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锐出战扶贫 兑现承诺为民
中共石门县委员会 石门县人民政府
作为武陵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8年来,石门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推进,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尽锐出战,全力攻坚,以行动和实效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下足“绣花”功夫。始终把创新作为最高追求,成立脱贫攻坚大会战指挥部,严格落实一周一次会商调度会、半月一次县委常委会、一月一次推进会、一月一次常态化督查及不定期召开问题交办整改会制度,层层压实责任。始终把精准作为最强利器,做到建档立卡对象识别精准、发展思路精准、帮扶措施精准、政策落实精准、脱贫退出精准,紧盯刚性指标,重点实施住房保障、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基础建设“六大工程”,坚决兑现政策红利。始终把党建作为最牢基础,坚持推行“一线工作法”,用干部脱皮掉肉换取群众脱贫致富。
石门在全省率先启动资金整合工作,共统筹整合各类资金54.5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1万余个,易地扶贫搬迁3125户9852人,农村危改15991户,新建农村公路1290公里,实现行政村卫生室、饮水安全、教育资助、电网宽带全覆盖。2018年8月,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7月,高质量通过国家普查。至2020年底,全县1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3260户71797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2079元增至2020年14691元。石门精准扶贫故事在大型脱贫攻坚系列纪录片《承诺》、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大型纪录片《这八年——精准扶贫在湖南》等重要平台刊播,涌现出1名全国脱贫攻坚模范、3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1个先进集体、4名全省最美扶贫人物。脱贫攻坚工作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先进,被原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典型案例研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接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在扛牢政治责任、履行角色使命上,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有效衔接上,在夯实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上,在提升治理水平、构建乡风文明上,在锤炼干部队伍、筑牢基层堡垒上,始终担当作为,全力打造湖南高质量发展样本县。
石门打开幸福来
——石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壶瓶山镇李坪村茶园,采茶女唱起山歌。刘蓉 摄
2017年10月建成投产的湘佳食品产业园,每天加工生鲜家禽10万只,产品畅销全国18个省市100多座城市的2000多家超市。 通讯员 摄
俯瞰三圣乡山羊冲村的300亩猕猴桃基地。通讯员 摄
汪家冲光伏发电站2017年6月并网发电,年上网电量为2168万千瓦时,有效地调整石门县电源结构,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通讯员 摄
导 读
8年脱贫攻坚,来自河北的燕赵义士王新法,把生命留在石门薛家村扶贫路上。王新法的事迹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和扶贫志士,舍小家为大家,在石门扶贫路上接续奋斗。他们扶贫扶志,强基础、兴产业、富乡亲、美乡村,为乡村振兴绘就绚烂底色。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周勇军 姜鸿丽 通讯员 李飞 孙开国
湖南屋脊,潇湘北极。
石门,曾经世代贫困,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消除贫困是石门人的千年祈愿,今朝梦圆。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战役中,石门县用“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精神,创造了“石门奇迹”,实现千年跨越。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石门县3个先进代表的名字——王新法、郭碧勋、王婷响彻人民大会堂,王新法与王婷父女同时上榜,实为罕见。
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时,石门县委书记郭碧勋心潮澎湃。那一刻,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为石门脱贫攻坚牺牲的平凡英雄,为石门脱贫事业倾注心血的党员干部,为赢得脱贫攻坚付出艰辛努力的67万石门人民。
8年脱贫攻坚,8年持续奋斗,让山区变了模样,换了人间。湘西北山区石门县122个村、23260户71797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脱贫人口人均收入从2013年不足2000元,增长到去年的14691元。
石门开了,产业兴了,百姓富了,幸福来了。在石门县委、县政府“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引领下,山区百姓开始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图画。
一位义士倒下,无数平凡英雄站起
2月25日,中央电视台直播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前,推出的“铭记!书写动人脱贫故事的平凡英雄”画面中,燕赵义士王新法在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他穿着迷彩裤在水中测量、与百姓仰天大笑的场景,令人动容。
在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刻,人们愈发怀念王新法。在薛家村,现任名誉村委会主任、河北石家庄人谢淼回忆起王新法,止不住抹泪:“新法大哥没日没夜,带领乡亲们修公路、架桥梁、兴产业、移旧俗、树新风,就是想唤醒沉睡的大山,激起村民自身的动力。我感觉,新法大哥就在六塔山上看着我们。我们完成的每件事,他都能知道!”
