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摘穷帽 接续奋斗谱新篇
中共永顺县委员会 永顺县人民政府
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各级党组织的神圣使命。8年来,永顺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全县19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14万余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962元增加到2020年的10120元,年均增长12.96%。困扰永顺人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对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全体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期许,我们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州委有关工作部署,围绕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和州委“562”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以乡村振兴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质、基础设施完善、教育优质均衡、卫生健康服务、文化保护传承、社会保障普惠、美丽乡村升级、“三农”人才培育、治理效能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十项工程”,着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加持续,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心中的向往之所、憧憬之地。
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我们坚信,有全县人民接续奋斗,一个美丽富饶幸福的新永顺必将在三湘大地上璀璨生辉。
千年梦想一朝圆
——永顺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导读
永顺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完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军令状”,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大格局。同时,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打造“六个一”产业扶贫体系,发展油茶、猕猴桃、柑橘、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132万亩,产业建设覆盖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目前,全县1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4万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
△ 永顺县县城。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莫成 通讯员 孟春绒 张治坤 彭彰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生产正当时。整地、开沟、放种、施肥……4月初,记者走进永顺县首车镇龙珠村,700余亩油茶基地生机勃勃,20多位村民正在林下套种土豆,一片欢声笑语。
永顺古称溪州,是土家族发源地之一。8年来,该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上下齐心、尽锐出战,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底,全县1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4万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0120元,彻底解决了困扰永顺人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三级书记带头,压实脱贫攻坚责任
永顺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完善脱贫攻坚目标、责任、政策、投入、考核和监督体系,全面落实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及县直单位领导包村、干部包户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减贫“军令状”。向299个村(含109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11206名干部结对帮扶37598户贫困户,与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让鲜红的党旗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
永顺县成立脱贫攻坚战总指挥部,下设23个乡镇战区、23个专项作战组、299个作战队,形成县级主令、乡镇主攻、村级主战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县直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结对帮扶责任人五级责任清单;明确户脱贫、村出列、贫困户识别及帮扶等各环节工作责任,县委、县政府与23个乡镇、乡镇与村层层签订减贫责任书,压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
永顺县加强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湘潭市对口帮扶、济南历下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扶贫工作,推动领导精力更集中、乡镇责任更明确、部门作为更积极、驻村队员更尽职、村组干部更细心、群众脱贫更主动,形成县乡村三级书记带头抓、全县上下齐心干、社会各界同参与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为了严实工作作风,永顺县围绕防庸、防急、防散、防虚,严格扶贫对象动态管理、项目资金管理,严肃群众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抓实领导干部“三走访三签字”工作,认真落实驻村帮扶“三个一”制度,推行结对帮扶“六查六看”工作法,开展脱贫攻坚“三大清零”行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作风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小康路上贫困群众一个不掉队。
突出扶志扶智,扎实做好增收文章
“刚开始学的时候,做一把银壶要两三天,现在半天就可以完成一把。”4月中旬,走进永顺县芙蓉镇土家银艺术品加工车间,脱贫户黄美宜正在加工银壶。
2019年6月进入公司务工,黄美宜越做越有劲。“老公在景区当保安,孩子在芙蓉镇上学,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黄美宜开心地说,“不仅有了收入,还学到了手艺,我正准备自己开一家店。”
