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自治县:苗乡唱响幸福歌

2021-04-29 22:39:31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潘华]
字体:【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共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城步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发展大事抓紧抓实,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19户47275人全部脱贫,8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摘掉了戴了35年之久的“贫困县”帽子。

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4687元增加到2020年10205元,年均增长13.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坚持抓基层、打基础、谋长远,选派6595名县乡干部驻村、结对帮扶,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发展生产。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农网改造、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等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村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着重提升乡村的“形、实、魂”。

“形”,就是乡村要有风貌、有形象。抓好乡村规划,全面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多规合一”,完成一批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规划以及儒林镇等5个特色乡镇申报与建设。统筹推进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村基础设施升级版。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短板,全面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1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实”,就是要有产业布局、有实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引领,大力发展乳制品、峒茶、特色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文旅体养跨界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产业农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产城融合的特色产业乡镇、功能突出的农业主题公园。

“魂”,就是要实现乡村振兴,提升文化内涵,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平安乡村建设,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群防群治新模式,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教育,提振人民群众精气神。


苗乡唱响幸福歌

——城步苗族自治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罗家水村蜿蜒盘旋的公路。 严钦龙 摄

五团镇金树社区,群众在搬运百香果。严钦龙 摄

商务部派驻城步挂职的县委常委、副县长刘书军(右),阿里巴巴脱贫特派员、县长助理刘寒(左)在直播带货。 通讯员 摄

导 读

脱贫攻坚以来,城步苗族自治县瞄准目标任务,下足绣花功夫,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推动生态扶贫,发展农村电商,实现高质量脱贫。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郑丹枚 通讯员 陈多 阳望春

地处湘桂边陲的城步苗族自治县,东西逶迤的南岭与南北耸峙的雪峰山脉在这里交会。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聚居着苗、汉、侗等24个民族,总人口30万人,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城步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向贫困发起总攻:万余名群众搬出深山,家门口就业脱贫;发展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家门口就医,民生兜底网越织越牢……

截至2020年,城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19户47275人全部脱贫,8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25.72%降为0。爱好唱山歌的苗乡人民,用一首首山歌,歌唱自己的幸福生活。

民生优先乐享幸福生活

楼房整齐美观、道路宽敞平整,社区服务中心、阅览室、卫生室等一应俱全……4月初,记者走进城步西岩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扑面而来。

扶贫车间,村民们手脚麻利忙生产;休闲区,孩子们嬉戏尽享春日美好时光;老人们闲坐一起,享受着搬迁后的幸福生活。

2019年,西岩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建成。在大山里住了半辈子的56户村民搬了过来,将贫困甩在身后。

“以前住在山上的土砖房,交通不便,想出一次村都难。”从西岩镇永丰村搬下山的黄群红感慨道,“现在好了,搬进新房子,出门就是宽敞的马路,随时都可以进城,还有了新工作,每月收入2000多元。”

城步立足实际,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来抓,着力改善搬迁群众居住环境,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拓宽增收渠道。2016年以来,该县共实施搬迁1306户5772人。通过引导就业一批、自主创业一批、公益安置一批、政策兜底一批,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1306户搬迁家庭已全部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只是城步各族人民生活改变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城步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完成25所薄弱学校改造建设,消除超大班额150个、大班额98个,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加强乡村医疗阵地和医疗设施建设,新建及维修改造标准化卫生室162个,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10个,签约服务率达100%;累计投入资金1.0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7处,解决14.259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为城步百姓的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产业发展走上致富之路

清明过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大好时节,城步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儒林镇塔溪村村民饶家良,每天都要走进苗香梨种植基地,看看自家的“致富林”。

“种上苗香梨,买车又盖房。去年靠苗香梨赚了13万元,今年争取更上一层楼。”饶家良说。

苗香梨不仅让饶家良过上好日子,塔溪村及周边13个村的410户村民也沾了光。塔溪村党总支书记饶立宽介绍,目前全村苗香梨种植面积已达3200亩,帮助12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脱贫选对路,再难也致富。城步立足县域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儒林镇大桥村,双脚患有残疾的村民蒋守良刚刚卖了一批蜂蜜,满是丰收的喜悦。“这一批蜂蜜卖了1万多元。现在只要养好蜂,公司就会直接来收,价格比以前还高。”蒋守良说。

近年来,城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投入产业扶持资金4.1亿元,大力培育高山蔬菜、苗香梨、猕猴桃等扶贫产业,带动全县产业规模化发展。实施产业委托帮扶,受益贫困户11199户41044人,累计实现分红3100万元;实施产业直接帮扶,将苗香梨、猕猴桃、青钱柳、三红蜜柚、油茶等作为特色农业扶贫项目,发放苗木105万株,发放奖补资金3800万元,受益贫困群众11647户46400人。

目前,城步共发展高山蔬菜22万亩、苗香梨1.4万亩、猕猴桃1.2万亩、柑橘1.12万亩、中药材3.92万亩,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

城步还充分利用商务部定点扶贫契机,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对接,京东、苏宁云商、农商通、惠农网等一批大型电商企业,在城步设立县级服务中心。全县培育电商企业55家,发展淘宝店铺1300多家、微店3万多家,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商交易额从2016年不足400万元增至2020年5.5亿元,增长100多倍,带动创业就业1.5万余人,带动脱贫3500余人。2020年,“城步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为脱贫插上‘金翅膀’”的做法,被列入全省23项典型经验做法,获得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

