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山乡巨变的“贺信”
——专家解读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出版作品《立此存照》《扶贫志》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瀚潞
2月25日,当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消息传开,神州大地的山乡沸腾了。张张笑脸,如春花绽放。脱贫地区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立此存照》《扶贫志》,两部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出版作品,出版湘军以此为“贺信”,向山乡讲述这巨变历程、扶贫伟业,与山川同乐。
3月2日上午,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脱贫攻坚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解读这写给山乡的“贺信”。
为新时代伟业存史、画像、立传
《立此存照》和《扶贫志》是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策划,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于2020年分别出版的作品,旨在为新时代伟业存史、画像、立传。两部作品分别以档案和文学的方式,将湖南扶贫置身于中国扶贫的大历史、大时代和大地理背景中,通过真实的档案和图片,展现普通人的奋斗历程,从一个侧面记录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重大胜利。
翻开《立此存照》,细致的档案、红彤彤的印章、刚劲有力的字迹,把人拉入那场没有硝烟的决战中。“全书以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档案为例,通过图片、表格、数据和纪实文字等,从一个局部展现世界减贫的中国方案。”该书统筹、湖南人民出版社社长谢清风介绍。“根据7条脱贫路径,全书分为担任‘形象大使’、经营农家乐、家门口就业、‘山货集’买卖等7个板块。”该书责任编辑周熠介绍。同时,书中以注释形式解释说明了扶贫政策、帮扶措施、收入数字等,辑录了十八洞村村民心声。
长篇报告文学《扶贫志》由四川作家卢一萍创作。不同于《立此存照》聚焦十八洞村,《扶贫志》是一场走遍大湘西的扶贫山乡行。全书分为首倡地、大地基石、且将他乡当故土、在悬崖上逆袭、仰望星空的人五个篇章,“书中用复调的结构,采用作家讲述和人物口述的方式,将首倡地的探路者、村干部、扶贫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脱贫群众、新乡贤的扶贫故事一一展现”,卢一萍介绍。
一步步“走”出来的“贺信”
这两部给山乡的“贺信”,是编撰团队在山乡一步步“走”出来的。
在《立此存照》编撰过程中,编撰团队曾数次走进十八洞村,驻村39天,全面梳理全村建档立卡户档案,逐一走访建档立卡户,拍摄人物和村庄面貌图片,扫描档案。“摞起来的130户建档立卡户的档案有近2、3米高。我们逐一梳理总结,再依照档案和扶贫工作队的参考意见,入户采访了具有代表性的建档立卡户”,周熠介绍。经过半年的采访、整理和编撰,2020年9月,这部饱含心血的作品出版面世。
回想《扶贫志》的采写过程,卢一萍用“夜以继日”来形容。“40多天的采访里,深入大湘西的30多个村寨,走过1.53万公里的行程,在老乡的屋檐下、院坝里和田间地头,听那些带着泥土气息、乡野滋味的故事,记下了5700分钟采访录音和200多万字的笔记素材”“有时候,为了一个采访对象,我们要翻山越岭,涉溪过河,在群山间往返颠簸一两百公里”。那些采访中听到的人生故事、贫困境况、奋斗历程,让卢一萍不禁唏嘘、感动、流泪。最后,卢一萍从90多个亲历者中选取了20多个人的故事,写到书中。
出版湘军的“高光之作”
两部图书自面世后,立即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并入选2020“年度湘版好书”。
专家们认为,两部图书以档案、报告文学两种方式来讲述精准扶贫故事,各具特色,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两部图书内容扎实感人,字里行间闪耀着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同时构思独特,风格奇伟”,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如此评价。《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两部图书从策划组织、深入程度、创作水平和作品呈现来说,是湖南在创作、出版方面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认为,《立此存照》用扶贫档案的形式来记录伟大的扶贫事业,在反映脱贫的图书中独树一帜,有很高的辨识度,让人耳目一新,堪称一本独具特色、史料权威、能够传世,为中国和世界立此存照的好书。“《扶贫志》是一个有难度、有高度、有广度、有艺术精度、有艺术向度的作品,文字干净,叙事简洁”,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彭学明如是说。
两本图书也感染着来自一线的扶贫干部。“《立此存照》和《扶贫志》真实再现了我们当时在十八洞村的扶贫经历,催人泪下,催人奋进”,十八洞村原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说。“仿佛看到了全村939个村民决战百年贫困的奋斗历程,看到了3轮17名扶贫干部冲锋战斗在扶贫一线的身影”,十八洞村第一书记孙中元阅读图书后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