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文治”登峰造极的大宋王朝

2021-04-16 10:14:3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立新] [编辑:夏博]
字体:【

王立新

闻惯了历史上庙堂之上龙争虎斗的血腥气味,对“打江山”和“坐江山”导致的狂屠和滥杀,慢慢就习以为常了,以为这就是历史的常态。中国人对于“常态”的理解,往往包括“正常状态”和“正当状态”两种含义。其实这是不符合“常态”这个词语本来意义的。“常态”原本的意思只是“惯常的样子”“平常的状态”,不包括“正当”的意思。把“惯常”当成“正当”,其实不仅犯了语言学的错误,也犯了逻辑学的错误。在这种错误的氛围里驻留久了,就会对不流血的政权更替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这是不正常的,进而就会不假思索地判定:这一定是个阴谋,这个阴谋里也一定充满了伪善。这,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历史遭遇。

改朝换代和血腥杀戮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从来就形影不离,怎么偏偏赵匡胤不杀人就得到了政权?这不是欺骗是什么!不杀人是因为他没本事,孱弱无能,后来北宋和南宋的结局,不就是赵氏孱弱无能的证明吗?他能当皇帝,纯粹属于侥幸。

咱先不说产生上面这种看法是否出于心理上的暴虐倾向,单说“这是宋太祖的侥幸”,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宋太祖确实很侥幸。但这个侥幸,不仅是他个人的,也不仅是赵氏一家的,而是华夏民族的,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的。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几乎只有赵匡胤获得政权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杀戮。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在“陈桥兵变”这次夺权的政变中,才真正透露出了一点人性善的光辉。仅这一点,其实已经足够让宋太祖闪耀于中国历史。

宋太祖生长于五代的乱世,本来也跟蝼蚁一样,只在战乱里栖栖惶惶地四处流浪,在迷茫中混混沌沌地苟且偷生。不经意之间,他竟意外地成了皇帝。

他见惯了各路军阀的相互攻杀,见惯了不同王朝的兴替,见惯了黎民百姓的流离失所,也见惯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堪。他也可以像那些军阀一样穷兵黩武,疯狂屠戮,任凭疆土分裂,不惜山河破碎;他也可以像那些军阀一样肆意妄为,钳制天下,阻截善言,防民之口如同防川,而不顾江河泛滥,堤毁人亡;他还可以挥霍无度,任由自己尽情享乐,而无视天下苍生尸骨横抛、水深火热。

但他没有像那些军阀一样,他反倒带领自己的臣僚们努力消弭动乱的恐慌,不断减轻刑罚,重新衡定律令,使生民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法律的保护。宋太祖并不独断,凡朝廷大事,都与众臣商议;惩治贪污,督察官吏;开放口岸,倡导贸易;凿河通衢,活跃经济;整顿科举,培育人才。他不仅克服了历史上其他王朝的弊端,也吸纳了它们的优良做法。宋太祖重视完善各种机构、机制,将制度化建设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予以考虑。他还大力推行文官政治,使得有宋一代,经济高度繁荣,科学技术高度进步,生活高度富足,文化高度昌明。尽管宋太祖的生命之舟还在健盛时就忽然停泊在了一个风雪的凌晨,但他树立的治国理政风范,被有宋一代的统治者们继承下来,使得大宋朝相当出色地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历代的崭新风貌——走进文治。

走进文治,是宋代区别于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的一个最为明显的标志,无论是此前的汉、晋、唐,还是此后的元、明、清,都没有在文治上获得宋朝那样的成就。

宋太祖在“旧江山”里洒下新雨露,结束了五代的纷乱,使中国历史重新回到希望的征途,平稳地向前发展;也使得平民百姓得以重见天日,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宋太祖只活了五十年,真正有作为的美好年华最多也不过二十年。相对于历史的长河,这只是短暂的一瞬,犹如大江大河里的一朵浪花,可就是这短暂的二十年,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建宋:赵匡胤的奋斗》 王立新著 岳麓书社出版。本文为该书前言,有删节。)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