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连队建党,是对三湾改编确定的“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具体实践,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史上的一项创举。从此,工农革命军的各个连队普遍建立了党的支部,实现了党指挥枪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坐落在炎陵县水口镇的叶家祠,是一座典型的晚清江南祠堂建筑。门楣匾额上的“毛泽东同志主持连队建党旧址”,彰显出这座祠堂的非凡之处。
90多年前,就是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祠堂里,曾经发生了一件对人民军队建设有着深远意义的事件——支部建在连上。
(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小阁楼,毛泽东同志主持连队建党旧址。通讯员摄)
走进祠堂,登上阁楼,静静伫立在放置油灯的四方小桌前,耳畔仿佛又传来当年那铿锵有力的誓言。
时间回到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毛泽东果断率部队从浏阳文家市向罗霄山脉中段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退却。
转移途中,作战失利加上艰苦的长途行军,士兵情绪低落,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离队而去。部队到达三湾时,只剩下不到1000人。毛泽东深感军队思想建设和组织制度不能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需要。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在三湾村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对工农革命军进行改编:将师建制缩编为团,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团、营建立党委,重要问题都要经党委决定。同时实行民主管理制度,不准打骂士兵,官兵平等,经济公开。
但由于行军打仗,“支部建在连上”一直没有机会付诸实施,直至部队来到酃县(今炎陵县)水口镇。
水口镇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背靠井冈山,面向湘南,这里敌人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10月12日,部队到达这里,进行了一周的休整。
在水口,部队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毛泽东利用空隙时间,找战士们促膝谈心,进行革命前途和信仰的教育,各连党代表也在战士中发现、培养了不少工农出身的积极分子。毛泽东感到,在战士中发展党员的条件已经成熟,便召集团、营、连党代表开会,研究连队建党工作。根据提名,决定批准几个表现好且坚决要求入党的士兵入党。
10月15日晚,位于水口镇东边的叶家祠小阁楼上透出橘红色的灯光。阁楼靠北墙边放着一张小方桌,桌上放着一盏小马灯,压着两张下垂的红纸,一张写着“C.C.P.”3个英文字母(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另一张写着入党誓词。
灯光下,毛泽东庄重地举起右拳,在他的对面,赖毅、李恒、鄢辉、陈士榘、欧阳健、刘炎等6个年轻人也跟着举起拳头,一字一句地低声宣誓:“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低沉而有力的宣誓声,在小阁楼里回荡。简单而庄严的仪式结束后,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诞生了!
水口建党后,工农革命军的各个连队逐步建立了党的支部,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党指挥枪”,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魂”在连队落地生根。毛泽东后来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叶家祠主持连队建党后不久,毛泽东审时度势,最终作出了不去湘南而上井冈山的历史性决定。
"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创举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时代价值,奠定了军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不仅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岁月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这一创举对于建党强军同样具有巨大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水口入党的战士,两人成开国将军
水口入党的6名战士,是革命队伍中第一批在连队中培养起来的工农党员。
6人中,欧阳健于1932年在战斗中牺牲,鄢辉在战斗中被打散,李恒不知去向。刘炎一直从事革命工作,直至1946年因病去世。赖毅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陈士榘则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
水口入党时,毛泽东问:“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赖毅坚定地回答:“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绅,要更坚决地革命!”赖毅后来回忆道:从入党那天起,我像变了一个人。我告诫自己,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党叫干啥就干啥,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从秋收起义至全国解放,赖毅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多次负伤,仍坚持战斗,毛泽东称他为“铁打的硬汉”。
6人中最为知名的,当属陈士榘。陈士榘生于湖北武昌黄土陂,家境贫困。他参加秋收起义,从红军排长成长为兵团司令员,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建国后,陈士榘再次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参与领导国防工程和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为中国导弹、原子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施泉江 苏莉 视觉 叶艳娜 视频 周林熙 杨思
湖南日报社 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