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夫夷大地俱欢颜

2021-04-29 22:04: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佳伟 刘飞] [编辑:潘华]
字体:【

摆脱贫困奔小康 接续奋斗开新局

中共邵阳县委员会 邵阳县人民政府

8年来,邵阳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全县12.8万多贫困群众全部脱贫。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邵阳县坚持“三级书记抓扶贫”,凝心聚力,尽锐出战,1万多名党员干部奔赴一线,真情帮扶,倾情为民,创造性开展“小积分大扶贫”“双走双结”“三同三讲”“四美进农家”等活动,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为脱贫攻坚点赞。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全面落实“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发扬钉钉子精神,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攻克一个又一个堡垒,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贫困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邵阳县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接续奋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统筹抓好脱贫成效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立足特色资源,培育新业态新主体,完善利益联结,加快推动油茶、优质稻、生猪、烤烟等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帮助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打造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守护好“资江源生态屏障”。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时代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创乡村发展新局面。


夫夷大地俱欢颜

——邵阳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邵阳县城区新貌。通讯员 摄

塘渡口镇塘坪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讯员 摄

黄荆乡大塘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通讯员 摄

导 读

邵阳县发展油茶等长效增收的扶贫产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稳得住、能致富,保障贫困户基本民生,32637户128173人脱贫,1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赢得脱贫攻坚战最终胜利。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佳伟 通讯员 刘飞

群山莽莽,夫夷水悠悠。邵阳县地处衡邵丘陵盆地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3年底,该县贫困发生率达20.33%,有160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规模居全省第三。

脱贫攻坚在这里注定是一场硬仗。8年来,邵阳县集中力量和资源,投入各类资金108.59亿元,累计实现脱贫32637户128173人,16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2月,邵阳县整县脱贫摘帽,夫夷大地喜笑颜开。邵阳县人民以豪迈气概踏上全面小康路,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发展扶贫产业,实现长效增收

4月17日,天气放晴,邵阳县诸甲亭乡龙井村脱贫村民艾小华管护自家的油茶林。去年,他家2亩多油茶林丰产,加上在村集体油茶林务工的收入和分红,共收益1万多元。“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他说。

邵阳县将油茶作为“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全覆盖推进,将“六大强农行动”贯穿油茶产业发展全链条、全过程。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组长、县“四大家”分管领导具体抓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党委、政府“一把手”负总责、抓全盘的油茶发展机制。该县采取整合涉农资金拿一点、财政挤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投一点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发展油茶全产业链,每年联建油茶基地6万余亩。

“油茶产业发展前期投入大,周期性长,高标准新造一亩油茶林要投入3000元左右,但进入盛产期,每亩每年纯收益可超3000元,且持续数十年,经济效益可观。”邵阳县油茶办负责人说。

邵阳县推出“六林增收”模式,即通过林地流转、入股以及林地务工、护林补贴、“四旁”造林、林下间种等,帮助贫困户至少掌握一种增收“渠道”。

在发展油茶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邵阳县还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畜禽、蔬菜等产业。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两种产业扶贫模式,紧密帮扶主体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县有355个企业和合作社参与帮扶,覆盖399个村(社区)。

湖南嘉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公司+贫困户”订单生产,在白仓镇三门村、喜鹊村直接帮扶贫困户137户547人,种植蔬菜600余亩,以保底价格收购,签约贫困户平均亩产值5000元,人均增收2200元。

为配套产业发展,邵阳县累计投入760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87个行政村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邵阳县扶贫产业多点开花,360个村建立油茶基地,油茶林总面积达70.6万亩,年产茶油2.02万吨,年产值24.2亿元,带动全县2.5万名贫困群众脱贫;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82.23万亩,带动贫困户8521户17259人增收;162个村建立水果蔬菜基地,带动贫困户2315户6972人实现人均年增收1320元;159个村发展土鸡养殖,带动贫困户10407户35026人实现人均年增收1180元……8年来,邵阳县产业扶贫共帮扶贫困群众190748人次,村村有扶贫产业,实现有产业发展能力、意愿的贫困户全部得到帮扶。

挪穷窝住新居,后续发展有力

尽管已是暮春,邵阳县梅溪嘉园依旧喜气洋洋: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大门上贴着春联,腊肉、香肠晾晒在窗前。

梅溪嘉园是邵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共有26栋安置房,安置搬迁户537户2222人。小区内,有扶贫车间、超市、医务室、ATM取款机、健身场地等,小区外便是邵阳县新一中,距离邵阳县工业集中区仅1.5公里,距县城5公里。

据了解,安置小区占地100多亩,由于距离邵阳县新一中很近,2016年安置小区所在的这块地价值1亿元。有房地产开发商相中了这块地,但为方便搬迁户就业、上学,邵阳县决定将这块地用于安置小区建设。

“在灯笼厂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平时摆摊卖小吃,每月共有3000多元收入。搬到这里很舒服,变成了城里人。”2018年3月,塘渡口镇良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尹要红一家五口搬迁到梅溪嘉园,住上125平方米的新房,她在小区鑫达灯笼扶贫车间上班,一双儿女在邵阳县新一中读书。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邵阳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171户11581人,覆盖21个乡镇(场),其中实施集中安置项目25个,分散安置项目198个。

