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积极更有为——湖南财政主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1-25 10:13:0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建平] [编辑:印奕帆]
字体:【

长沙后湖国际艺术园绿意盎然,风景如画。 傅聪 摄

张建平

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给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出了一道“加试题”。

一年来,省财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主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省经济企稳回升、稳中向好,“六稳” “六保”工作成绩斐然。

盘点一年的财政经济成果,足以抚慰艰辛付出的我们——财政收入自2020年6月起持续向好,年底增幅由负转正,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湖南GDP突破4万亿元,逆势增长3.8%。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大风大浪面前,全省财政系统用实干实绩书写了一张中流击水、攻坚克难、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答卷。

做好加减法 节用裕民显担当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企业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停工停产,订单流失,资金紧缺,产业链供应链不稳……

关键时刻,省财政坚决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努力做好加减法,节用裕民显担当。

做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加法”,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财政资金,切实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增加政府投资,明确释放积极信号,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

全面加快债券发行使用进度,优先安排在建和新开工项目,拉动形成有效投资。2020年全年共发行新增债券1168亿元,是上年的2.1倍。

做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减法”,带头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节用裕民保民生、保基层,尽量将每一分钱花到最紧要的地方,花出最好的效果。

2020年6月下旬,平江县三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挂到了三个地方。原来,6月16日,已使用了40多年的三阳乡政府老办公楼部分墙体严重开裂,机关食堂的屋顶坍塌,大楼再也不能通过维修来维持使用,只得拆除。

三阳乡乡长李俊杰说,一开始打算选址重建,经过测算大约要投入3000万元。为了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项目没有启动,而是按照职能接近、方便群众的原则,将有关部门分别安置到三处原来闲置的公共用房中去。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一年来,省各有关部门带头过“紧日子”,克服减收增支困难,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减省本级部门非重点、非刚性支出近40亿元,用于保障重点民生、基层财政的支出。

多少事,从来急。落实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省财政支出进度按下“快进键”。

“去年从6月30日收到文件,到7月15日把资金发放到贫困户卡上,这是资金下拨最快的一次。”平江县安定镇镇长潘雄志说,县财政局第一时间将75.58万元庭院经济奖补资金发放给全镇1691户贫困户。

效率如此之高,和省财政厅坚决贯彻资金直达要求密不可分。省财政厅取消市级转拨环节,一次性将资金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一年来,省财政厅按照直达资金机制管理要求,第一时间拨付中央直达资金。

繁忙的长沙新港码头,通江达海,货通全球。(资料照片)

既当好“过路财神”,又不作“甩手掌柜”。省财政仅用7天时间,就将首批中央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到县,全年支出进度居中部六省第1位。

“危急关头,基层百姓盼甘霖。财政部门铆定‘第一时间’,下达中央直达资金,为基层解了燃眉之急。”古丈县财政局局长姚祖军对此感受颇深。

中央下达湖南的各类直达资金666.2亿元,资金 “第一时间”下达市县,加大对重点民生、基层财政的财力保障。

财政资金直达基层,资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自2020年6月起,我省地方收入持续向好,年底增幅由负转正,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逆周期调控 促经济企稳向好

一年来,湖南财政充分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控优势,促进全省经济企稳回升、稳中向好;积极的财政支持为“六稳”“六保”提供源头活水。

在危机中育新机。省财政始终盯紧产业建设,增加政府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在全国来看,湖南的产业复苏进度快。”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称,全年发行政府债券2550.2亿元,筹集中央和省级预算内基建资金267.9亿元,推动一批交通、水利、公共卫生、应急救灾、老旧小区改造等“两新一重”项目加快建设。

增加政府投资,下好“先手棋”。与此同时,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冲企业经营困难。在前两年减税降费的基础,2020年继续为各类市场主体新增减负超550亿元,特别是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难关。

省财政厅还出台措施,提高政府采购合同融资的便利和效率,去年全省263家中小微企业利用政府采购合同从金融机构线上融资6.3亿元,有效缓解“融资难”。

中小微企业轻装上阵,全省财政支持发放亿元消费券,带动文旅、餐饮、住宿等行业人气回流、消费回补。落实个人所得税改革措施,惠及全省1044万人,人均减负1478元,让大家手头宽松、放心消费。