在薛家村脱贫户简发成家,至今保留着王新法生前住过的房间。说起王新法,54岁的简发成眼里闪着泪光:“我以前在外做木工,他就喊我木匠兄弟,我喊他新法大哥。以前我的牌瘾大,新法大哥常劝说,人不勤劳,会穷一辈子。现在,我当上生态护林员、王新法事迹讲解员,加上做木工,一年收入6万多元。两亩黄金茶明年受益,保底收入可达3万元。我攒劲干,日子会过得更好。”
王新法倒下了,却在石门脱贫攻坚的广袤大地上,竖起一座精神丰碑,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和扶贫志士,舍小家为大家,在脱贫路上接续奋斗。
在南北镇金河村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之巅,带领群众凿出一条19公里“天路”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忠富,被村民摁下76个红手印挽留的故事广为流传;在脱贫关键期,扶贫干部王伯周妻子意外摔伤,为了不耽误脱贫攻坚,他毅然把妻子带到扶贫村的故事成为佳话;远离故土30多年的黎静,把上海公司交给他人打理,自己一头扎进三圣乡山羊冲村,发展香猪产业、建设家乡的故事远近闻名……
8年来,石门县共有133家县直等单位参与扶贫,省、市、县、乡共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331支,驻村工作队员954人,安排结对帮扶责任人10526名,所有脱贫户均有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培了“壮根土”,绿了“摇钱树”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记者驱车行驶在罗坪乡,只见青翠欲滴的茶园片连片,上空云雾缭绕,“天画罗坪”名不虚传。
在栗子坪村一处茶园,48岁脱贫户熊召辉正在采摘春茶。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家有13亩茶园,去年已将10亩转化为有机茶。茶品质好,价格高。去年,我家有机茶卖了4万多元,还有1万多元返利。全家人靠着这些有机茶,有过不完的好日子。”
栗子坪村党总支书记覃兴政接过话茬:“我们栗子坪村发展高山有机茶起步早,有2600亩茶园获得欧盟有机认证。鲜叶价格每公斤比普通茶高出0.6元,消费者每购买1000克,还有1美元‘返补’给茶农。去年全村茶叶产值达3200多万元。在茶叶产业带动下,村民人均收入上万元。”
有机茶要通过400多项指标检测,很严格,对环境和种植要求高。栗子坪村村民不管婚丧嫁娶、过年过节,都不放鞭炮。担心柴油动力除草机会影响茶叶品质,他们换成电动除草机。
在石门高寒山区,高山有机茶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石门县茶叶办主任丁芙蓉介绍,全县有75个村种茶,茶叶综合产值达55亿元。全县已完成茶园改造2万多亩,计划再改造3万多亩。罗坪乡是国内最大的有机茶之乡,有生态茶园3万亩,建成国际公平贸易认证、欧盟有机认证茶园1.2万亩。
8年来,石门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来抓,瞄准山区特色,选准做优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一果三叶”、土鸡、香猪等产业,并在每个村建立2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基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产业投入新格局,撬动扶贫产业做大做强。该县316个村都发展1个以上主导产业,111个脱贫村建立专业合作社,1.4万多名脱贫群众受益,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
乡村振兴战略,勾勒幸福画卷
山区群众脱了贫,致了富。在中央一号文件鼓舞下,石门把发展的目光盯在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上。
记者来到新铺乡永兴桥村,清一色的水泥路,环绕着青山、橘园和村庄。纽荷尔脐橙栽满郑家塝的山坡,新修的水泥路沿着橘园蜿蜒。
“我们村围绕产业发展抓基础设施建设。以前这里全是荒地,我们把它开垦出来,修通路,装上灌溉设施,栽了600亩纽荷尔脐橙。受益后,村民就有了‘摇钱树’,村集体可年增收50万元。”永兴桥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兵介绍,这几年村里修了16公里水泥路,今年还计划修4公里,到时货车开上山收脐橙。
沿着水泥路下山,记者碰到71岁的村民唐生柏在护蔸培土、灌溉浇水。水阀一开,白花花的水喷射出来。唐生柏告诉记者:“这里是个半岛,土地石漠化,缺水严重,种的庄稼三年两不收。这几年脱贫攻坚,村里大变样,不仅路修好了,还建了两座蓄水池,橘园里埋了水管,打开阀门就灌溉。跟着刘书记努力干,乡村何愁不振兴!”
