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不破楼兰终不还

2021-04-29 22:39:3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龚雅丽] [编辑:潘华]
字体:【

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中共涟源市委员会 涟源市人民政府

8年来,涟源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娄底市决策部署,凝心聚力、苦干实干,1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3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坚持对标看齐、把准航向。面对脱贫攻坚艰巨任务,涟源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从中找思路、找方法,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共识,确保脱贫攻坚的正确方向。

坚持以上率下、尽锐出战。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驻乡包村,当好各项工作落实的“战斗员”“指导员”。选派最能战斗、最能攻坚的471支驻村帮扶工作队、13562名帮扶干部投入脱贫攻坚,坚持“凡提必扶”,奖优罚劣,形成众志成城、敢做善成的奋斗氛围。

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先后整合各类资金90.2亿元投入脱贫攻坚。以“全城行动”激发群众动力,以“屋场会”做好群众工作,让干部群众鱼水情更加紧密;以“村级小微权力监督”回应群众关切,让干部清清白白、群众明明白白;以“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助力群众增收,让贫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涟源将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迅速启动乡村建设行动,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把脱贫攻坚战中形成的好经验、构建的好机制、锤炼的好作风坚持到乡村振兴主战场,不断健全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

新起点承载新希望,新蓝图开启新征程。涟源将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不破楼兰终不还

——涟源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3月25日,涟源市桥头河镇湘浙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茶农在采摘茶叶。张扬 摄

伏口镇胡家坪村,村民家里晒制的纯手工红薯干。 刘清锋 摄

古塘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刘锋 摄

导读

1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3674名贫困群众如期脱贫……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12114名党员干部与所有贫困户结对帮扶, 精准开“方”,直击“要点”,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涟源市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谱写战贫壮丽篇章。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龚雅丽

通讯员 廖鹤松

一条条水泥路向四面延伸,一栋栋农家新房拔地而起,一个个特色产业遍地开花……4月16日,日丽风清,记者走进涟源市乡村,14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3674名贫困群众全部如期脱贫。该市先后荣获2017年度、2019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市)。

“驻”进心里,增强脱贫信心

驻村帮扶,是脱贫攻坚的主导力量。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涟源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11个专项扶贫工作小组,构建“1+11+N”金字塔式工作机制。全市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构筑“市级领导当好‘三员’、部门管线、乡镇包片”的责任体系,确保制度到人、制度管人。

涟源整合各级力量,派驻471支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12114名党员干部与所有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148个贫困村和323个贫困人口达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驻村帮扶、所有贫困户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开展结对帮扶“全城行动”,即每月11、12日,所有帮扶责任人集中入户与贫困群众同学习、同劳动,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2016年11月,涟源市移民开发管理局派工作队进驻古塘乡塘边村开展对口帮扶。以前的塘边村完全依靠煤矿开采发展经济,煤矿资源枯竭后,群众失去收入来源,等靠要思想严重。驻村后,工作队队长吴灿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注重发挥村支两委班子的示范带头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带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外出考察学习,请专家到村里讲课,转变村民思想观念,提振脱贫信心。

围绕“怎么帮、如何扶”,涟源采取集中培训、外出考察、示范带动等方式,提升驻村干部与村支两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驻村帮扶工作队下村后,制订实施脱贫规划,摸清村情,掌握民情,找准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原因症结,科学制订脱贫规划和年度帮扶方案,组织实施整村推进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帮扶工作队”。

精准开“方”,实现脱贫致富

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涟源市龙头企业之一,在各乡镇开辟12个基地,种植玳玳酸橙1.5万余亩,通过委托生产、入股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联结贫困户4510人,实现“荒山变银行、农户变股民、农民变工人”。

为了“让贫困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涟源紧紧围绕“高质量脱贫、高标准摘帽”总目标,加大产业投入,立足本市实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主推玳玳酸橙、中药材、油菜、湘中黑牛、湘山茶油等全产业链重点扶贫项目。创新“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业化扶贫体系,坚持将产业扶贫资金向重点龙头企业倾斜,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在娄底高新区建立扶贫产业园,148个贫困村全部入股,解决了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拓宽了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渠道。

脱贫攻坚难度有多大,湘中大地的党员干部就有多拼。

4月16日,白马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49名工人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德晟智能科技车间负责人介绍,在这里上班的大都是安置区的搬迁户。

“上楼住新房,下楼有活干,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易地搬迁群众周蓉一边组装机器人舵机,一边笑着说,“家里有8个人。公司为了方便我们照顾家里,16时50分就让我们下班了,还提供免费中餐,每月收入3000元。”

涟源紧扣就业扶贫,通过开设扶贫车间、设置公益性岗位等,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在集中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26个,设立电商网点和快递站点6个,吸纳搬迁劳动力634人就业。建设集中安置点服务中心,完善小区自治制度,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搬迁户融入当地社会。

围绕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要,涟源投入大量资金,着力补齐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短板。2014年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新增和巩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633个,惠及52.61万人,农村居民安全饮水达标率达100%;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巩固工程20058户,搬迁安置贫困群众3684户14502人;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扶贫项目3204个,农村公路自然村通达153.7公里,农村公路通畅1064.8公里。