邵阳县在安置点选址时坚持向城镇集市、美丽乡村建设点和产业发展条件好、造血功能强的地方靠拢。25个集中安置点中,有20个配套建设了油茶、全域旅游等特色产业基地。

为使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邵阳县做好后续帮扶工作,通过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做好“就业脱贫”文章。该县争取到478万元就业扶持资金,按易地扶贫搬迁户发放工资的30%补助给符合要求的企业,鼓励企业、合作社优先安排搬迁户就业,帮助1800余名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年人均增收约3300元。同时,根据集中安置点实际情况,引进扶贫车间,搬迁户可就地就业,门面租金归集体所有。目前,3171户搬迁户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

保障基本民生,不落下一个人

白仓镇三门村,挨着夫夷河,却因没有干净的饮用水发展滞后。该村脱贫村民李孝清说,以前喝水要到离家五六百米远的老井挑,2个院子100户500多人就靠这口井,遇到季节性缺水,要到更远的地方去挑。

2019年1月,总投资4200多万元的邵阳县白仓镇东方红自来水厂正式供水,供水范围为白仓镇三门村等12个村、塘田市镇花洲村等4个村及10所中小学,受益人口5.4万人。

供水当天,李孝清放鞭炮庆祝。依托三门村旅游业的发展,李孝清开办了农家乐,加上种养业,一年收入8万多元。赚了钱的他,购置了热水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为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2014年以来,邵阳县投入7.44亿元,改造、新建465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19年底,邵阳县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

饮水安全,只是邵阳县保障基本民生的一个方面。该县盯紧“两不愁三保障”,实施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兜底保障等4大攻坚行动。投入3248万元,实现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大病保险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均达100%;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21.36万人次,完成薄弱学校提质改造259所;投入危房改造资金5.12亿元,农村危房改造实现存量清零;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贫困对象补助、资助5.41亿元,确保所有兜底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邵阳县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脱贫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


帮扶故事

一心实干为乡亲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佳伟 通讯员 刘飞

“刘书记把我们当亲人,他到村里后,给我们开出了致富‘良方’,带来了奋发向上的好风气。”4月17日,走在邵阳县小溪市乡龙井村,村民刘福元说起县教育局驻村第一书记刘秋平,竖起大拇指称赞。

龙井村是省级贫困村,原有贫困户149户559人。村党支部书记王梅香介绍,以前村里收入主要靠种地,没有产业支撑。全村属丘陵薄地,山高坡陡,村民收入不高。

今年59岁的刘秋平,是邵阳县教育局原纪检监察室负责人。2016年被派到塘渡口镇塘坪村驻村帮扶,带领该村在2017年实现“户脱贫、村出列”。本可回单位安心等着办退休手续,但局领导找到他,恳请他再出山。一边是工作任务,一边是家里急需照顾的老人,刘秋平选择再次走上扶贫路,2018年担任小溪市乡龙井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驻村后,刘秋平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取资金疏通阻塞长达10余年的龙井水库中涵渠道,解决了基本农田灌溉,并给村民接通了自来水。

“如果没有解决村民饮水难题,我来龙井扶贫,没有半点意义。”为解决村民用水问题,刘秋平想方设法争取项目资金。为寻找水源,他三入枫树边组“岩洞”、五到老伏冲组召开院落民情恳谈会,争取最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该组季节性缺水问题。他为龙井村争取资金90.6万元,新建扶田水厂,解决扶田片1200余人的饮水问题。

为让龙井村具备长远发展能力,刘秋平组织村支两委干部与村民代表到外地考察学习百合、肉牛、生猪等种养项目,邀请专家到村里授课,让全村找准产业发展方向。目前,龙井村成立了鸿佳种养专业合作社,2020年养牛70头、生猪140头,种植优质水稻600亩、油茶200亩、百合5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6832元,龙井村顺利脱贫出列。


脱贫故事

“幸福来得这么快”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佳伟 通讯员 刘飞

“在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县林业局帮扶工作队给了我帮助和关心,给我传授种养技术,落实就业、教育、产业发展等各项帮扶政策。”4月16日,说起自己的脱贫经历,正在自家鱼塘清淤的邵阳县谷洲镇中坝村村民谢权满是感慨。

2014年,谢权40岁,由于条件差、缺少技术,他家生活困难,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9年,县林业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华在走访中发现,谢权思维活跃,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碍于面子,遇到困难不愿求人。李华与谢权促膝谈心,解开了他的心结。

第二天,李华请来油茶种植、水产养殖专家,上门给谢权送技术,手把手教他。还给谢权安排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帮他妻子找到工作,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工作队对我这么好,我再不努把力,实在不好意思。”打开心结后,谢权还承包了10亩鱼塘,到周边村打工增收。

谢权一改过去懒散的习惯,去年,他承包的鱼塘产出草鱼4000余公斤,赚了6万多元。他还利用干生态护林员的优势,养了1头牛、40只鸡,并承包种植4亩水稻、2亩油茶,妻子每月收入3000多元,一家人年收入超10万元,成为村里脱贫致富“明星”。

“幸福来得这么快,全靠党的政策带。冷天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快人。想要真正把日子过好,还得靠自己的双手。”谢权说,现在乡村振兴全面铺开,他打算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再办一个农家乐,增收致富。


相关专题: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