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下,傅东育和16位导演的冒险之旅

2021-05-21 10:35:3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铁皮小鼓

至5月20日,由傅东育任总导演,梁振华任总编剧的重点主题剧《理想照耀中国》播出了第13个故事《叛逆者》。

每集只有30分钟时长,每周一到周四在湖南卫视金鹰剧场前播一集,集集“热搜”、天天被“催更”。年轻观众把看《理想照耀中国》比成了一段奇趣的故事“盲盒”之旅。

但荧屏之后的创作之旅,却远没有那么轻松。

40集40个故事,总导演傅东育和16位分集导演组成了进退同盟,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冒险。

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傅东育从来不是一个畏难的导演。

单看他近两年挑战的作品,从《破冰行动》到《冰雨火》,从国情大案到缉毒一线,部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在2020年9月下旬接到《理想照耀中国》的任务时,他却曾萌生过退意:“最开始的一个月,我内心打鼓,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当时的筹备情况看,《理想照耀中国》确实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一来,从组织架构上来看,虽然这部剧由潇湘电影集团总经理王柯带领的团队负责总体协调,但由于创作体量过大,部分创作任务还分配给了不同的频道和公司,创作人员之间的统筹调度难度大。

二来,创作人才与资源有限,《理想照耀中国》最初是按照“栏目剧”规格定制的。但前期成型的20多个分集剧本,从故事、场景、风格上看,还未达到现实主义创作的标准。

“我明确地跟总制片人王柯说,如果沿着这个路子做下去,是肯定要失败的。”开始一个月的调转船头非常艰难,王柯打下包票:除了5月4日的开播档期不能变,其他的一切诉求,都会协调兄弟单位全力配合。

最终让傅东育坚定信心的是对原型故事的深入研究。

《理想照耀中国》于去年8月在全网进行了选题征集,到傅东育接手时,选题已经筛选至来自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民族伟大复兴四个时期的46个原型故事。主创的自主权是从中挑选40个故事,自选破题的角度和方法。

“在研究原型故事的过程中,我渐渐有了一种感觉,这25-30分钟的体量恰恰可以搭配更精巧的结构。如果每个片子都是不同类型的、风格化的,那一定能让观众有很强的新鲜感。‘理想照耀中国’这6个字本身就是感召人的,在这个特殊之年,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必须要做些什么。”

在研究透原型故事后,傅东育和团队们一起定下了这样的破题规则:

第一,如果原型是一个极其知名、特殊的人物,那就一定不拍他的高光时刻,而要拍他之前的经历。

比如两弹元勋邓稼先,《理想照耀中国》选择以冰糖为切入口——邓稼先有低血糖的毛病,冰糖对于他很重要,但是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冰糖又很稀缺,由此就牵扯出了很多纠葛。这就是《冰糖》单元所讲述的故事。

第二,如果原型是个观众相对陌生的人物,那就不用避实就虚,必须表现他的高光时刻。

比如,“奥运冠军磨刀石”刘磊磊,作为女子柔道队的男陪练,他从来没有机会站在赛场中央,但在《磊磊的勋章》中,他陪练的柔道队员在北京奥运会夺冠的情节被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剧组甚至请来了刘磊磊本人出演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破题法也是在用镜头给那些默默无闻的贡献者们授勋。

第三,无论是知名还是不知名的原型人物,都要找到理想信仰的情感依据,并以此进行故事贯穿。

比如,表现张爵谦、张人亚父子的《守护》,老父亲把儿子嘱托的党的文件和《共产党宣言》守护了几十年。四季交替,岁月流逝,剧集中没有过度强调赤诚与忠贞,反倒是多次表现了老父亲看到儿子的幻觉。在他眼中,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文件,还是儿子归来的希望,这也正是他坚守信仰的情感驱动力。

“总之,一切的创作都是围绕人物和人物关系展开。主题创作也不能例外。”傅东育强调说。

16位导演和选题奇妙碰撞

原则的制定是简单的,与实践相结合却是困难的。

对于《理想照耀中国》来说,有了创作新方向后,首个需要跨越的难关就是编剧、导演团队的重组。

编剧方面,关键的一步是总编剧梁振华的进组。他迅速组织起了20多人的编剧团队,对46个原型故事进行深入学习、走访,同时重审原始剧本,按照艺术化的诗选剧风格进行新的剧本创作。

导演团队的搭建就要更复杂一些。如今由王元、王为、王硕、毛溦、曲江涛、刘国彤、金晔、周涤非、郑世龙、赵小鸥、赵小溪、洪泠、姚铂、郭廷波、韩可一、焦永亮等16个人组成的导演团队,是傅东育经历一个月的密集“面试”挑选出来的一支能打的战队。

“导演一定要有想法,懂这个题材的意义,对这个题材有热情。我没有从我熟悉的B组导演、执行导演里挑。那段时间我接触了大概七八十位导演,几乎都是我不认识的。经过两轮筛选,最终挑出这十多位导演。”

在为《理想照耀中国》选择导演时,傅东育严格遵循三条原则:

首先,看导演是否真的对这个主题有触动,是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历程的。喊口号的、有投机心理的,统统排除。

