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壮歌声声震梅山

2021-04-29 22:04: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俊 邹娜妮] [编辑:潘华]
字体:【

谱写梅山大地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中共新化县委员会 新化县人民政府

新化曾是全省最大的国贫县,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两项指标分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8年来,新化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栉风沐雨、苦干实干,推动梅山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新化篇章,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全县2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713户178266人全部脱贫。

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新化吹响战贫“集结号”,设立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5个片区、12个行业扶贫作战组、31个乡镇战区、641个村指挥所,构建“县级主令、片区督战、作战组专抓、战区主攻、乡村主战、帮扶到户”的大扶贫格局;全县共派驻653支驻村帮扶工作队,2万多名公职人员和贫困户结对,带着感情和责任定期入户走访帮扶。

面对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确立全县农业产业扶贫菜单,集中培育茶叶、中药材、油茶三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肉牛、新化水酒、白溪豆腐、特色果蔬、稻田养鱼五大特色产业,巩固提升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积极探索和推广乡村旅游、光伏、电商、文印等产业扶贫模式。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矛盾问题的法宝,紧密结合实际需要创新“自选举措”,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新化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推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先后9次报道新化脱贫攻坚典型做法。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站在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开启“十四五”发展征程的新起点上,新化将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以抓脱贫攻坚的力度和机制推进乡村振兴。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把防止返贫致贫摆在突出位置,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以“两基”(粮食、生猪)“两特”(新化红茶、新化黄精)产业为重点,努力作好扩大规模、做强品牌、推进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文章。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资源等要素,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化将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锐意进取、久久为功,奋力谱写梅山大地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壮歌声声震梅山

——新化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新化县枫林街道办事处天鹏茶园。)

导读

新化,是全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移民库区县。为了让17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安居乐业,新化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事业来抓,聚焦产业发展,打造脱贫增收“引擎”;全面夯实基础,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谱写出中国减贫奇迹的新化篇章。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周俊 邹娜妮 通讯员 伍玉鹏 刘明

沐浴春雨,美景如画。武陵山区深处的新化村庄绿意盎然,民居错落有致,村民劳作其间,其乐融融。

古称“梅山”的新化,大山绵延如同道道屏障,曾让贫穷出不去、富裕进不来。娄底市9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在新化县,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贫困有多深,脱贫攻坚的责任就有多重。8年多来,新化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栉风沐雨、苦干实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攻坚克难、踏石留痕,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承诺如金,战鼓催征。2019年,新化实现整县脱贫,2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713户178266名贫困群众全部如期脱贫。如今,梅山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完善,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新化篇章。

抓产业促就业,“造血式”扶贫成效凸显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新化县科头乡对江桑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一起收看直播,激动地聊着生活变化。“我身体不好,经常要吃药,如今在家门口务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稳定脱贫了。”脱贫户杨卫华说。

紧扣产业扶贫主线,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目标,新化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拓展产业扶贫路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荣华乡鹊桥安置点扶贫车间。本版照片均为 通讯员 摄)

产业兴,百业旺。近年来,新化县以实施省重点产业、县支柱产业、乡镇特色产业和村级主导产业项目为重点,鼓励和引导贫困农户多途径、多形式发展产业,逐步确立农业产业扶贫菜单——茶叶、油茶、中药材三大支柱产业,肉牛、水酒、白溪豆腐、果蔬、稻田养鱼五大特色产业,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2020年,全县共实施216个村级主导产业扶贫项目和1个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覆盖309个村,利益联结8.8万贫困群众。

精准扶贫,梅山壮歌。面对疫情“加试题”,新化推出各项战贫新举措:一趟趟专车、专列开出,实施“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输送,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一个个线上招聘平台搭建,推进招聘应聘、面试签约线上通办。

去年脱贫的文田镇石燕村村民廖旅游,通过申请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拿到4万元免息贷款,为父母在村头开了个食品店,自己则通过县里组织的招聘外出务工。

数字无言,却最有力。5年来,新化开展就业服务30.1万人次,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5.3万人1806.72万元;建设扶贫车间145个,吸纳贫困劳动力1609人,全面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抓重点补短板,全面夯实基础和公共服务

高寒山区、水淹库区、石灰岩干旱区“三大贫困带”交织,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中,新化是搬迁人数最多、建设工程量最大的县之一。

座座隆起的高山,仿佛贫穷沉重的影子。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一场“改穷貌、换穷业、拔穷根”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同步打响。

打开新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作战图,126个集中安置点繁星密布。4960公里道路,将他们编织成一个大大的同心结。

从长远谋划、从群众利益出发,新化运用“特色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电商能人+生产基地+贫困户”多种模式,开展后续帮扶。

(石冲口镇民主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消灭“贫困”,削去的只是两个字,搬走的却是老百姓心头上的一座座山。走进新化乡村,一条条宽阔大道四通八达,一栋栋漂亮楼房干净整洁,一片片丰收稻田金黄喜人……一路走来,听的最多的是“生活越来越好了”,见的最多的是脱贫群众幸福洋溢的笑脸。

