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昭示未来——党史学习教育理论笔谈】百年党史涵育文化自信

2021-04-15 07:15:3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唐珍名] [编辑:夏博]
字体:【

唐珍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近现代中国而言,这种文化自信源于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承载着自强不息的革命传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旗帜,积淀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标识,成为激扬我们党致力中华民族千秋大业的复兴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百年党史注入了文化自信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自身建设的百年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孕育形成了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永葆初心的人民情怀、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求真务实的优良品质等为稳定内核的红色基因。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是百年党史厚重之所在,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让红色基因不断在革命中淬炼、在建设中磨砺、在改革中检验、在新时代中传承,铸造了90多种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体现民族特征的革命精神,编织成了百年大党的精神谱系,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华民族历史血脉、国家迈向强盛的伟大实践,使其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和我们奔向未来的精神力量。重温百年党史,让红色血脉不中断、红色基因不改变,心中就会增添更多正能量,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继往开来。

百年党史标识了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团结斗争的奋斗史。百年前,围绕“如何救中国”“中国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社会政治思潮激荡、各种主义此起彼伏,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之时,只有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实际,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新文化运动后期转向,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旗帜,迎接俄国“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确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主动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奠定了坚持文化自信的价值底色。一百年来,为了更好践行这一初心和使命,探寻适合走好社会主义道路的“鞋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筚路蓝缕的伟大创业。无论是“站起来”阶段的曲折探索,还是“富起来”阶段的风雨兼程,抑或是“强起来”阶段的鼎故革新,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始终如一、不曾动摇。这恰是百年党史的文化自信力量,作出推动伟大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

百年党史坚守了文化自信的精神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了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境地,使得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虽辛亥革命对民众进行了思想启蒙,给一部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带来影响,但在总体上不具有广泛的积极意义。中国共产党用共产主义思想重聚民心、用伟大革命精神重振民智、用社会主义文化重塑民魂,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家、民族精神颓废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才得到彻底解放、精神脊梁才得到自信挺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根本上奠定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基石,并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精神自省、精神自立、精神自强的历史新阶段,展现出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和志向高远的精神追求,成为百年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源泉。

(作者系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相关专题:让历史昭示未来——党史学习教育理论笔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