其次,看是否接受过标准的学院派导演训练。同时,从他们的谈吐和以往作品判断各位导演对影像和故事的审美水准,以及是否具有独立的表达能力。

最后,还要看导演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和相关题材的创作经历。像《纽扣》这样深入市井、实景拍摄的是现实主义,像《真理的味道》那样追求诗意、强调镜头隐喻感的也是现实主义。

“如果说《理想照耀中国》还算成功,那么第一是要归功于导演选择的准确,我们的方法是对的。是这些年轻导演们的热情、付出,支撑起来了这部剧。”傅东育说道。

在故事和导演的搭配上,《理想照耀中国》给予了导演很大的选择权。每个导演在看完全部原型故事后,都可以提交5个目标选题,最后分配拍摄任务时,保证每个导演至少有两个故事是主动想拍的、有火花的。

傅东育坦言,导演和选题之间的碰撞是很奇妙的。

有些导演会偏爱某一类题材。比如,导演王硕拍摄了《家在玉麦 国是中国》《我们的乌兰牧骑》《白骏马》三个单元。“这三个故事的背景分别是西藏、内蒙古和新疆,三个边疆题材被他包圆了。”

比如,导演郑世龙拍摄的《你的眼神》,讲述的是科学家龙勇诚30多年坚持守望滇金丝猴的故事。“原本我们不打算拍这个故事的,动物本来就难拍,滇金丝猴就更难拍。但是导演的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你不觉得滇金丝猴在凝视你的时候,眼神其实跟我们人是一样的吗?”傅东育坚持,只有导演真的喜欢,故事才会动人,观众也才能共情。

40个故事,40次冒险

76天,辗转28个省市自治区,拍摄40个故事。说《理想照耀中国》的拍摄是个极限挑战并不过分,尤其对总导演傅东育来说。

因为对成片质量有严格要求,傅东育的工作覆盖了筹备、拍摄、后期全过程。筹备期时,他参加了每一个故事的剧本会,提出自己在导向把控、演员调度以及艺术风格上的意见。开拍前,所有拍摄组的演员定妆造型和气氛图都要发回总导演组,由他一一定稿。

开机时,傅东育开始连轴转,在他去到的每个剧组,至少完成两件事:定演员造型和参加剧本围读。对于非常关键的故事、场景,他还要进行现场指导。到后期时,送审前的成片他进行了反复审看修改。总之尽一切可能,降低风险。

虽降低制作流程上的风险,但创作上,40个故事,每一个都算得上一次冒险。

由毛溦导演执导的第一集《真理的味道》由靳东主演,但主创偏偏弱化了表演,强化了这个故事真正的主角——《共产党宣言》。

“《真理的味道》拍摄时,我们有一百多张分镜头稿,完全是按照电影的方法拍摄的。所有的重要场景,比如陈望道乘火车时表现车厢等级的长镜头,片尾表现桌上摆的12本《共产党宣言》的镜头,都提前预演过很多遍。拍摄时,我就要求靳东尽量把握一种冷静、游离的人物状态。”

傅东育认为,《真理的味道》不是纯现实风格的故事,而是要有象征意义,所以选择淡化吃粽子的情节,还加入了大量《共产党宣言》原文朗诵的旁白。

“靳东甚至开玩笑说,我们镜头定得那么死,请他来就是当一道具来了。但是为了整体的表达,我们必须这么做。”

王硕导演的《家在玉麦 国是中国》的冒险,则体现在对场景和情感极限真实的追求上。

为了拍好这个讲述卓嘎、央宗一家守护边境的故事,摄制组开进到距离拉萨还有12小时车程的玉麦。拍摄地气候恶劣,剧组没有伙食团,住宿也只能借住在老乡家里,但王硕导演坚持必须实地拍摄,必须拍到原型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

“一开始我一直在质疑,都是西藏,为什么不在有机场的林芝找景,要来这么远的玉麦。但当我翻过山坡,进到玉麦界内,看到写着的‘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几个大字的时候,就知道他为什么要来,只有这里才能拍出那种真实质感。”

傅东育在这个剧组时,正好遇到小年夜。在拍摄驻地附近甚至没有能容纳下所有剧组成员的餐馆。最后,是把店里人睡的铺板搭在灶台、桌边,才让所有人在一起吃了顿饺子。

类似的冒险,《理想照耀中国》中还有很多。

在以战地记者方大曾为主角的《我是小方》一集中,导演王为坚持用“一镜到底”的技巧表现他的一天;在拍摄《雪国的篝火》一集时,主演王劲松把自己埋在雪堆里15分钟,就是为了表现红军过雪山时的艰难和牺牲;在拍摄《纽扣》一集时,为了表现改革开放之初温州街头的市井气,导演坚持不棚拍,终于在常州改造了一条年代感十足的街道……傅东育感慨:“《理想照耀中国》是一次绝无仅有的创作经历。”

这么一群导演,付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把一个原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做到极致。

“这让我想起自己当导演的初心,让我反思自己现在为什么偶尔会患得患失。他们用年轻、热情把我点燃,让我有一种回炉的感觉。”

相关专题:理想照耀中国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