贫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是检验脱贫成果的落脚点。“十三五”期间,新化累计投入18.12亿元,完成农村公路硬化工程3723公里,窄路加宽改造498.25公里,危桥改造、新建桥梁118座,行政村全部通客运班车。农村电网升级全面完成,4G网络覆盖率和光纤通达率均为100%,行政村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卫生室全覆盖,脱贫户用电、上学、看病、通信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找思路、找钥匙、找方法,新化结合实际创新举措。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新化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推介。2020年,吉庆镇油溪桥村“内源式发展”激活贫困村发展动力,入选“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脱贫攻坚案例,“村级远程诊疗服务”健康扶贫项目,作为全国10大创新应用典型案例获得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

转作风勇担当,倾情付出换来乡村巨变

放眼新化的扶贫战场,从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到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到处活跃着驻村干部的身影,他们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让一个个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看到村里越来越美,群众笑容越来越多,我们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新化县西河镇三新村位置偏僻,地势陡峭,贫困户分散在海拔900米的大山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康庄和队员们的工作时间,从“朝九晚五”变成“朝五晚九”。

新化将31个乡镇划为31个战区,由县级干部担任战区指挥长,联点督战。全县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参与派遣驻村帮扶工作队,每支工作队配备3名以上年富力强的队员,队长原则上由党员干部担任,兼任驻村第一书记。

为了如期脱贫,全县2000多名驻村干部、2万多名结对帮扶干部进驻脱贫攻坚一线。他们倾情付出,换来乡村巨变,赢得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任和拥护。

2019年1月3日,新化县税务局驻洋溪镇贡生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蒋仲民,在工作岗位上突发心肌梗塞,因公殉职。他的扶贫日记里写着:“贡生村不脱贫,我们不收兵。”

在脱贫攻坚中,康仁审、陈饶才、王强、蒋仲民、曾红梅等10名党员干部永远倒在新化扶贫路上,用生命镌刻“初心使命”。“帮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他们比亲人还亲!”谈起帮扶干部,贫困群众感慨万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新化人民正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帮扶故事

把青春献给这片山林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邹娜妮 通讯员 刘明

4月16日,雨后的新化县游家镇黄家岭村一碧如洗,草木绿意盎然。一条绵延10多公里的水泥公路掩映其间,串联起一栋栋漂亮的民居。

这是新化县9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过去交通闭塞,环境恶劣,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导致村民过着靠天吃水的日子。2018年3月,娄底市水利局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已有扶贫经验的李遐奋勇当先,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3年里,黄家岭村修建17.5公里村级公路,9个饮水项目连接家家户户。

临近午饭点,黄家岭村综合服务中心依然热闹非凡,一支脱贫攻坚文艺宣传队正在排练节目。“快板那么一打啊,唱起那《脱贫攻坚好》。”一旁,难得清闲的李遐跟着排练学习,欢笑声在村部回荡。

扶贫期间,李遐每月驻村时间超过27天,就连元宵节、中秋节等团圆的日子,他都在村里度过。“李队长带领的帮扶工作队做实事、得民心,黄家岭村发生了大变样,户户通自来水、组组通公路、人人有活干。”黄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吴楚文说。

黄家岭村属于石灰岩干旱地区,土地就像一个筛子,很难留住地表水源,每年枯水季节,村民喝水困难。“我们在进村入户调查时,发现了这一情况。通过多方筹资,投资400余万元,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李遐说,新修建的两座山塘总蓄水量超3万立方米,让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

从征地到施工,6个多月时间,李遐带领着村支两委成员驻守一线,义务出工,许多村民主动加入建设队伍。“施工的几个月,李队长晒得黝黑,晒脱皮了还在带头干。”脱贫户张小兰说着不由竖起大拇指。

这不是李遐第一次扶贫。2015年至2017年,他驻守在新化县圳上镇大竹村扶贫,直至全村顺利摘帽。再次踏上扶贫战场,他义无反顾。他说:“虽然辛苦,但看到大伙儿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打心眼里高兴。”




脱贫故事

“葡萄大户”闹春耕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邹娜妮 通讯员 刘明

4月17日,新化县上梅街道集中村小塘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们忙着栽苗、剪枝、施有机肥。

(桃园丰收,脱贫户脸上挂满笑容。)

“春有桑葚夏有桃,秋有葡萄冬有橘。一年都闻花盛开,月月都有鲜果采。”合作社负责人王修明正向客人介绍合作社的产业,忙得不可开交。

王修明是名副其实的种植能手、致富带头人。2015年,在外务工的他返乡创业,与其他9户贫困户共同投资,成立全村第一家葡萄种植合作社,开垦50亩荒地,引进“蓝色海洋”“黄金香”等葡萄新品种。在当地扶贫小组协助下,这支勤劳肯干的“种植天团”获得产业发展贴息贷款5万元。随着规模逐渐扩大,两年后,全员脱贫。

王修明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懂技术、懂管理、懂销售的“葡萄大户”。每年,他积极参加县里的农技培训,将精细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带回合作社。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口感独特、外形美观、有玫瑰香,成为供不应求的明星产品。

长年累月日晒雨淋,今年55岁的王修明头发早已花白。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拼?他说:“回乡创业之前,我在广东打工,几乎将所有的钱寄回家给妻子治病,给孩子读书,但入不敷出,全家饱尝贫穷滋味。”

“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没有过不去的坎。”王修明说,现在,他的脱贫事业越来越红火,合作社开发了葡萄、黄桃、水蜜桃、蜜柚、桑葚、糖橘等多种产品,种植面积超过320亩。




相关专题: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