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初心如磐奔小康

2021-04-29 22:04: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罗徽] [编辑:潘华]
字体:【




牢记殷殷嘱托 建设幸福汝城

中共汝城县委员会汝城县人民政府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汝城考察,给予我们巨大鼓舞、巨大激励、巨大鞭策。近年来,汝城县坚持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一起抓,产业和就业一起抓,扶心扶志和扶技扶智一起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起抓,脱贫工作和群众工作一起抓,19751户62932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8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深入开展“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不负汝城人民重托”主题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绿色发展,打造全国红色传承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加快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汝城。

一是争当红色传承示范。搞好红色教育,建好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抓好干部教育、党性教育、思政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打造全国党性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开展“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八大行动,打造干部作风、干群关系全国示范。发展红色旅游,建设好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创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响“半条被子、一张借据,温暖中国”红色旅游品牌。

二是争当绿色发展示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生态绿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产业为王大会战,分别以电子智能科技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为龙头,打造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转移首选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地、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是争当乡村振兴示范。坚持用抓脱贫的方法来抓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的成效来巩固脱贫成果,紧扣产业兴旺这一关键抓手,注重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人才全面振兴,创建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县。




初心如磐奔小康

——汝城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田园综合体。

汝城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讯员 摄

东山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孩子们愉快玩耍。(本版图片由汝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导读

汝城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一起抓,产业和就业一起抓,扶志和扶智一起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起抓,脱贫工作和群众工作一起抓,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卓有成效的决战决胜之路。全县80个贫困村出列,19751户贫困户62932人脱贫。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罗徽 通讯员 朱光远 邓生祥

地处罗霄山脉和五岭山脉交会处的汝城县,作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80多年前,红军长征在这里过境西进,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长征精神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近年来,汝城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面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精准施策,久久为功,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卓有成效的决战决胜之路。全县80个贫困村出列,全县19751户贫困户62932人脱贫。

2019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汝城县脱贫摘帽。汝城县获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其光伏扶贫、产业扶贫被列入全国扶贫典型案例。

尽锐出战,战场淬炼党性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全县上下要众志成城,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建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新汝城!”从2014年起,精准扶贫的嘹亮号角吹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汝城县2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展开。

脱贫任务优先安排、脱贫工作优先调度、脱贫问题优先解决,汝城县万事以脱贫为重。五级书记抓扶贫,八级责任人齐上阵,全县8000多名党员干部进驻217个村帮扶,以村为家。从机关干部近两年下乡次数比参加工作历年总数还要多,到乡村干部风吹日晒磨破鞋底,大家虽苦犹乐。“参战扶贫,推动了作风转变,淬炼了党性,价值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一位扶贫干部说。

2018年以来,汝城县提拔重用、交流调整扶贫干部76人,选树先进典型86名,查处负面典型20名,约谈15个单位36人次;2019年,召回调换工作队员60人,切实将最精锐的党员干部派到扶贫一线。表彰奖励、提拔重用、追责问责各一批,为“赛场选马”树立鲜明导向,点燃烧旺党员干部干事热情。

土桥镇东坳村支书李九斤曾是当地一家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年薪40万元。2017年当选为东坳村支书后,他全身心投入到脱贫工作中。在他妻子身患癌症动手术时,他都无暇陪护。“守初心就不能算经济账。村民信任我,我就要把工作做好,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

滚石上山,以生命赴使命。徐立雄、何柏良、卢有春、李建明、何永春等扶贫干部先后倒在了扶贫路上,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生命。

激活动能,产业富了口袋

泉水镇星村村何造田,早年间外出打工右手被炸断,成了残疾人,创业就业困难重重。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工作队和帮扶人及时出现:“别担心,我们到你家蹲点,没把你扶起来绝不收兵。”

随着一项项政策落实、一次次培训指导、一笔笔信贷资金到位,2019年,何造田承包稻田130多亩,养鱼20多亩,养殖鸡鸭鹅8000羽,每年收入超50万元,成为当地致富能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汝城县因地制宜,集中优势资源建立职教中心,开展培训4.8万人次。480多名产业技术员和每村一二名科技特派员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项目基地、猪舍牛棚。

扶贫期间,汝城出台奖励扶持办法,投入3.26亿元扶产业、9750万元作奖补、每年330万购农保,对贫困户6大类19项以奖代补、应奖尽奖。投放3.9亿元信贷资金,扶强扶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10942户贫困户因及时得到扶持,转为产业农民。

“产业为王”大会战激战正酣,催生“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水果、辣椒、中药材、生姜、南竹、茶叶等10个优势产业燎原沃野。

为打造“产供销”全链条,汝城实施“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把传统优势产品嫁接到龙头企业,落实选种育苗、种植管理等各项保障,让“藤蔓上的枝叶”互为支撑,抱团发展。

立足解决“不愁销”,县里在县城和长沙建成2个高标准消费扶贫专馆,在本地商超开设9个扶贫专区、10个扶贫专柜,干部职工30%工会福利注入到消费扶贫。举办柰李节、生姜节、辣椒节等节会,促销当季农产品。积极参展参会,组织直播带货,农货出山,飞往全国。

汝城辣椒摘下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汝城朝天椒获评湖南省“一县一特”农产品优秀品牌。

