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何叔衡: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2021-05-07 06:22: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曼斯]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首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回望神州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更加怀念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也更加需要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专栏,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曼斯

5月5日,宁乡市沙田乡。在一排苍翠青松的掩映之下,游人往来于何叔衡故居。故居正厅,一本被翻得卷了角的本子躺在方形桌子上。翻开内页,里面记录着来访游客的信息与留言。

一位名叫张子舒的10岁孩子这样写道:“何叔衡爷爷,谢谢您给我们带来的安定生活。每一次读到您和其他革命先辈的故事,就会感觉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我好好学习,不辜负你们的牺牲。”

何叔衡的故事,是伟大、曲折而悲壮的。在59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创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个之最:最年长的中共一大代表,苏维埃红色政权最早的“大法官”,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壮烈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7岁起就看牛、砍柴、割草。何叔衡放牛回来,饿着肚子感叹:“吃饭要是像牛吃草那样能放肆吃就好了。”他父亲听后说:“你长大了像牛一样做事,一定会吃得饱的。”少年叔衡牢记了父亲的这句话,平生一直“像牛一样地做事”。

1902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中秀才,但他无意为官,宁愿到乡间种地教书,同时抓紧时间学习。1913年春寒料峭中,37岁的他赴长沙第一师范求学。

此时,何叔衡仍是着长袍,一幅老学究的模样。但思维相当活跃,对新世界求知若渴。在第一师范,他与小自己17岁的毛泽东成了忘年交。

1918年,何叔衡作为年龄最大的成员加入新民学会,且处事老练,毛泽东评价“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1920年冬,湖南成立党小组,何叔衡再一次站在新事物的一边。第二年6月29日,他与毛泽东在长沙同登一条轮船赴上海,参加中共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跑起路来飞快,你跑得么?”一日,何叔衡兴冲冲地问同在一机关工作的董必武。

“一天跑六十里毫无问题,八十里也勉强。”

“我跑路要比你强一点,还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

这两双草鞋最终没有派上用场。1935年2月,党决定让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一起转移到白区去,并派了警卫员护送他们出封锁线。他们白天不便走,只能晚上跋山涉水。年近花甲、疾病缠身的何叔衡,行走更艰难。

1935年2月24日,在向白区转移的过程中,何叔衡等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部队的围堵。为了不连累同志,何叔衡在福建长汀跳下悬崖。

后人都以为他是坠崖而亡,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公安机关审问当时在场的团丁时,才得以还原何叔衡生命的最后时刻。凶手交代,他和另一团丁在战后搜索时,在山崖下发现了一个躺着的老人,已头破血流,从衣服里发现了银元。这两个团丁在搜身时,老人突然苏醒,抱住凶手的腿欲搏斗,结果被连击两枪……

这一年,他59岁,已是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之乐的年龄,却以如此惨烈的贴身肉搏,喋血疆场,实践了他“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何叔衡的精神,在今日得到了延续。留在宁乡当地的何氏后人,都是何叔衡的儿子何新九的直系后裔。这些朴素的老乡,在家乡坚守着“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誓言。

“家里前辈反复告诫我们,不能给政府提要求,不能给太爷爷抹黑。”在家务农的何光华操着一口乡音,重复着祖辈的嘱托。或许,守护这一方故土,传承祖辈的精神,正是何家后人最引以为豪的“传家宝”。

相关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