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县:“南有新田”谱新篇

2021-04-29 22:39:3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永玲] [编辑:潘华]
字体:【

干群聚力奋进新征程

中共新田县委员会 新田县人民政府

千年梦想,圆在今朝。新田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8年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以决战决胜之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县10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9389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在中国减贫史上书写下属于新田的光辉一页。

8年间,县域综合实力大跨越。脱贫攻坚,补齐了短板,促进了发展。新田成功摘掉贫困帽,实现脱贫摘帽与全面小康“双胜利”。“十三五”期间,全县GDP由63亿元增加至98.4亿元,城镇化率由37.56%提高到4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112元、6971元增长至28628元、12575元。

8年间,贫困地区面貌大改善。共筹集各类扶贫资金51.75亿余元,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幅改善。全县所有行政村和25户或100人以上的自然村通水泥路,103个贫困村全部通自来水,所有贫困村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行政村光纤覆盖率100%,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8年间,社会民生福祉大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落地见效。完成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3245户14878人,“四类人员”危房实现应改尽改,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率达100%;坚持教育优先战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达100%,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试点经验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贫困群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的梦想变成现实。

8年间,党群干群关系大提振。坚持尽锐出战,派驻229支工作队驻村帮扶,6519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越来越多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拔掉“穷根”;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经受磨砺,锤炼了扎实作风、提升了工作本领,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山乡巨变,不变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站在新起点,新田县将依托硒锶独特资源,以发展精细农业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新田力量。

“南有新田”谱新篇

——新田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新田县三井镇茂家光伏发电站。骆昆明 摄

2020年5月6日,新田县枧头镇龙家大院村易地扶贫搬迁村民在晾晒木耳。钟伟锋 摄

2021年3月6日,新田县大坪塘镇龙溪村,村民在茶园采摘白茶。 钟伟锋 摄

2021年3月5日,新田县枧头镇龙家大院村校车停靠点,学生下车准备回家。 刘贵雄 摄

导 读

秉承“南有新田”精神,新田县上下艰苦奋斗,打响了独具特色的“富硒”农产品品牌,并创新电商扶贫和就业扶贫模式,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见习记者 杨永玲

通讯员 陈程 何登武 杨源

迎着春日暖阳走进新田县,村村展新姿,处处铺画卷。

上世纪60年代,新田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曾赢得一代伟人毛泽东高度赞誉。“南有新田”精神,融入一代又一代新田人灵魂深处。

可是,山不成脉、水不成系、田不成片、路不成网……穷,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头去不掉的痛。2011年,新田县被列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3年底,精准扶贫的号角响彻新田大地。渴盼摆脱贫困的新田人民斗志昂扬,尽锐出战。

这一战,重塑荣光:全县10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7606户84475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2.58%降至零。

奋斗的样子最美丽

“很幸运自己与家人见证和助推了新田县的脱贫攻坚。”说这话的人叫郑跃峰,新田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驻金陵镇上游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他和妻子眭玲艳、女儿郑一一家三口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眭玲艳是新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在龙泉镇小岗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期间,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但她做完心脏手术后,卸任帮扶工作队队长,仍担任工作队队员,坚守扶贫岗位。眭玲艳还获评2019年湖南省“最美扶贫人物”。女儿郑一获评2019年新田县“最美扶贫人”。

“尽锐出战,精准施策,攻坚克难,慎始慎终,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阅的扶贫成绩,让‘南有新田’精神在脱贫攻坚征程中闪耀时代光芒。”新田县委主要领导说。

战鼓声声,县委书记唐军身先士卒,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访民情、解民难、促民富。她的结对帮扶户、今年82岁的龙泉镇石甑源村村民蒋作良告诉记者:“唐书记工作那么忙,每年都要来我们家看望五六次,还给我们送来慰问金和油、盐、米、棉被等生活物资。”

“领雁高飞”带动“群雁齐飞”,全县上下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县委常委会成员带头夜宿农家,开展“三走访三签字”活动,所有县直单位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奋战一线;229支工作队、近7000名党员干部成为扶贫“尖兵”,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

“南有新田”精神渗透到帮扶干部的血脉,刻进了他们的骨子。

奋斗的样子最美丽,奋斗的果实最香甜。2020年2月29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新田县脱贫摘帽。

深挖“富矿”富村民

芥菜、菜心等时令蔬菜青翠欲滴,忙碌的菜农满脸喜悦。如今的龙泉镇东升村,再不是旧模样。村支书刘道忠介绍,村里采摘的富硒蔬菜会被送到打包车间贴标、装箱,7个小时就能运抵香港,有些还漂洋过海卖到日本、泰国等地。周边村庄有数百名村民在东升农场务工,每月工资3000元至6000元不等。

“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全省唯一“原生态富硒食品基地县”、全省4大重点富硒产业县之一……天然优质的地理条件,让新田这片土地孕育了享誉全国的富硒农产品。

如何深挖富硒“富矿”,让土地生金变成村民的“聚宝盆”?

