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罗霄山下旌旗奋

2021-04-29 22:04:3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戴鹏 阳童 陈启浪 林则梁] [编辑:潘华]
字体:【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奋力推进乡村振兴

中共茶陵县委员会 茶陵县人民政府

8年砥砺奋进,茶陵县上下众志成城、苦干实干,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战贫之歌,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战贫业绩。站上脱贫攻坚的胜利高地,回望“千年茶乡”的风雨巨变,眺望65万茶陵人民的喜悦欢腾,我们无比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努力值得。

作为长株潭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茶陵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就是脱贫攻坚精神的生动诠释。我们上下同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我们尽锐出战,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责任,选派5700余名县乡机关干部参与脱贫帮扶,实现县级领导联点、工作队驻村、干部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我们精准务实,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50亿元,大力实施“七个一批”“十个工程”,做到精准识别不漏人、精准施策拔穷根、精准退出严把关。我们开拓创新,在危房改造、健康扶贫、教育助学等工作上蹚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新路子。我们攻坚克难,集众智、聚众力攻克“两不愁三保障”等诸多贫困堡垒。我们不负人民,用城乡面貌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等实际成效赢得贫困群众点赞。

8年奋斗,终得圆满。全县17343户6465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一个不落,全部实现稳定脱贫,6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我们将聚焦三大抓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从产业入手,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猪、黄牛、茶叶等特色产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开发示范区;从机制入手,将党建引领、精准施策、群众发动、驻村帮扶、挂图作战等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延续下来,推进乡村振兴;从治理入手,扎实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后续工作,深入实施党建“三大工程”,夯实基层党建工作根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茶陵县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谱写建设现代化新茶陵的精彩篇章。


罗霄山下旌旗奋

——茶陵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茶陵县龙华农牧生猪产业扶贫十里冲基地。

茶陵县虎踞镇双芫村光伏发电厂。

2017年11月16日,茶陵县腰潞镇潞理村易地搬迁户乔迁新居,两位老人乐开了花。

家门口就业——茶陵县思聪街道下清村互利时尚扶贫车间。本版照片均为 通讯员 摄

导读

茶陵县举全县之力、尽非常之责、用非常之策,发展扶贫产业,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实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戴鹏 通讯员 阳童 陈启浪 林则梁

作为革命老区、罗霄山脉片区重点扶贫县,“千年茶乡”茶陵县是长株潭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2018年8月6日,茶陵县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底,全县17343户6465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实现稳定脱贫,6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

数据无言,诉说着山乡巨变;时间为证,见证着茶陵脱贫之路。在决胜脱贫攻坚、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茶陵人跑出了令人惊叹的加速度。

产业扶贫精准拔“穷根”

4月16日,正值春耕时节,茶陵县腰潞镇潞理村香芋基地里,村民们忙着除草、施肥。“这可是我们村致富的‘宝贝’。”村民说,看着一棵棵香芋幼苗长势良好,大家干劲十足。

2016年,潞理村成立潞理西华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里70多户贫困户成为股东。该合作社以“集体+农户+贫困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培育1100亩香芋、300亩烤烟、30亩养鱼产业基地。

如今,西华种养合作社不仅解决当地400余个劳动力就业问题,还累计为贫困户分红32万元,并将香芋产业覆盖4个乡镇8个村,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潞理村是茶陵县推进产业扶贫的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社会参与”机制,运用“大统筹、大整合、大倾斜”大扶贫思路,精准实施脱贫攻坚项目,激活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位于茶陵县界首镇东部的白沙村,过去受自然条件约束,经济落后,发展缓慢。

“产业选对头,脱贫有奔头。扶贫政策给力,关键是找对路子、找准产业。”驻白沙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罗田喜说,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把种植食用菌作为发展扶贫产业的突破口。

白沙村建起了食用菌产业园,引入龙头企业嘉鑫种植公司,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基地统一建棚、品种、制袋、技术、品牌、销售,分户栽培管理。

如今,白沙村产业脱贫路越走越宽。除了食用菌产业,村里还建设100千瓦光伏发电站,支持能人养殖黄牛,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去年,该村产出干黑木耳近万斤,收入36万元,带动村里100户437人脱贫增收。

茶陵县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旅游休闲业,打造“一叶两茶”、南竹加工、特色水果、时鲜蔬菜种植和黄牛、生猪养殖8大基地,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贫困户16915户61264人实现人均年增收1558元。45个贫困村自建光伏电站、23个贫困村向外地委托代建光伏电站,光伏发电年结算电费651万元,受益贫困对象810户2835人。

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但对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群众来说,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

4月16日,记者走进茶陵县枣市镇管塘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新房,一条条平整的巷道,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35岁的沈坤,曾住在洒水村的群山中。那里层峦叠嶂,道路崎岖,一家四口住在土坯危房中,生活艰难。去年底,沈坤一家入住枣市镇管塘集中安置点,成为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受益者。

“县里不但给我分了一套房,还介绍我到产业园务工。以前遥不可及的小康生活,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落实,很快变成了现实!”沈坤告诉记者,安置房标准为人均25平方米,每户还增加25平方米,她家获得一套125平方米的房子,圆了多年的新房梦。

2016年初,茶陵县启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统一设计户型,建设安置房。针对部分土地不规整、无法使用统一户型图的贫困户,茶陵县提供“私人订制”服务:只要贫困户提出的设计申请合理合规,该县易地扶贫办在3个工作日内提供“一对一”规划设计。

茶陵县还为山区村贫困户每户提供7000元运输费,对按时拆除旧房交出老宅基地的贫困户每户提供2万元补助,对集中安置的贫困户每户提供3万元“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费。经过一系列精心服务,目前茶陵县已有1600余户贫困户搬出了“穷窝”。