生态扶贫唱响最美苗歌

发挥生态扶贫效益,关键是要建立“增绿”与“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7年生态扶贫实践,城步共有3.5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累计增收3.68亿元。

数字的背后,是一项项生态扶贫措施的精准落地——国家公益林奖补、退耕还林奖补、森林管护就业、生态旅游增收……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我家有生态公益林200多亩,流转给南山国家公园后,每年增加收入7000多元。”白毛坪乡坳岭村脱贫村民徐德远笑逐颜开。

59岁的瞿章凤,通过森林管护就业挣到了薪金。他曾是白毛坪乡黄伞村贫困村民,为了生活,四处打零工。2018年,瞿章凤经过自愿报名、村委会推荐、帮扶工作队审核,成为一名护林员,每年增收1万元。

从那时起,他每天清晨穿上迷彩服、戴上红袖标,开始巡山护林。“在家门口当护林员,既守护了一方水土,又赚钱顾家两不误,我们护林员都珍惜这份工作。”他说。

目前,城步共聘用生态护林员1750人、生态保洁员562人,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

懂“绿”护“绿”,更要用好“绿”。城步充分利用南山国家公园名片效应,探索“旅游+扶贫”模式,以“六月六山歌节”为平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进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辐射带动贫困户2000余户8000余人脱贫,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2020年,该县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亿元,从事旅游业人数达2万余人。

“桃花盛开时,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我家的农家乐每天接待游客20多桌,得请五六人帮忙,每人每天工资200多元。”丹口镇桃林村田头农家乐负责人阳昌中说,“护好绿水青山,就是护好‘金饭碗’。这几年,乡村美了、游客多了,更好的日子在后头呢!”


“扶贫就要为民解难题、办实事”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郑丹枚 通讯员 阳望春 陈多

4月8日,城步白毛坪乡黄伞村,记者见到罗海华时,他正忙着带领村民对金银花基地除草、施肥。“这些年村里金银花产业发展得好,老百姓看到了效益,都想种植。今年村里又多种了350余亩金银花,现在长得正好。”罗海华说。

罗海华是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执法支队副支队长,2018年4月,他主动请缨,到白毛坪乡黄伞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扶贫干部来了一批又一批,我们村还是穷得叮当响,没用!”刚到村里,部分村民对罗海华充满质疑。罗海华没有气馁,走村串户,发现黄伞村贫困的症结在于党支部战斗力不强,办事效率低,群众遇到困难不能及时解决,村里缺乏产业支撑。

“扶贫就要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罗海华一边为村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激发队伍活力;一边四处争取资金,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他努力下,黄伞村拓宽了公路,组组通上水泥路,户户喝上自来水,新建群众舞台,村民有了休闲好场所……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拉近了罗海华和村民的距离。

要脱贫致富,少不了产业支撑。罗海华提出发展中药材种植,村民又一次提出质疑。他挨家挨户做工作,请来省农科院专家和能人大户手把手指导,慢慢打消村民顾虑。2018年11月,黄伞村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规划了8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多亏了罗队长,咱们才有现在的产业。”说起罗海华,脱贫村民段每云竖起大拇指,“我在合作社开荒种植、采摘金银花,一年也能赚五六万元。”

2020年,黄伞村整村脱贫出列,全村人均收入从2018年3100元增至16000元。


苗家汉子种出“致富梨”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郑丹枚 通讯员 阳望春 陈多

4月9日,走进城步儒林镇塔溪村苗香梨种植基地,梨花刚谢,花蒂下结满了一粒粒青绿色的小果。饶家良正忙着给自家的苗香梨疏果。“每株梨树的果子不能结太多,才能保证长大后果子果形美、水分足、甜度好。”饶家良告诉记者,去年他家靠种苗香梨,赚了13万元。

今年44岁的饶家良原本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己右眼视力低下,年近七旬的母亲患有白内障,一家六口以前“蜗居”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木屋里,靠打零工度日,生活拮据。

2011年,白岩山村(后与贺家寨村合并为塔溪村)村委会主任肖辉旺与村支两委商量,村里山地多、耕地少,适宜种植苗香梨。按照“合作社+产业+农户”模式,村里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流转,种植苗香梨200亩。

肖辉旺找到饶家良:“老弟啊,你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开销大,又不能外出打工,村里给你免费提供苗木,你可以试种几亩苗香梨。”饶家良先种了1.5亩苗香梨,后来又将家里另外3亩多地种上苗香梨。

为了种好苗香梨,饶家良费了不少心思。县农业、林业、科协等部门专家、技术人员前来讲授种植技术,他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认真学、大胆问;遇上苗香梨种植方面的疑难杂症,他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发微信给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虚心问、勇敢试。短短几年,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2015年,饶家良的5亩苗香梨挂果2000多公斤,收入1.5万元。当年,他又流转30多亩地种植苗香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8年,饶家良的梨园迎来丰收:挂果近1万公斤,获利8万余元。如今,饶家良一家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仅新修了3层小洋房,今年1月他还高票当选塔溪村党总支委员。

相关专题: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