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潮 百年颂71】韶山1型电力机车:推动中国铁路机车现代化的“火车头”

2021-04-19 06:45:20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韶山型系列电力机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高铁时代之前,推动我国铁路机车车辆现代化的主力军,为中国铁路运输立下汗马功劳。1968年,6Y1型电力机车第8号车完成第一次重大技术改造,并正式定型为韶山1型,标志着国产电力机车技术质量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开启了我国铁路机车以电气化牵引为标志的现代化步伐。

(1968年3月,6Y1型8号电力机车试制成功,定型为韶山1型。资料图片)

有“韶山号”标志的中国电力机车曾经风靡一时,沉淀了数代人的集体记忆。第一台国产电力机车6Y1型(韶山1型的前身),正是来自有“中国电力机车摇篮”之称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4月18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展馆内,一台韶山1型电力机车模型格外引人注目。如今,这台诞生于1968年、开启了我国铁路机车现代化步伐的机车“本尊”,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作为“国宝”陈列在中国铁道博物馆。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1956年,铁道部制定《铁路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技术政策的中心环节是牵引动力的改造,要迅速地有步骤地由蒸汽机车转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上去。”我国由此开始实施铁路电气化和铁路牵引动力改革。

1958年底,在前苏联的技术支援下,田心机车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前身)、湘潭电机厂联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即6Y1型干线电力机车。

然而,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前苏联专家撤走,带走了全部技术资料。当头一盆冷水,浇醒了热情高涨的株机人。中国电力机车研制开始了艰苦的独立发展之路。

由于技术条件落后,各种设备简陋,刚开始的几年,电力机车的生产举步维艰。从1958年第一台下线到1965年间,一年几乎只能生产一台。

(4月15日,中车株机展示馆,“百车墙”上摆放着的第一台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模型。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傅聪 摄)

1961年,后来成为“中国电力机车之父”的刘友梅,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位于株洲的田心机车厂上班。

刘友梅一边坚持到车间参加劳动,与工人打成一片,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一边埋头钻研技术。科班出身、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刘友梅被工人誉为“电力机车的活字典”。

1968年,田心机车厂对6Y1型8号车进行重大技术改造,领导班子大胆启用时年30岁的刘友梅担任总设计师。

刘友梅不负众望,挑起了我国独立研制电力机车的大梁,带领研制组的同事们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同时实施了电力牵引技术创新,终于取得成功。1968年,6Y1型8号车试制成功,定型为韶山1型,成为我国第一台投入商业运营的国产电力机车,并开始小批量生产。

此后,田心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又根据机务段的实际运用经验,分别于1971年、1976年,对韶山1型机车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重大技术改进。刘友梅白天跟车跑,晚上钻进车底检修,一干又是几年。每一次改进,都伴随着运力、速度和安全性能的提升。1980年,韶山1型机车基本定型并投入大批量生产。1958年至1988年间,株洲电力机车厂累计生产了826台韶山1型机车(包括7台6Y1型机车)。

在刘友梅看来,中国电力机车自主化的起点正是第一代电力机车韶山1型开始投入批量生产。韶山1型机车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一度成为中国电气化铁路干线的主型客货运电力机车的代表,其研制经验为其后中国电力机车的研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中国电力机车不断朝着重载、高速两条主线进发。从韶山2型、3型、4型,一直到韶山8型,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形成了制造不同功率、不同轴式、不同运量、不同速度等级,能适应多种气候和地域的电力机车系列格局。

(4月15日,中车株机展示馆内,展示着各种型号的动车组模型。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傅聪 摄)

1993年,被誉为铁路运输大力神的韶山4型重载电力机车,两台双机重联拉着万吨列车试运成功,使我国一举跻身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铁路万吨重载运输大国行列。

1998年,韶山8型电力机车在试验中跑出了240公里的时速,标志着我国铁路机车牵引动力驶入了世界高速俱乐部。

2002年,“中华之星”动车组在试验中跑出了321.5公里的时速,首次创造了中国机车车辆时速300公里以上的纪录,为中国高铁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0年,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全球最大功率神24型电力机车成功下线,可单机牵引万吨重载列车,创造了陆地交通工具牵引力世界之最。

中国电力机车、动车组在奔跑中,不断跑出新的速度、跑向新的辉煌。

电力“火车头”这个重大关键技术在60余年前布局,经过一个甲子的开拓创新,如今已被誉为“轮轨上的国家名片”。作为湖南制造业支柱产业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惟有继续坚持创新引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编号“6Y1-0001”的故事

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铁路是外国人投资的,机车都是国外进口的。1936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在株洲成立机车厂,并派技术人员出国留学,想造中国人自己的机车,但始终没有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理想才得以变成现实。

1958年1月,一个由26人组成的中国考察团赶赴苏联,抵达诺伏契尔克斯克机车制造厂,在全面了解苏制H60型电力机车的设计、结构后,迅速启动了第一台国产电力机车的技术设计。

按照分工,电力机车的引燃管由上海电气科学研究院设计试制;变压器、平波电抗器、阳极分流电抗器、过渡电抗器由沈阳变压器厂设计试制;主断路器由沈阳高压开关厂设计试制;车体、转向架等机械部分由田心机车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厂前身)设计试制;电机、电器及总组装则由湘潭电机厂负责完成。其他零部件、材料、仪表分别扩散到全国近50个单位协作试制或提供成品。

11月18日,由田心机车厂担任的车体、转向架等机械部分全部组装完毕,当晚就送往湘潭电机厂。经过40天的紧张工作,总体组装在12月28日完工,两天后举行了隆重的下线仪式,实现了“在1958年底完成国产第一台电力机车试制”的目标,机车定型为6Y1型。

随后,这台试制样车抵达北京,开始了长达2年的运行试验。1961年8月15日,宝成线宝鸡至凤州电气化区段正式通车,编号为0001的6Y1型电力机车参加典礼,开始正式牵引运行。该车的小时功率为3900KW,机车重138吨,时速45公里,最高为100公里。

由于技术条件落后等原因,6Y1型电力机车没有批量生产,但通过设计与试制生产取得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和生产经验,为发展国产电力机车事业奠定了基础。

1968年,在总结前10年经验的基础上,田心机车厂成功对6Y1型8号车完成第一次重大技术改造,并正式定型为“韶山1型”,开始小批量生产。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贺威 李永亮 摄影摄像 傅聪  视觉 陈琮元  视频 周林熙 杨思

相关专题:湖湘潮·百年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