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双峰县甘棠镇和谐村,脱贫户在翻晒红薯干。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熊小平 曾玉玺
2月25日,双峰县甘棠镇和谐村披上绿色“春装”。
“和谐村里和谐人,合力齐脱贫;和谐村里和谐梦,共建新农村……”村党支部书记邹好快意气风发,播放起村民自导自演的快板《颂党恩、奔小康,勠力同心谋振兴》。
这首快板,讲述了和谐村脱贫攻坚的故事,那是一个跟石头“作战”的传奇。
石头上面“补”水库
“我家住在山井坳,地少山清水不秀,四十八根讨米棍,远近闻名穷山沟。”快板歌词,唱出了和谐村曾经“缺地缺水”的心酸。
77岁村民邹群初说,满山巨石,寸草不生,滴水不存,在外人眼里那是奇景,在村民眼里就是穷根。冬天,一盆水三用——洗脸、洗衣、浇菜,饮用水也是难题。村民陈某的女儿嫁在本村,农忙时因用水之争,与娘家大闹一场几乎断绝关系……
水!水!水!极度匮乏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成为村民难以打破的魔咒。
上世纪60年代末,村里先辈肩挑手提挖出山井水库,一度解决了水困。但因水库底下石灰岩溶洞密布,渗漏日趋严重,日久年深,水库蓄水功能几乎全失,村民再次面临缺水之困。
2018年3月,省审计厅帮扶工作队入驻和谐村。进村之后,帮扶队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带着GPS测量仪满村跑,想为村里修水库。
有了攻坚方向,有了实施方案,有了群众支持,帮扶队迅速行动。在后盾单位省审计厅的大力支持下,帮扶队协调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经过专家多次研究论证,确定了防渗处理方案。
2019年6月,总投资400万元的山井水库防渗改造工程开工,次年4月完工。水库库容达6万立方米,可解决800多人生产生活用水,有效灌溉面积达300亩。同时,16个小水利及安全饮水设施提质改造项目顺利竣工。安全饮水全覆盖,耕地旱涝保收,困扰和谐村多年的用水难题解决了。颇有文墨的邹群初兴致勃勃地写下《山井水库治理记》:“精准扶贫之硕果,乐享田园之福地。”
石头缝里种红薯
“扶贫干部进村来,发展产业搞奖补。甜蜜事业幸福甜,石头缝里种红薯。”过去,和谐村天晴就旱、下雨就涝,庄稼种不好。地力虽穷,但村民格外勤劳手巧,将自家地里的红薯加工成特产乌心薯干,好吃好看,远近闻名。但因为是家庭生产,产量小,品质参差,难以形成产业。
水库修好了,红薯种植规模扩大了。帮扶队和村支两委改造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房,聘请湖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来村开展种植及加工培训,购置现代化设备,建成枫井薯铺食品加工厂,引回能人禹彩冬经营管理。去年,红薯干销售2.5万多公斤,产值达到110余万元。禹彩冬打开销售软件向记者展示1月15日的销售业绩,一共12单,最贵的325元。“我等下就送到镇上快递站,明天发货。这些事情,村民不会。他们有的把产品放到我这里寄售,我帮他们做。”
“因为味道特别好,不少县城的人专门来村里买红薯干!”脱贫户李瑞英骄傲地说。去年,她种了4亩红薯,加工出350多公斤红薯干,收入近万元。和谐村的红薯干热销,单价从过去的16元一公斤涨到30元一公斤。李瑞英说,做梦都想不到,以前没饭吃用来填肚子的红薯,会卖出这么好的价钱。村民尝到了甜头,纷纷扩种,全村红薯种植由2017年的50亩扩大到2020年的215亩。
“只红薯一项,村民增收20余万元。”甘棠镇党委书记罗武群说。
“石头村”里幸福歌
“生产发展产业旺,种养加工一条龙。生态林业要保护,绿化美化多植树。”快板把和谐村的脱贫致富经总结好了。
“扶贫不怕啃硬骨头,怕的是不能在村民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帮扶队队长王勇说,“驻村之初,我们就决定要为村里留下点东西,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56岁的村民陈锦平曾靠着一手石匠功夫,让家里衣食无忧。但一次意外事故,让他落下残疾,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他家住上新房,妻子吴海霞进入扶贫车间工作,在家门口上班,赚钱顾家两不误。
去年,村里为陈锦平安排公益岗位——山井水库巡视员,每月400元。钱虽不多,但能保护村里的重要水源地,他很高兴。如今,陈锦平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小儿子也快上初中了。曾经悲观的陈锦平,如今对生活充满向往:“我通过公益岗位、打工和养鸡,有了收入。孩子慢慢大了,都比我有文化,有出息,日子有奔头。”
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很多。村里创办霞晖箱包厂和子富家具厂两个扶贫车间,提供务工岗位38个,吸纳16名贫困户稳定就业;建成两座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以奖代补发展家庭种养,开荒地奖励200元一亩,鼓励种植板栗、脐橙等经果林,养殖家禽补贴10元一只。3年来,全村家禽分散养殖规模增长近2倍,2020年突破9000羽。
帮扶队在村里建起一整套村规民约和扶贫资金管理规定。把人力和物力用在“刀刃”上,24个扶贫项目在和谐村精准落地。村组道路硬化2.2公里,基本实现水泥路户户通;全村路灯安装210盏;投入2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建起新村部、文化广场……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我们还要让‘石头村’变绿。”王勇说。去年,帮扶队向全村发放树苗1000株,村里兴起家家户户种树种花的热潮。70多岁的李梅青如今最喜欢串门:“以前天天担心柴米油盐,哪有心情遛弯?现在村子美了,出门就是水泥路,路灯装到家门口,串门拉家常心情好得很!”
■采访手记
“脱贫快板”见精神
和谐村的脱贫故事,被村民们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快板——村里缺水,就修水库、兴水利;村里没产业,就因地制宜,让小小红薯成为“甜蜜事业”;村里没企业,就修建扶贫车间,让村民家门口就业。
和谐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让人动容。这股精气神投射在每个村民的身上:70多岁的李梅青爱聊天、爱散步,儿子在外打工,她独自在家既务农,也担任村里的卫生员;51岁的龚茶珍,靠着编藤椅的手艺,每个月收入4000元;有思路的张校芳,明年打算购进红薯加工厂的新种,大干一场……
一首“快板”说得出群众感恩情,道不尽脱贫大小事。“与贫斗”改变了和谐村的面貌,也在这里播下了乡村振兴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