为了让贫困户在新家安居乐业,茶陵县还在安置点修建了休闲广场、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设施。通过增添文化墙、宣传栏等方式,帮助安置点居民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

“三变”改革蹚出新路径

暮春时节,茶陵县舲舫乡官溪村勤劳质朴的村民早早忙碌起来。位于该村桥背垄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里,价值120余万元的黄颡鱼即将上市。

“我们的村民养鱼赚工资,卖鱼享分红,再也不用背井离乡‘讨生活’。”官溪村党总支书记周红云乐呵呵地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官溪村多为丹霞地貌,光秃秃的石头山多,耕地少。田地里讨不到生活的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土地荒芜无人耕种。

2018年2月,株洲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官溪村纳入首批试点。13名在外经商的村民回乡发展生态农业,筹资1200万元,发起成立官溪洣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两年来,官溪村将价值765.8万余元的闲置土地、山林、草地、滩涂、水域、房屋等资源整合起来,并以每亩12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1386亩土地,全部入股官溪洣水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发展特色产业。

从“提起篙子水滴滴,放下篙子没米‘呷’,有女不嫁官陂州”的穷山沟,逆袭成“明星村”,官溪村在盘活农村土地、林地和涉农资金,实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中,蹚出了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生产增效和生态增值的新路径。

如今,官溪村还成立资产、土地、劳务、房屋、置业等5个股份制合作社。资源变资产,沉睡的资源不仅“活”了,而且“火”了,撂荒地成为“聚宝盆”。

“茶陵将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进一步夯实搬迁群众增收基础,努力提升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确保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茶陵县委主要领导说。

在茶陵大地上,以官溪村为样板,农村“三变”改革的春风吹开扶贫致富花,激活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


“猪倌”华丽转身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戴鹏 通讯员 林则梁

“城里的房子买好了,车也买了,我一辈子也想不到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谈起如今的生活,廖常美抑制不住喜悦。

茶陵县桃坑乡上坪村“猪倌”廖常美,在县人民法院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下,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两年多时间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

4月16日,记者走进廖常美家,他正在招待客人,刚出锅的艾叶粑粑香气扑鼻。

“以前家里穷,待客的艾叶粑粑里面没有馅。现在生活好了,粑粑里包的是腊肉,还蘸了蜂蜜。”廖常美一边说,一边招呼大家趁热吃。

站在一旁的村支书曾凡玉补充说:“廖老板现在赚钱了,做事待客的底气也足了。不仅吃得好,还时常带长辈出去旅游咧。”

因母亲年迈多病,妻子身体不好,依靠打工维持生计的廖常美,过去穷得“叮当响”。

“没文化,在外打工只有1000多元一个月,无法养家。”说起过去的日子,廖常美显得有些失落。

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下,廖常美夫妻俩积极参加养殖技术培训,获得5万元扶贫贷款,办起了养猪场。

“这些年开办养猪场,我从人工授精、防疫、饲养到杀猪销售技术,‘一条龙’全掌握了。”廖常美说,为了节约成本,养猪的每个环节都会亲力亲为。

廖常美的勤劳智慧,换来了丰厚回报。2016年,他的养猪场存栏母猪6头、肉猪60余头,年收入8万余元,成功摘掉贫困帽。

养猪脱贫后,廖常美不仅连年扩大生猪养殖规模,还动起了养蜂的心思。依托当地山区生态好的优势,他陆续引进30余箱蜜蜂,扩大收入来源。

如今,廖常美的养猪场年出栏生猪超过100头,家庭年收入突破50万元。夫妻俩不仅在县城购置了新房,还添置了小车,成了十里八乡学习的榜样。



香芋产业引富路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戴鹏 通讯员 林则梁

走进罗霄山腹地的茶陵县腰潞镇潞理村,群山如黛,峰峦叠嶂,水泥公路蜿蜒伸展,两旁楼房鳞次栉比。

昔日的落后村,已实现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村集体年收入达40多万元。村民们说,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脱贫攻坚,也得益于“领路人”陈歌今。

4月16日,记者在潞理村村部见到了陈歌今。2018年10月,茶陵县融媒体中心(县广播电视台)办公室主任陈歌今出任潞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当时,全村有1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支柱产业,“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什么产业适合潞理村发展?什么项目能帮助贫困户脱贫?陈歌今盯上了香芋。

他和村支两委推动成立潞理村西华种养农业合作社,以“集体+农户+贫困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发展香芋产业,覆盖周边4个乡镇8个村。

去年,该村种植香芋2500亩,亩产超过1500公斤,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

为了打开销路,陈歌今带领村干部参加香芋产业发展推进会,积极联系广东、广西等地的商家销售,牵头联系省、市媒体记者进行宣传报道,还参加“第一书记直播间”活动,自己站到手机屏幕前直播带货。

经过艰苦努力,潞理村香芋产业越做越大,不仅解决了当地400余个劳动力就业问题,还给村里136户499名贫困村民每年带来分红,近3年累计分红达45万元。

驻村两年多来,陈歌今很少回家,他总觉得有干不完的活儿。家里大事小情没人帮衬,妻子身体不好,时常有些埋怨。他耐心地劝慰,说着村里的新鲜事、新变化、新发展,妻子听后笑着又流起了泪。

“在潞理村,我感觉生活是美的,心里是甜的。因为,我看到了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了党员干部群众的笑脸,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说起这些,陈歌今脸上满是笑容。




相关专题:精准扶贫 湖南样本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