的故事,让人热血沸腾!”唐柳激动地说。26岁的唐柳是湖南邵阳人,目前正在复旦大学攻读传播学博士。

今年正逢建党百年,唐柳所在的2020年新闻学院博士班党支部每个月都会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几个月前,支部组织党员参观位于上海市黄陂区的中共一大旧址纪念馆。走进石库门建筑,会议桌上的茶具,展厅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这些静默的物件,无声地诉说百年历史。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全党的初心和使命。”瞻仰旧址,唐柳深受触动:“如今,接力棒已经传到了当代青年手中。我们要牢记初心和使命,把个人的追求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当好新时代‘答卷人’。”

■【记者手记】

跨越百年的精神“交棒”

苏莉

长沙春夏多雨。记者的采访,伴随着温润潮湿的烟火气息。

从闹中取静的新民学会旧址,到置身闹市的《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从小巷中仅存一块石碑的长沙文化书社旧址,到至今依然弦歌不绝的湖南一师、修业学校,一路行来,街头吆喝声、车水马龙声、朗朗读书声,伴随着雨声汇成了一组独具湖湘特色的交响乐。

在长沙,这些革命旧址与市井生活相交融,与当下生活相衔接,以一种热腾腾的生命力与时代的脚步一同前行。

与此相呼应的,是一百年来赓续传承的精神纽带,是根植于湖南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卢煜世参加了潇湘大学生红色故事讲述大赛之后,在自己的偶像名单上加上了“毛泽东、蔡和森、陈树湘”等名字。

青年教师谭凯在思政课上和学生讲历史,也让历史“照进”现实,让学生“知史明理”。

唐柳和同学一起追剧《觉醒年代》,百年前的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青年站立时代潮头的故事让他们热血沸腾,心驰神往。

“当代青年如何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在历史这本教科书上找到了答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从当下做起。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跨越百年时空,这一代湖湘青年正在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相关专题:击水中流——走进红色潇湘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