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叙事与时代大潮下的乡村之美——评小说集《那山那村》

2021-04-09 10:50:4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聂茂 单宁夏

最近一本反映湘西南地域上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小说集《那山那村》,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作家何石作为扶贫主战场的基层政协委员和退转军人,以夫夷江、千秋寨、泥湾渡为地域背景,书写了时代大潮之下湘西南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

脱贫攻坚的文学书写

何石在《那山那村》中以崀山农村为背景讲述了新时代的扶贫故事,这些扶贫故事基本都围绕扶贫干部、村干部与贫困村民展开。如《千秋寨寨王竞夺记》中,省文旅厅的符处长,与东汪村村干部协力合作,对村支两委班子进行微调。另外,新形势下的干部结构和部分村干部勾心斗角、权力斗争的现实真实被发掘出来。

除了外部帮扶之外,《那山那村》也在彰显政府的外在力量要与农民的内生力量相结合。《将心比心》中,患癌女支书许仲英为家乡脱贫不惜写下“生死状”;短篇小说《山那边的那边》中,外出打工的牛仔和银珠最终回到文家湾建厂,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

《那山那村》中的扶贫叙事以文学想象展示出扶贫过程中诸多问题,以强烈悲悯情怀和对现实的深沉思考记录了这一真实而伟大的历史进程。在追求作品纪实性和专业性的同时,作者也从未放弃对文学性的追求。

精准脱贫的时代强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进程中,何石饱含热情地观察、思考着湘西南的农村建设。

《那山那村》描绘了一幅崀山乡村振兴的蓝图。首篇《那山那村》,讲述了赤泥村与八里山村的村民在领导干部的帮助下迈步小康路上的故事;《掰腕》中详实地记录了通过重修鸭婆桥使得大塘村交通更加便利,摆脱了深度贫困;《千秋寨寨王竞夺记》则写出了大山深处的千秋寨通过发展旅游业打赢了决战贫困的战役;除此之外,《那山那村》中也记录了许多农民们通过家禽养殖、木材加工、修建工厂等技术扶贫和产业扶贫的方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何石以书写纪实文学的态度,为群峰横亘的崀山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扶贫文本。

新时代的乡村之美

何石对家乡的赞美是不遗余力的。他长期居于扶贫一线,切身体会扶贫工作的复杂与艰辛。惟其如此,《那山那村》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新时代乡村之美,建构了新的乡村审美经验。

乡村之美美在地方。《那山那村》写出了崀山乡村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九曲回肠的夫夷江、绵延百里的崀山、登峰造极的象形景观等等共同孕育了湘西南的地域民族文化传统。何石作品中多番出现的犹如广告语的“百里脐橙连崀山”,便是作家致力营造的一道人工风景线。

乡村之美美在人情。《那山那村》注重情感的细致描绘,为波澜壮阔的扶贫历史注入了人情的温暖与感动。在《将心比心》中,老摆渡工刘松林多次上访,不愿意交出摆渡工作;村支书许仲英自付工资雇佣刘松林种植脐橙,为他提供机会学习可以自己谋生的本领,刘松林将心比心、深刻自责。作者深入到人物内心变化与心理活动,能够体现出扶贫工作开展后乡村的人情之美。

乡村之美美在精神。作者通过对扶贫主体的观察,在他们身上投注了热情的关切。如《大山的儿子》中,因车祸而退伍回乡的东发意外发现家乡姑娘们高超的竹器编织技艺,下定决心带领大家让家乡的竹器产品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何石关注到具体人物的生存境遇,通过对他们精神面貌的描写来展现中国乡村的转型与变化。

如果说,彭见明《那山那人那狗》只是单纯讲述农村个体的变化的话,那么,何石《那山那村》反映的则是一个群体,浓缩了湘西南崀山地区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与先进典型,从文学角度反映了扶贫后的乡村巨变。

(《那山那村》 何石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