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土新生代⑩】“米二代”:种田账算得精

2021-03-28 08:05:2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尚武 肖秀芬] [编辑:印奕帆]
字体:【

“米二代”:种田账算得精

2020年4月14日,新田县骥村镇下荣村,恒丰粮油有限公司有机稻生产基地,农机在田间作业。湖南日报·华声在线首席记者 郭立亮 摄

陈艳。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尚武 肖秀芬

山峦环抱,小溪清澈。沿溪两边的田里,油菜花金黄。

这是新田县骥村镇下荣村“米大姐”邓小菊打造的有机稻生产基地。

地底下,有蚯蚓松土;花丛中,有野蜂嗡鸣。作为“米大姐”的接班人,“90后”陈艳说起有机稻,自有一本“明白账”:

“油菜翻耕作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采用人工除草,每亩多请一个工”“田里打石灰,酸碱平衡减少了虫害”。

……

很难相信,眼前这位“90后”美女,种田的账算得比“老把式”还精。

事实上,27岁的陈艳,大学毕业后返乡务农,加入“米大姐”管理团队已快8个年头,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米二代”。

“米大姐”厚植绿色理念

作为第一代,“米大姐”邓小菊艰难创业。

1996年,30多岁的邓小菊两口子从企业下岗。回到村里,她看到农民手中糯米积压出现卖难,就拿出下岗补助的1万多元,收糯米、跑广东。

新田糯米在佛山市场稳占一席之地,邓小菊又琢磨卖大米。得知粮站碾米机要处理,她千方百计筹集50万元,买设备租厂房,加工大米销往广州、佛山。

深知种粮不易,邓小菊收谷的价格总比市场略高,农民亲切称她为“米大姐”。

创业之初,“米大姐”遭遇许多挫折。大米销广东要先铺货,货款几次收不回。运货时遭遇车祸,身体严重受伤,生意差点做不下去。

“无论多难,都要保证粮农的收益。”邓小菊诚信经营,赢得农民信任。2007年,她创建新田县恒丰粮油有限公司。

“米大姐”在农民中口碑好,新田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邓小菊以优惠价购地42亩,建新厂扩产能,日加工优质米增至120吨,“恒丰粮油”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饮水思源,不忘农民。邓小菊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种粮农民赚钱?省粮食专家建议,打富硒牌,开发有机大米。

根据专家建议,公司选择远离污染的骥村镇,先建100亩有机稻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实施供种、供肥、病虫防控、保底价收购“四统一”。

每年开春,“米大姐”主办培训班,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基地装上诱蛾灯,田里打生石灰,采取人工除草,杜绝化肥农药,确保大米品质。

跟着“米大姐”,农民种植有机稻,单产400公斤左右,每亩毛收入2400元,实现效益翻番。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种植有机稻,基地突破1000亩。

农民喜尝甜头,产业规模壮大。邓小菊动员两个弟弟加入管理团队。寒暑假期,她指派女儿陈艳参与收谷、除草,培育年轻一代由“知农”而“爱农”,绿色理念扎根心中。

“红薯米”获得国家专利

在新田,水田以种水稻为主,旱地多半种红薯。由于土壤富硒,这里种出的红薯个头大、口感好。

对于红薯,邓小菊和弟弟邓建东都记忆深刻:小时候饿了,就靠红薯垫肚子。蒸红薯清甜、烤红薯焦香、红薯片弹牙……一个红薯多样吃,味蕾深处满是儿时记忆。

在外打工的新田人,时常想吃红薯,但红薯储藏期短,多数时候难以如愿。

“如果把红薯做成米粒状,或许四季都能吃上红薯米饭。”邓建东找大姐邓小菊商量,两人想到了一块。

说干就干。红薯先蒸熟,再切成小块晒干。由于日照不足,红薯没干透发霉,首次试制失败。

很快,他们又重新尝试。全家人围着一大堆红薯,精选、削皮、制粒,再高温预熟化处理,有效除去氧化酶。数十次反复试验,红薯颗粒风干后,长时间放置不变坏。

为获得最佳口感,他们反复试制、试吃,直到老人、小孩都喜欢,红薯米加工总算成功。2018年,公司为红薯米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获批,注册专用商标“六薯公”南国红薯米。

红薯米开发出来了,但全凭手工生产,产量做不大。在农机战线工作多年的邓建东又开始探索机械化生产。

“那段时间,家里变着法子做红薯,全家餐餐吃红薯,吃完还要谈感受,并做好记录。”陈艳称,大学刚毕业,一度想打“退堂鼓”。但看到妈妈太辛苦,咬牙又坚持了下来。

全家人反复吃红薯,摸索出60多个工艺参数。邓建东根据工艺参数,自行设计、制作模具、新上设备,打造出首条红薯米生产线。

2019年,公司新建近万平方米的红薯制品厂房,自主设计烘干机、切片机、清洗机等全套设备,新上的生产线每天加工红薯米1500公斤,带动全县种植红薯8万多亩。

“贫困户种一亩红薯,毛收入3500元左右。”陈艳称,看到农民卖红薯脱贫,心中感到十分自豪,再苦再累都值得。

“米二代”注入新的活力

广州农博会开幕在即。连续多天,陈艳组织货源、包装产品、拍照上网,参展准备工作井井有条。

如今,“恒丰”有机米、“六薯公”红薯米的产量上规模,销售压力大增。去年起,陈艳加入以舅妈彭爱萍为首的营销团队,打响品牌拓市场。

参加中国农交会、绿色食品博览会、省农博会,她们背着饭锅,现场蒸煮红薯饭,展位清香四溢、人气旺盛。陈艳四处逛展位,与同行交流,一点一滴积累经验。

“有机产品、绿色食品,人们认为卖价高,其实是营销不到位。”参展回家,陈艳深入田间地头,拍摄大量照片,从稻谷下泥、翻耕插田、稻鸭共生、人工除草、打石灰到谷粒归仓,一张张生动的图片,展示有机米的生产过程,做到“产品未上市,图片先到位”。

在陈艳的提议下,公司投入100多万元,在基地安装摄像头,360度远程监控周边环境和生产过程,每一个批次的产品都贴有溯源二维码,并加入省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平台。

有机农产品,扫“码”更放心。在省绿色食品展示中心,记者用手机扫一扫恒丰有机米,便能看到从耕地、播种、植保到收割、加工、包装全过程的影像记录,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让人放心。

“自己的想法能实现,真是令人开心的事。”陈艳说,对年轻人来说,只要有想法,扎实干事,农村真是大有作为的天地。依托省绿色食品中心线上平台,陈艳运营网上商城、微店、微商,电商做得风生水起,去年线上营销额突破2000万元。

■手记

追梦希望田野

张尚武

眼下的“三农”难题,农民老龄化算一个。在新田采访,记者看到年轻人投身农业,由“知农”而“爱农”,追梦在希望的田野,忍不住为“米大姐”引导有方而点赞。

创业维艰,扎根田野创业更不容易。“米大姐”着眼长远,有意识地培养下一代:厚植绿色农业理念,以自身的刻苦和努力打动人;动员年轻一代参加劳动,让其体验后深知稼穑艰难;吸纳年轻人融入创新,传承工匠精神。

在公司管理和营销方面,“米大姐”也善用年轻人,提供电商平台,放手让他们施展才干,从实践中感悟农业大有作为,农村是广阔天地,从而完成思想转变,成功带出“米二代”。

农村的事业,终究要靠年轻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高素质农民。脱颖而出的“米二代”,接力传承“米大姐”精神,扎根田野致富乡亲,正在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相关专题:“湘”土新生代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