筑牢基石,擦亮小康底色

走进汝城县土桥镇足田村,延伸至各家各户的水泥路宽阔平坦,新建的文化广场功能完善。

“这样的场景放到以前,想都不敢想。人居环境变美了,村民生活舒畅了。”提起村里的变化,土桥镇足田村支书陈忠粮感慨万千。

足田之变正是汝城蝶变的缩影。围绕脱贫硬件指标,汝城县累计投入27.42亿元,全面推进农村水、电、路、讯、房改造“五个全覆盖”和城乡公交、供水“两个一体化”。建设农村公路1632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660个,新建及改(扩)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217个。

让广大群众过上幸福日子,有学可上、有病能医是必备条件。

三合瑶族村位于文明瑶族乡大山深处,令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海波最难忘的是刚入村摸底填表格时的情景。当时他递上笔后,却有一半左右的村民露出憨厚笑脸,不好意思地说:“李队长,我……不会写字。”

难过之后是力治“痼疾”。如今,从小学到大学,只要获得校级以上荣誉证书或奖状,村里就按每张奖状100元予以奖励。考上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学生,奖金达到2000元至4000元。成年人获得驾照、挖机、厨师等技能证书,每个也有1000元奖励。

2014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10.94亿元,推进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提质扩容。在资助工程上,累计发放各类资助补助近2亿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40780人次,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辍学或因学返贫控制为零,汝城获评“全省教育强县”。

同时,汝城县落实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59715人次、住院费用“一站式”结算60970人次。财政补贴资金5335.8万元,为267144人次贫困群众参加医保,出资1547.81万元购买扶贫特惠保257969人次。贫困人口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率、慢病签约服务管理率均达100%。

“多亏了政策好,报账比例高、结算很方便,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希望!”35岁的土桥镇居民李玲华身患慢性肾衰竭、肾功能不全,从发病至今,享受医疗扶贫6重保障,45万元医疗费,她自己只出了6.1万元。




帮扶故事

“资金有限,得精打细算”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罗徽

4月中旬,汝城县文明瑶族乡长洞村,鲜花开满山间,脱贫村民朱冬友养殖的蜜蜂忙着采花,为他酿制“甜蜜生活”。

去年,朱冬友与村委会签署蜜蜂养殖合同,领了100箱蜜蜂。按照合同约定,村委会提供蜂苗和蜂箱,年底再按每公斤60元收购蜂蜜。

朱冬友算了一笔账,一箱蜂产10公斤蜜,100箱蜂,今年估计稳赚6万元。

村民说,朱冬友以前天天喝得醉醺醺,“等靠要”思想严重。自从何队长来后,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让朱冬友变了样,每天早出晚归,忙着养蜂。

村民说的“何队长”叫何勇,是省高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2019年5月5日,何勇来到长洞村,接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当时长洞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288人。

“要致富,先修路。”何勇打电话向路桥专家请教,请设计公司做方案。

“设计方案给出的修路预算要100多万元,扶贫资金有限,一分一毫都得精打细算。”何勇总结经验,形成项目建设“九步法”——提申请、定项目、做预算、招投标、签合同、组织施工、监督质量、竣工验收、最终付款。

“九步法”实行以来,长洞村共实施基础设施项目44个,节约200多万元,无一人投诉。

修好了路,何勇又鼓励村民扩大传统农产品种养规模,还引进适宜当地发展的锥栗、金银花等特色产品,为村民免费发放3万多株苗木,通过兴办产业为村里铺就致富之路。

“去年收入不比在外做生意差。”返乡村民张茂清种了75亩水晶梨。在工作队帮助下,他精耕细作,去年产梨2万公斤,收入10万余元,带动20多名贫困村民就业。

“扶贫不只是经济问题,更关乎社会稳定。”为提升村民法律意识,工作队每个季度都会开展普法讲座,并依托村里日常的会议,适时进行普法。

两年来,工作队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近200次,帮村民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如今,村民守法意识越来越强。




脱贫故事

从“领被子”变为“送被人”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罗徽 通讯员 朱光远 邓生祥

4月15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人头攒动,游客纷至沓来。村党支部委员朱利志既要维持秩序,还要负责打理村里的大小事务,忙得不亦乐乎。

“从深陷困境的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当干部,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所以我每天尽量多做点事。”朱利志说。

朱利志今年38岁,其母亲患有精神病,妻子何美玉患强直性脊柱炎,不但掏空了家里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两个孩子在读书,家里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2014年,朱利志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政策支持下,他被聘为生态护林员,同时享受健康、教育、残疾人两项补贴等资金补助,家里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2016年,沙洲村因“半条被子”的故事出了名,当地政府顺势而为,建设红色景区,人气越来越旺。朱利志嗅到了商机,在村里民宿广场边支起摊子,销售矿泉水和土特产,每天有几十元收入。

后来,村里规范摊点摆放,朱利志竞租到了正式摊位,销售品种也多了起来。病情好转的妻子负责守摊位,朱利志腾出时间帮人装修房子,粉刷墙壁,增加收入。同时,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种植了5亩柰李、枇杷、水晶梨等水果。

去年,朱利志又学会了电商销售和直播带货。每到水果收获季,他不但能把自家水果及时销售出去,还批发代售不少其他农户水果。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

饮水思源,脱贫后的朱利志一边忙着经营好摊位和果园,一边投身村里公益事业、公共管理,只要村里有需要随叫随到,发挥党员带头作用。

今年村里换届选举,朱利志得到党员拥护,当选为村党支部委员。38岁的“励志哥”郑重承诺:“从领被子变为送被人,我会加倍努力,不负期望和嘱托。”

相关专题: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