“不落一人”,巩固脱贫成果

2020年4月9日,涟源抽调3243名市乡两级国家工作人员,组建483个排查组,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对483个村全覆盖入户调查58581户,上报湘扶贫监测APP问题1279条。当年6月底,排查反馈的1279条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整改率100%。

继2019年全市脱贫摘帽后,涟源全面深入贯彻“四个不摘”“四个不减”,接连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百日攻坚”“进村入户巩固月”“脱贫质量提升”等专项行动,一仗接着一仗打,全方位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毛塘湾村由原枫木村、茅塘村、浙口村合并而成,村里一、二、三组到邻近村组,需绕行8公里以上。“通组公路不打通,誓不罢休!”涟源市人社局派驻龙塘镇毛塘湾村帮扶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耐心细致做村民工作。最终,一条长约600米的通组公路修建了,“孤岛”打通了。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涟源派驻贫困村帮扶工作队148支、贫困人口100人以上非贫困村帮扶工作队323支,驻村干部1149名。市级领导驻乡联村挂牌督战,带头真抓实干,狠抓问题整改清零,切实防范管控风险,以高质量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检验干部作风集中整治成效。2020年,全市整改完成脱贫质量“回头看”问题4968个。

一件接着一件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涟源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发力,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书写新时代“涟源样本”。

“为了我们,他付出太多”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龚雅丽

通讯员 廖鹤松

4月16日,记者走进涟源市伏口镇胡家坪村。村民围坐在一起,讲述着村里这几年的变化。

“现在自来水通到家里,一年四季都有水喝,村里红薯生意也越来越红火,这些都多亏了刘书记。”脱贫村民杨晚连笑着说。

杨晚连说的“刘书记”叫刘清锋,2018年3月来到胡家坪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胡家坪村位于伏口镇最北端,地处偏僻,平均海拔近800米,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全村308户1120人。刘清锋走访调查时,村民普遍反映村里缺水,秋冬季节人喝的水都无法保障。几十年来,村里想了不少办法,都没能彻底解决缺水问题。

“引水再难,也得让村民喝上干净的水!”刘清锋意识到,发展产业,水是关键。刘清锋带领帮扶队员和村民翻山越岭寻找水源、跑邻村“借”水、请打井队进村打井。因为资金、历史矛盾等原因,5次引水失败。刘清锋没有放弃,转变思路,改“引水”为“蓄水”,向涟源市委、市政府申请336万元项目资金,建成大小水池9个,总容量达1950立方米,2019年10月全村实现通水。

胡家坪村红薯软糯香甜,村里有种红薯、做红薯干的传统。如何将“养在深山”的“土疙瘩”变身“摇钱树”?刘清锋一手抓水利建设,一手抓产业。村民担心销路问题,刘清锋就背着红薯跑到涟源、娄底去推销。2018年底,村里16万多公斤红薯、6000多公斤红薯干、400多公斤红薯酒被抢购一空,为村民创收50多万元。2019年,胡家坪红薯种植面积达300多亩,贫困户人均收入1万多元,顺利实现脱贫。

“刘书记父母身体不好,孩子又在读书关键期,家里就妻子一人照顾。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他付出太多!”脱贫村民阙向强说。

贫困户成种粮大户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龚雅丽

通讯员 廖鹤松 肖星群

4月16日,涟源市斗笠山镇禾管村脱贫村民吴子彪开着犁田机来回翻耕。“买了机器快多了,一天能犁40多亩哩!”他说。

吴子彪家境贫寒,妻子身体不好,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读书,日子过得艰难。妻子梁桂香的哥哥是个种粮大户,吴子彪跟着他讨活计。2015年,吴子彪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斗笠山镇镇长助理邵秋良找到他,说国家有好政策,他有种粮本事,完全可以单干。吴子彪思考再三,决定回村“靠田吃田”。

2016年,吴子彪流转80亩田种水稻,承包8亩多鱼塘搞养殖,并牵头成立斗禾新农机专业合作社。大片农田需要打理,又要照料孩子,夫妻俩每天忙到很晚。“彪伢子吃得苦,双抢时凌晨两三点还在开收割机收谷子。”村民听到机器声,就知道是吴子彪在抢时间干活。

2019年,吴子彪种粮面积扩大到800多亩,购置农机13台,成了村里种粮大户。合作社农机除自用外,还向邻近的黄港村、马白堂村提供农机服务,开展机械化作业,一年下来总收入30多万元。合作社还吸纳10多名贫困村民帮忙。“以前一直靠着政府和乡亲的帮助,现在能帮上大家一点,我很开心。”吴子彪说。

“国家政策好,我们收入稳定,越干越有劲。”吴子彪坚持科学种田,大米品质有保障,每年产出的50多吨稻谷全在村里“自销”。“彪伢子的米质量好,价格也比市场便宜,只要一个电话,不管买多少,他都送到家。”说起吴子彪的粮食买卖,大家都点赞。

今年,吴子彪准备再流转100亩农田,将村里的荒地利用起来,种更多的粮食。

相关专题: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