大美乡村,美在村貌,更美在乡风。石垒墙、竹栅栏,永兴桥乡土味十足。没走几步,到了五保户黄发玉家。前坪宽敞,四周是休息椅。“这里原是我的土地,无偿让出来给村里建幸福屋场,村里妇女常来这里跳舞。村里变富了,变美了,我们带头不放鞭炮,保护环境。左邻右舍一起过年,庆祝村里的变化。”黄发玉说。
说起永兴桥的变化,负责帮扶的石门县统计局局长潘湘衡感慨:“以前家家户户是土坯房、抛荒地,村部没有桌椅,我们背着桌椅来扶贫,那时候不少人往外走。现在村里新房子一栋接一栋,10多户村民回迁。产业兴了,乡村美了,乡风新了,乡村正一步一步走向振兴。”
扎在深山为乡亲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洋桂
4月12日,张忠富赶到金河村时,已是晚上7时。当天,他在县城开完会,又帮五保户领取社保卡,本想顺便回家一趟,看望生病的女儿,给孙儿买个书包。“一年之计在于春”,张忠富想着要给村里引进特色产业,到了村里,才想起家里的事。
张忠富扶贫,坚守大山深处,5年如一日,没休过假,妻子多次送他进村时,都是流着眼泪与他道别,自己多次累倒在扶贫一线。然而,张忠富以其奉献担当,带领群众修通了“天路”,结束了常德市最后一个自然村不通公路的历史;兴起了产业,让贫困人口占全村一半以上的深度贫困村实现全部脱贫,年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14142元,增加了4倍多。
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是常德市最偏远、海拔最高的行政村。2016年底,张忠富派驻金河村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他从石门县城出发,坐了4个多小时车、骑了1个多小时摩托,又步行了3个多小时,才到村里。次日,金河村白竹山片区79岁老人覃事法走了6个多小时山路找到他,说他们出去办个事,一天一趟两头黑,“做梦都想修路”。
张忠富深感责任重大,以“愚公移山”精神,带领乡亲用钢钎、铁锤在悬崖绝壁上凿开了一条长达19公里的“天路”,让常德市最后一个不通公路自然村的老百姓走出了大山。
张忠富把老百姓当亲人,帮74岁的三无户宋冬生落实了户口,解决低保、社保、医保,新修房屋,还带着71岁的孤寡老人周明初到派出所办身份证,帮他落实了社保,解决了住房。老百姓待张忠富如家人,2018年,石门脱贫,村民担心张忠富会离开,76位村民自发写信摁手印挽留。张忠富再次舍小家为大家,选择留下。
今年3月,张忠富被省委确定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拟推荐人选。
牛羊欢 蜜蜂舞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姜鸿丽 通讯员 唐鹏程
4月12日清早,寒气上涌,雨湿路滑。石门县维新镇古城堤村村民陈集才却忙个不停。他麻利地给两箱蜂桶压防水布。村干部伍党支老远和他打招呼:“陈大哥,下雨都在忙啊?”
“我得招呼好这些‘宝贝’,这里面装的可是我们的甜蜜生活啊!”陈集才爽朗地笑了。
“我今天来,是帮你看看耕犁有没有装好。”伍党支直奔主题。“那敢情好。不瞒你说,我今年准备再种5亩苦荞。正好你来了,帮我把犁安好准备松土。”陈集才憨笑。
伍党支告诉记者,陈集才以前难见笑容。
今年67岁的陈集才没有子女,是五保老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外出务工,与人产生经济纠纷,又遭遇车祸。务工10多年,既没有存到钱,也荒废了家里农事。2006年,古城堤村八佛山片整片迁移时,陈集才不愿迁出,一个人留在大山。少了邻里帮衬,日子更难过。
在脱贫攻坚中,维新镇针对陈集才缺少致富门路和资金的实际情况,与村委会一起研究解决他的生活困难问题。考虑到他有牲畜饲养经验,镇政府开出诊断“方子”,村里联系3家农户,让陈集才帮农户看管牛羊,所生牛羊崽折抵工资归陈集才。
“和老百姓打交道,贵在交心!”伍党支说,“刚开始,陈集才不愿意和干部接触,我就常去。慢慢地,我摸清了他的脾气,彼此熟悉,大事小事他都会咨询我的意见。加上牛羊养殖搞得好,人也渐渐开朗了。”
2018年,折抵工资的牛羊养殖让陈集才尝到了甜头,他决心自己发展养殖业。去年,陈集才养了11头牛、23只羊和10桶中蜂,当年净挣4万多元。今年,他又筹划着养猪。
人勤天不负。陈集才每天在山上看着牛羊撒欢,回来看到鸡飞蜂舞,幸福感油然而生。“现在天天有事干,越忙越有劲。做梦都没想到,老了还有这么好的日子。”陈集才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