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的故事】救助路上的她:服务底层人民才是真的“服务”

2021-02-03 18:12:4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康蒙 李焱燕 周璟瑜] [编辑:周泽中]
字体:【

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特殊困难人群,在救助站内,一顿热饭、一床棉被、一份团圆,是这座城市给予他们的温暖。华声在线推出“救助站的故事”系列报道,通过视频和文字走近这个“流浪者驿站”。

姜琼护送救助对象返乡。

华声在线2月3日讯(记者 康蒙 李焱燕 通讯员 周璟瑜)“70%的流浪人员都有精神疾病,而且以男性居多,但只要有一名女性流浪人员,她就需要我们。”巡街查勘、寻亲探访、护送返乡……在长沙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长沙市救助站”)的奔波前线,总有这么一群女性身影,姜琼正是其一。

四年前,姜琼放弃了在老家的稳定工作,选择来到了长沙市救助站。“我就想去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服务底层人民才是真正的‘服务’。”当时的姜琼对工作满是憧憬,而 4岁的儿子知道妈妈的职业后却表露出了些许害怕。“他毕竟还小,害怕也很正常,但我还是希望他也能够正确的去看待每个人。”

为了缓解儿子的“恐惧”,2018年冬天,姜琼第一次带着4岁的儿子值班“巡街”,为流浪人员送上冬日物资,儿子一直躲在她的身后,紧紧抓住妈妈的衣角,不敢向前。感受到儿子的害怕,姜琼便一遍一遍向他解释:“他们都是暂时没有找到家的人,他们需要妈妈的帮助。”

“巡街”次数多了,儿子也越发勇敢,偶尔还会主动抢过姜琼手中的物资递给流浪人员。 “有一次他们班级组织给贫困学生捐款,这孩子把攒了好久的一百块零花钱全部捐了,当时他才一年级,把我感动坏了。”

自己的工作对儿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姜琼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这份职业的信心。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个远程护送对象叫小马。”姜琼回忆道。

2015年,患有自闭症的男孩小马在长沙火车站走失,因没有身份信息,小马又不和工作人员交流,寻亲之路难上加难。近两年时间里,救助站工作人员和心理医生持续不断地尝试与小马沟通、建立信任,终于在2017年底,小马无意之间透露出一串数字,查询之后,发现正是他的身份证号码。

有了重大突破,姜琼第一时间联系小马家乡——北京平谷的救助站,核查无误后,小马终于踏上了返乡之旅。“当时小马的爸爸妈妈握着他的手,不停地向我们鞠躬感谢。”看着小马和爸爸妈妈紧紧抱在一起,哭成泪人,姜琼觉得,不管过程再苦再难,这一刻都有了意义。

除了寻亲护送,姜琼的工作中还少不了充当“女性专家”的角色。“之前我遇到过一个女性流浪人员,她就特别抗拒我们男同事的帮助。”姜琼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此前,有一位女子因精神疾病走失,当时该名女子着装得体,面容洁净,根据判断该女子应该不属于流浪人员,但由于缺少身份信息,只能不断询问该女子来获知更多信息源。“刚开始,她的情绪会比较激动,后来只有我和她单独一起后,她的情绪才逐渐稳定。”通过姜琼的陪伴和安抚,最后成功得知该名女子的身份信息。

“其实,每个流浪人员背后都有一个不可诉说的故事。”近三年的救助工作,让姜琼很是感慨,“救助路上的故事太多,我们能做的,就是希望每一个故事都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吧!”

相关专题:救助站的故事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