永顺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行“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全县2.2万个互助小组联系11.7万名群众,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熬日子”到“奔日子”的深刻转变,广大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永顺县推动基本保障向贫困群众全面惠及、基础设施向贫困村全面延伸、公共服务向贫困村全面倾斜,义务教育开展“三帮一”控辍保学劝学工作;贫困群众县域内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6.2%,“小病拖、大病扛、得了重病见阎王”成为历史;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资金7.76亿元,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2.65万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彻底告别“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历史,4万名贫困群众实现“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47.6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和巩固提升。
同时,扎实做好产业增收文章。永顺县全力构建制定一个产业规划、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社、完善一套服务体系、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的“六个一”产业扶贫体系。目前,全县建成油茶、猕猴桃、柑橘、茶叶等特色产业基地132万亩,发展农民合作社328个,培育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家,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产业建设覆盖所有贫困村、贫困户,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4361元增加到2020年的10120元,年均增长12.7%,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发展产业走上脱贫致富路。
△ 永顺县毛坝乡,茶农在晒莓茶。通讯员 摄
凝聚强大合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春暖花开,永顺县灵溪镇陈家坡1万余株梅花、樱花竞相绽放。白的娇羞、粉的争艳,在薄雾笼罩下,与土家吊脚楼相互映衬,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踏春赏花。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异常严峻的防汛抗灾形势,永顺县保持战略定力,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县落细落实“四个不摘”责任,全面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持续巩固“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决做到责任不松、政策不变、人员不散、力度不减。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抗灾与脱贫发展。2020年,永顺县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七条意见”,县内企业吸纳劳动力就近就业1.3万余人,开发保洁环卫、防疫消杀、巡查值守等公益性岗位2338个,累计输送15万余名农民工返岗。
全面推行矛盾纠纷化解“321”工作法(按照村3次、乡镇2次、县里1次的程序依次调解),全县领导干部电话号码全部公开,带头下基层主动接访和处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充分发挥媒介作用,讲好永顺扶贫故事,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凝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巩固攻坚成果的强大合力。
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南提质、北扩面”行动。去年以来,永顺高标准农田建设、生猪产能恢复、春耕备耕等工作,得到央视专题报道;加速消费市场回暖,通过发放工会消费券、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开展“网红带货”等方式,消费扶贫完成销售额5.5亿元,全省排名第一。
面向新征程,永顺县正以“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乘势而上、接续奋斗。
△ 永顺县塔卧镇塔卧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红色旅游越来越火。通讯员 摄
【帮扶故事】
春风化雨润乡间
通讯员 孟春绒
“这些中药材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4月初,记者来到永顺县灵溪镇猛晓村,看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黄永学正在田间地头查看中药材长势。他说,“虽然脱了贫,但乡村振兴的任务还很重,丝毫不能松懈。”
黄永学是中国工商银行湘西分行的一名干部,2018年,53岁的他主动请缨到猛晓村驻村帮扶。
猛晓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310人,脱贫压力巨大。初来乍到,黄永学进村入户走访,田间地头查看,了解村情民意。4大本工作日志,记录着他扶贫3年多的点点滴滴:村民向仍江家喝的是黄泥巴水,房屋几近倒塌;残疾人向钊家里贫困,妻子因贫出走;兜底户罗贤林没有办理身份证和残疾证……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从根本上斩断穷根。”黄永学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多渠道找项目、找资金,最后与湘泉药业达成协议,把猛晓村打造成为湘泉药业的药材基地,投资100万元建成药材基地200亩,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建档立卡户全覆盖分红。通过大户牵头、小户参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产业。2020年,全村养殖生猪200头、羊400只、牛80头、蜜蜂100桶,种植油茶400亩、烟叶1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
黄永学四处奔波筹集资金,修路引水,改造农村电网。如今,猛晓村家家户户用上了平价电,喝上了安全水,一条条水泥路通村达组,一个个产业基地遍地开花。
3年奋斗,猛晓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2020年整村脱贫出列。“看到村里日新月异,一切付出都值得!”黄永学说。
△ 永顺县松柏镇福建村,村民在“晒龙谷”。通讯员 摄
【脱贫故事】
从“羊倌”到“老板”
通讯员 欧芳 向明
“今年春天来得早,蜂蜜肯定会有好收成。”进入4月,永顺县首车镇龙珠村脱贫户彭昭煌忙碌起来。他揭起一个个蜂箱盖,看着密密麻麻的蜜蜂,脸上的喜悦掩藏不住,“这都是我脱贫致富的财富。”
彭昭煌家是龙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双残疾家庭。2001年,16岁的彭昭煌外出务工,被机器压断左手,妻子也是残疾人,4口之家的经济重担全落到彭昭煌的肩上。
“我只有一只手,出去打工没人要,想发展点产业没有本钱,更怕失败,只能靠帮别人放羊谋生。”黝黑的皮肤、满是老茧的手,彭昭煌身上都是岁月磨砺的痕迹。
2018年3月,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下,彭昭煌养了100多只“跑地鸡”。他一边放羊,一边养鸡。随着收入越来越多,彭昭煌发展产业、自主脱贫的热情越来越高。
“我也想养蜂,但是没技术。”2019年,工作队上门送科技书籍,彭昭煌要了好几本养蜂方面的书。
“村里蜜源挺丰富的,你有这个想法,我们帮你找专家。”在工作队帮助下,2019年下半年,彭昭煌养了20箱蜜蜂,并与养蜂专家达成技术帮扶协议。一有问题,专家上门指导。
如今的彭昭煌,有了自己的“产业”。除了养20箱蜜蜂,还养了100多只鸡、100多只鸭,被选为村民小组长,2020年纯收入超过8万元,从“羊倌”变成了“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