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告全体官兵书》,凝聚起南昌起义官兵的心——
“革命成功,定在不远”
2月20日,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游客在贺龙纪念馆参观。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上官智慧
通讯员 谢德才 覃章衡
2月20日,踏着一路春光,记者来到桑植县洪家关贺龙纪念馆,与众多参观者一道,重温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明亮的展厅内,参观者很多,时走时停。在一处玻璃展柜内,一封长56厘米、宽41厘米、共有2021个字的历史文献《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引起记者的注意。上面说:“……本总指挥治军素来不喜多言,但是说了,必定要做,彼此同受党纪军纪的约束。以上五事,我们革命同志必须遵照执行,革命成功,定在不远,愿与诸同志共勉之。”
贺龙纪念馆讲解员陆海燕介绍,这是贺龙以兼代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的名义发布的,正是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凝聚起南昌起义官兵的心,绘就“同心圆”,推动正在南下途中的南昌起义部队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14年,贺龙加入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其后,带领乡邻刀劈芭茅溪盐税局,组建了一支农民武装。随后,贺龙又积极参加护国、护法战争。1927年6月15日,贺龙所部升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贺龙任军长。
此时,中国大革命到了濒临失败的紧急关头。贺龙找到周逸群,诚恳地对他说:“时局虽然这样紧张,我还是坚决拥护共产党,坚决执行共产党的决定。所有在我部队里工作的共产党员都不要离开,放心大胆地继续工作。”
于是,作为北伐军高级将领且并非共产党员的贺龙,再次决定坚定拥护共产党,执行共产党的决定,并与共产党人一道,谋划一场空前的武装起义。
7月28日,在南昌中华圣公会学校第20军指挥部,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将南昌起义总指挥的重任授予贺龙。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贺龙与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革命武装,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每次给游客介绍南昌起义时,心里便会增添自豪感,为我们桑植儿女骄傲。”贺龙纪念馆讲解员刘国语告诉记者,南昌起义部队有3个军16个团4个营2万余人,其中贺龙指挥的20军接近整个起义军兵力的一半,而这一半中就有超过一半的人来自贺龙的老家桑植。
南昌起义后,部队南下,遭遇极大困难。为向全体官兵阐明起义的神圣目的,鼓舞士气,《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诞生了。
贺龙纪念馆馆长黄清告诉记者,这是一份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贺龙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军事领导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1927年8月27日,在瑞金绵江中学,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贺龙终于圆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次年,贺龙向中央提出回湘西开展武装斗争。贺龙的回忆录记载:贺龙1928年初到达监利,会合了党中央派到长江两岸活动的贺锦斋,又通过石首中心县委集合了在石首、华容的吴仙洲,以及洪湖的邓赤中、彭国才3支农民武装,并在当地开展革命斗争,播下革命火种。
“1928年2月29日,冒着被反动派全国通缉、地方反动团‘清乡’杀头的危险,贺龙、周逸群等人回到了洪家关。”桑植县党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听说贺龙回来了,家乡父老欢呼雀跃。有“马上将军、马下诗人”称谓的贺锦斋喜不自禁,赋诗“大地乌云掩太阳,一朝消散又重光。忽闻各处人喧闹,胡子果然转故乡”。
到达洪家关,贺龙立即进行武装起义筹备工作,集合南昌起义失散部队,大姐贺英和胞妹贺满姑的农民武装、湘西北特委的部分队伍,以及北伐前旧部共3000多人。
靠着这支临时召集的队伍,贺龙于1928年4月2日,兵分三路向县城进发,不到1小时攻克县城,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插上城头。
听了贺龙革命事迹介绍,参观者激动鼓掌。
■记者手记
红色是底色,也是本色
上官智慧
春日的桑植,绿意盎然,无数红色景点散落其间,仿若“穿越时空的隧道”,让历史跃然眼前。
红色是桑植的底色。记者在桑植蹲点采访中,只要谈及贺龙,当地干部群众无不为之骄傲。再细细追问,很多人的亲人曾追随贺龙一起闹革命。大家骄傲地说,他们身体里流淌的是革命的热血。
红色,也是桑植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的本色。在洪家关光荣院,院长贺晓英的故事广为流传,30多年来她先后照顾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八路等124人,为91位革命老人养老送终。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桑植很多党员干部像贺晓英一样,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在实践中砥砺前行,不断为“红色”增添现实养分和时代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