脱贫攻坚中,新田县下足“绣花功夫”,大力发展富硒为主的特色农业。全县建成14个现代产业园区,引导帮扶103个贫困村建立主导产业,形成了“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实现精准帮扶到户、利益联结到人,富硒大米、富硒油茶、富硒蔬菜等走俏市场。

新田县还成功探索出“3 +1+ N”电商扶贫模式,即搭建三级电商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电商人才,探索N种网销模式,为特色产品插上电商的“翅膀”。2020年,全县电商交易额达68.5亿元,电商销售农产品2.28亿元。

今年35岁的枧头镇大观堡村“坚强女孩”周小梅,患有“不死的癌症”强直性脊柱炎,除四肢能活动外,不能弯腰下蹲,不能坐。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下,她从2018年开始做电商,不但为自己开创出生活新天地,还帮村民销售红薯干、野菊花茶、大豆、花生等农产品,近3年销售额达100万余元。2018年,周小梅被评为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贫人物”,2020年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

2014年至2020年间,新田县筹集扶贫资金51.7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8000余个。其中中国光大集团定点帮扶新田县持续发力,累计投入帮扶资金0.82亿元。

让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上级派来工作队,平易近人如亲人。来到村庄谋发展,真抓实干为人民。为村修通水泥路,路边装上节能灯。贷款扶贫摘穷帽,美化村庄树成荫。山坡光伏来发电,安全饮水进家门。新修水利把田灌,房屋改建旧换新……”龙泉镇石甑源村脱贫村民罗明善有感而发,写下打油诗称赞脱贫攻坚。

石甑源村曾是省定贫困村。“4年多帮扶,村里变化翻天覆地,仅新房就建了150余栋,村民们真正过上了好日子。2017年村里顺利脱贫出列,2020年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新田县委办驻石甑源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卫国介绍。

如今,罗明善不但脱了贫,而且流转土地80余亩,种植烤烟、水稻等农作物。去年7月,他还牵头成立通达种养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15户,直接带动1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成为村里脱贫致富“明星”。

千好万好,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才是真的好。

好日子离不开稳定就业。新田县积极探索就业扶贫“113”工程,即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打造一个智慧就业平台;通过异地培训、下沉培训、特色培训等方式,力争因人实施一项精准培训;全力做大做强对外输出基地、县内就业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三大就业基地。至2020年底,全县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达33480人,带动1万余户家庭实现转移就业脱贫致富。

今年春节刚过,在新田县龙泉镇潮水铺村顺祥电子厂扶贫车间,30多名工人在赶制即将发往广东的电器连接线。老板谢忠顺拿出账本,耐心计算工人们的工资。看着账本上2000到4000元不等的工资,谢忠顺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工资越高,说明产品市场越好,我对未来也越有信心。”

近年来,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等政策,相继在新田基层落地见效。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6至15岁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完成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3245户14878人,“四类人员”危房实现应改尽改,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率达100%。贫困群众参加医保、大病医疗救助和家庭医生签约率均达100%,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85%以上。

帮扶故事

“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再累也值得”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见习记者 杨永玲

通讯员 陈程

春雨潇潇。在新田县龙泉镇石甑源村,县委办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卫国,满脚是泥走在田间地头,忙着督促春耕生产。“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再累也值得。”他说。

石甑源村曾是一个省级贫困村,1675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就有528人。“村里破败不堪,危房、旧房占了五分之一。”2017年7月,张卫国担任驻石甑源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看到村里的贫困景象,深感肩头担子沉重。他扎下根,走遍了村里10个自然村的每一个角落,掌握了贫困状况、制约发展的原因,理清了发展思路。

“群众的‘痛点’,就是工作的着力点。”张卫国介绍,帮扶工作队把补齐住房保障短板放在首位,统筹推进安居和新农村建设。

可故居难舍,刚开始这项工作步步受阻。张卫国去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经常不厌其烦一家跑上10来次,有时忙到凌晨还顾不上休息。他还发动在家族中有威望的年轻人,做好本家族中涉及户的思想工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17年8至10月,一个多月时间里,蒋家自然村3到4组就拆除危旧房50余户。2017至2020年间,村里共实施危房改造86户,易地扶贫搬迁26户,实施防水补漏12户。124个家庭住上安居房,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在产业发展上,张卫国和工作队着力做好山水、田地、禽畜三篇文章,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香菇种植、“巴马”香猪养殖和白米寨旅游开发。其中2018年种植香菇菌包13万筒,产出6万余公斤,收益达57万元。2017年石甑源村脱贫出列;2020年,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余元,比2016年末增加9000余元,村集体收入突破7万元。

脱贫故事

刘大哥的“牛”故事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见习记者 杨永玲

通讯员 陈程 钟伟锋

4月16日,天刚亮,新田县枧头镇大利村脱贫村民刘上平就拿着铲子,走进牛圈打扫卫生。他妻子把家里的26头牛赶上山坡,儿子背着书包去上学,一家三口开启忙碌的一天。

刘上平今年53岁,15岁时父母先后离世。作为家中长子,他靠打零工、收废品供养弟弟妹妹。不料一次意外,他摔断了左腿,落下终身残疾。

他曾尝试赴福建打工挣钱,可是没有工厂愿接收他。后来妻子患上精神疾病,一家生活雪上加霜。面对不幸,刘上平没有消极度日,他拿出攒下的全部积蓄3万元买了几头黄牛,在本村刘家山坳下搭起一个简易牛棚,自己就在牛棚旁边搭了一座小砖房,守着牛儿过日子。这一干就是3年。

“去年卖了8头牛,毛收入10万元。现在还有26头黄牛,今年又花了1.3万元买了头种牛,等着下更多牛犊子……”如今一年收入比过去几年加起来还要多,刘上平尝到了养牛甜头。

2018年,在镇、村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刘上平申报实施危房改造,建了新房。住上了新房子,老婆和儿子心里乐开了花。

“现在全国到处都在说‘三牛’精神,我也要发扬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刘上平每天起早贪黑,双手满是老茧,身上却有使不完的劲。

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要搞规模化养牛,刘上平还真没底。让他暖心的是,新田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多次进村对他进行技术指导。刘上平抓住机会,虚心学习饲养技术,还不时到村活动中心阅读相关书籍。

“我是一个小人物,没什么大故事,但我想通过努力成为儿子的好榜样。”如今刘上平棚里的牛膘肥体壮,妻子身体逐渐好起来,读初二的儿子每年拿回家的奖状贴满了新房的一小面墙,家里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相关专题: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