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挖断穷根勇争先

2021-04-29 22:39:3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秉钧] [编辑:潘华]
字体:【

巩固脱贫成果 加快乡村振兴

中共安仁县委员会 安仁县人民政府

安仁县是国家首批认定的革命老区县、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县,2018年提前实现脱贫摘帽,到去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零。脱贫摘帽后,安仁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指示要求,探索建立一整套切合实际的稳脱贫真防贫长效机制,实现“零返贫”“零致贫”。

2014年来,安仁县以精准脱贫为总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坚持脱贫与兴产业、打基础、惠民生、抓党建相结合。该县建强帮扶干部队伍,在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支两委班子的基础上,实行县级领导包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每个县级领导包村3至4个,选派158支驻村帮扶工作队、391名工作队员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选派6494名干部职工与全县17284户贫困户结对帮扶。

安仁坚持“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采取财扶资金直接补贴、订单保护价收购、代购农业保险、贷款贴息、村集体资产租金分红、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等方式,探索出符合安仁实际的“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机制。共安排产业扶贫资金2.9亿元,撬动企业投入、群众自筹和社会资本投入近5亿元,发展扶贫产业,涵盖158个村,贫困人口受益率达100%。

脱贫摘帽后,安仁县的工作重心就投入到乡村振兴。县里继续坚持“四跟四走”农业产业发展路子,健全“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机制,引导贫困户兴产业、干事业、创家业。目前,通过“四个一批”,安仁实现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产业逐步壮大、振兴,安仁乡村振兴加快推进。

挖断穷根勇争先

——安仁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导读

安仁县坚持脱贫与兴产业、打基础、惠民生、抓党建相结合,2018年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到2020年底,全县6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84户64855人全部脱贫,脱贫攻坚质量获得2020年国家和省、市抽查组高度肯定,先后获评“全省扶贫实绩综合优秀县”“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等。

△ 安仁县东桥村药材产业扶贫基地。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秉钧 通讯员 何庆辉 段辉勇 唐志卓

近日,位于安仁县城的安仁皓浩电子加工厂里,数十名女工在加工电子配件。这是该县一家产业就业扶贫车间,安置脱贫人员等70多人。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0年安仁县落实“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全县城镇新增就业380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5.5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37人,为全年任务102%。

挖断穷根,奋勇争先。安仁县以精准脱贫为总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坚持脱贫与兴产业、打基础、惠民生、抓党建相结合,2018年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到2020年底,全县6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84户64855人全部脱贫,脱贫攻坚质量获得2020年国家和省、市抽查组高度肯定,先后获评“全省扶贫实绩综合优秀县”“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等。

着眼长远,全面增强“造血”功能

走进安仁县金紫仙镇源田村,记者看到,上千亩扶贫基地里种满了菠菜、葡萄、黄桃、枳壳等经济作物,30多名村民正在基地劳作。又一批菠菜即将上市,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村靠的就是特色种植,让贫困户都摘了帽。”源田村党支部书记段华告诉记者,基地从200亩起步,每年新增几百亩,现在已达1200多亩,将来还会不断扩大,让贫困户既能脱贫,还能致富。

安仁近几年每年投入产业发展资金5000多万元,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产业。目前,该县中药材、“稻-稻-油”等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每年助2.1万贫困群众增收。

“脱贫攻坚以来,全县累计安排产业扶贫资金2.9亿元,撬动企业投入、群众自筹和社会资本投入近5亿元,发展中药材、优质烤烟、优质油茶、优质水稻、食用菌、肉牛及生猪养殖等扶贫产业。”安仁县委书记李小军介绍,这些产业涵盖全县158个有贫困人口的村,贫困群众受益率达100%。

安仁县坚持抓就业和发展产业同步推进,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勋兴电子、段氏新能源入驻园区,引导安仁三一产业园、衡元晟科技全面扩能增产等,去年增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仅去年,全县实现贫困劳动力县外务工近2万人、县内务工6643人,总就业人数较2019年增长9.61%;创建扶贫车间66家、园区企业扶贫基地4家,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1709个,为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极大便利。

精准精细,全面落实保障措施

为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近几年安仁县持续强化财政支撑。出台涉农资金整合办法,统筹各类资金精准投入脱贫攻坚。

“县财政按照脱贫摘帽前贫困村200万元、非贫困村100万元的标准,脱贫摘帽后贫困村50万元、非贫困村20万元的标准,保障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安仁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建军介绍,该县抢抓国家赋予贫困县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向省域内发达地区流转交易这一利好政策机遇,创新开展“拆旧房,围菜园,助脱贫,促振兴”美丽乡村扶贫行动,每年通过增减挂钩项目为财政增收2亿元以上。

在夯实基础设施惠民生方面,该县投入资金6.88亿元,实施交通脱贫攻坚工程,率先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全县行政村公交通达率100%,受惠群众30余万人,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同时,扩容茶安水库,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解决14万余人用电问题……

“这些年,县财政八成以上支出都用在了扶贫领域。”安仁县财政局局长樊雄伟给记者算了笔账,该县投入教育扶贫资助资金10179万余元,惠及贫困家庭学生164210人次,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因贫辍学。并对参加城乡医保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施保费全免和部分减免的资助政策,解决了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针对“最弱势”的贫困群众,安仁实施兜底政策。2018年以来,共筹集资金1053万元,用于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问题。

大胆创新,全面巩固脱贫成果

安仁县永乐江镇红星村贫困户彭红玉一家6人,只有她一个壮劳力,当地干部帮助她在离家10公里的锦富电子厂就业。去年8月,由于家里两个小孩上学需接送,两个老人生病也需要人照顾,彭红玉辞工回家,家庭收入骤减。

帮扶责任人陈石文得知消息,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将彭红玉家的人口、就业、收入现状上传到安仁县“扶贫通”APP。系统分析彭红玉家的数据后,将其归为“有返贫风险”,并自动向其推荐周边的用工信息。去年11月初,彭红玉顺利地到勋兴电子上班。

“扶贫通”是安仁县2018年8月开发上线的防返贫致贫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分县、乡、村系统管理员监测平台和帮扶责任人应用平台,设置稳责任、稳政策、稳帮扶、稳监管4大模块。目前,安仁县7086名帮扶责任人已全部下载安装并使用APP。

截至去年底,安仁通过系统共排查出疑似义务教育辍学68人,疑似未参加城乡医保43人,贫困户中重大疾病累计自付费用3万至5万元的24人、5万至10万元的20人、10万元以上的3人,疑似饮水不安全2户,务工信息变化73人,这些问题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有效解决。

安仁还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由安仁县政府与太平洋保险公司签订防贫保险协议,分类设置精准防贫办法,建立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机制。

目前,全县共有61789名脱贫群众和5000多名非贫困人员纳入了保险对象。截至去年底,已有202户因病、因意外导致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和边缘户,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自从推行“防贫保”综合保险后,全县实现“零返贫”“零致贫”。

△ 永乐江镇南湖村,脱贫户在喂养土鸡。通讯员 摄

【脱贫故事】

扶贫战场“花木兰”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秉钧 通讯员 唐志卓

“花木兰,我儿子这个月又拿了1600块钱工资,真要感谢你,是你改变了他!”近日,安仁县龙市乡双泉村脱贫村民孙金良的父母看到“花木兰”,热情地拉着她到屋里坐。

“花木兰”是安仁县驻村帮扶工作队唯一的一名女队长张桂兰。她于2015年派驻华王乡东桥村,后来再派驻龙市乡双泉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6年,始终以村为家,把贫困户当亲人,帮助老百姓拔除“穷根”,引导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刚来村里开展扶贫工作,当地有些村民不思进取,以当贫困户为荣。轻度残疾的孙金良、蔡凤娥夫妇就是典型的代表,他们虽然只有30多岁,却长年无所事事。孙金良年迈的父母也认为儿子、儿媳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巴”。张桂兰得知情况,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并介绍孙金良到县城一家洗车行工作,包吃住,每月工资1600元;同时,安排他妻子在村里当清洁工,每月有公益性岗位补贴500元。

看到村民在家创业缺资金、缺技术,张桂兰创立“农民科技夜校”,邀请市县科技专家,到夜校来讲授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种养技术等,每周一课,每课一专题。

贫困村民何开明通过培训学习,流转30多亩土地,一年就净赚2万多元,家庭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目前,双泉村培育出规模养殖户7户、种田大户13户,发展烤烟种植300余亩;另有种太阳树、养巴马香猪等专业户25户,这些种养大户、专业户安置就业38人。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张桂兰充分利用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转战乡村振兴战场。老百姓对这个城里来的女子非常认可,称她“花木兰”。

△ 安仁县奎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脱贫户在采收菊花。通讯员 摄

【脱贫故事】

3个“小矮人”养猪脱了贫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秉钧 通讯员 唐志卓

3个“小矮人”是亲兄弟,身高都不足1.3米。他们办起一座养猪场,可年出栏生猪600头,现存栏200多头,兄弟3人也因此摘掉了贫困帽。

在距离安仁县城60多公里的金紫仙镇坪塘村,曾经的贫困户、今年46岁的宋检宝3兄弟通过自身努力,在扶贫政策支持下,靠养猪成功脱贫致富的故事广为传颂。

宋检宝的父亲是四川人,上世纪60年代颠沛流离到坪塘,被当地人收留,并做了上门女婿。父母生下检宝兄弟4人,除四弟外,其他3人个子都不到1.3米。人矮力气小,干不了重体力活,加上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又多病,他们不得不早早挑起生活的重担。

2000年初,宋检宝母子几个到茶陵县谋生,因没创业的本钱及就业的“条件”,只能勉强糊口过日子。

一次,宋检宝看到养猪场招工,抱着试一下的心态上门找工作,老板答应先试用。宋检宝特别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做什么事都非常上心,也经常向老板请教一些养猪的技术和经验。一个月后,老板看宋检宝做事蛮卖力,给他加了工资。

一年后,老板的猪场赚了钱,发展别的事业去了,于是把猪场全部交给宋检宝打理。他把弟弟宋三宝也叫过来帮忙,租了老板的猪场,自己开始养猪。

2014年,宋检宝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管扶贫工作的安仁县副县长卢良柏了解其情况后,带着工作队到茶陵找到了他。得知宋检宝有养猪的技术,便建议他回家养猪,并提供5万元小额贷款。

宋检宝二话没说,把茶陵那边的几十头猪都拉到了坪塘村。经精心饲养,宋检宝兄弟积累了第一桶金。

有了一定资金,宋检宝打算建一个养猪场。说干就干!2个月内,他们就建好了一个批次可养生猪350头的养猪场。

有了养猪场,宋检宝和哥哥宋秀保及弟弟宋三宝开始扩大养殖规模,把母猪增至20头,猪仔一批批产下,兄弟仨乐开了花。可2019年非洲猪瘟袭来,兄弟3人经受了不小的考验,最终不仅让猪场躲过了猪瘟的侵袭,还赚了20多万元。宋检宝也因此被评为安仁县“脱贫先锋”。

相关专题: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