一系列政策的激励下,“活力长沙”的烟火气回归,消费红火带活“内循环”,拉动经济稳健前行。

“一辈子有很多个‘520’,但只有一个‘2020520’,千万别错过!”在去年的5月20日,长沙各大商家纷纷出招,线上线下齐齐发力,打折促销、直播带货……掀起了一股“浪漫”消费热,吸引市民“嗨购一夏”。

稳消费,从长沙出发,辐射全省。省财政和省总工会联手,支持在线消费小程序“湘消费”,惠及19万余户实体商家,累计带动商户交易额数百亿元;在全国率先安排2亿元文旅企业纾困资金……吃喝玩乐行,推动生活消费全面复苏。

逆周期调控,湖南还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冲基层“三保”压力。2020年省财政下达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特殊转移支付等财力补助资金1141.4亿元,较上年增长31%,主要用于“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有效缓解市县财政运行紧张局面。

关注民生,经过治理后的常德穿紫河大小河街风光。童迪 摄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湖南创新开放迈上新台阶。

省财政统筹用好省级专项资金,设立“两山”基金,着力推动“两山、两区、多中心”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助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落实普惠性奖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主体加大研发投入。

2020年,长沙市财政局强化窗口期意识,加大争取政府债券力度,其中用于中联智慧产业城项目政府债券资金达26.61亿元,有力推动了中联智慧产业城项目加速建设。

中联重科下线全球首台纯电动汽车起重机,引领一场工程机械领域电动化“风暴”。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称:“政策扶持下,湖南装备制造业满怀信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于变局中开新局。省财政支持国际航空客货运发展,推动湘欧快线迈入中欧班列第一阵营。鼓励企业开拓外部市场,力促湖南自贸区成功获批。据海关统计,2020年,湖南省外贸实现逆势增长,进出口总值4874.5亿元,创历史新高。

越是遭遇风险挑战,越要重视农业。2020年,省财政统筹省级资金19.6亿元,推进实施农业“百千万”工程,培育打造十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

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省级财政投入24.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了降低农民种粮风险,省财政还出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全年保费补贴达到30亿元。

一系列稳粮重农的举措,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饭碗”越端越稳。

做好民生事 枝叶关情暖民心

一年来,湖南进一步擦亮“民生财政”底色,民生实事成为了湖南财政“六稳”“六保”工作最重要的落脚点、目的地。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湖南财政努力克服减收增支困难,有力保障重点民生,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七成以上。

“新冠肺炎疫情对市场和商户的经营发展冲击很大。为稳步推进复工复市,尽量减少商户损失,财政部门通过减免税费、专项奖励资金以及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帮助市场和商户渡过了难关。”湖南高桥大市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晓介绍道。

湖南高桥大市场从2020年3月底基本实现全面复工复市,8000多家商户、近2万名市场从业人员经营活动逐步恢复正常。

长沙高桥大市场。(资料照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湖南财政促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能用尽用。为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湖南于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举,新增就业补助资金4.2亿元,投入28.6亿元支持职业技能提升。

在省财政支持下,稳就业十六条措施发布、“点对点”包车送员工返岗、“点亮万家灯火”就业帮扶……湖南在全国率先推出“湘就业”小程序,上线一个月发布岗位数超20万个。蓝思科技入驻“湘就业”后,很快完成了近7万人的招聘任务。

截至2020年12月,全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12.6 万人,待复工贫困劳动力实现动态清零。

“财政创业担保贷款给我送来了‘及时雨’,有了这15万元无息贷款,扩大了生产规模,葡萄园不愁发展了。”道县柑子园镇李氏兄弟生态农场老板李绪平谈到创业担保贷款时激动地说。

安其职、乐其业,稳其收,湖南财政助力百姓就业增收跑出“加速度”。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2020年,省财政持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中央、省级财政分别安排扶贫专项资金60.85亿元、51.2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45%、12%。51个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42亿元,以投入强度保障扶贫力度。

浏阳河磨盘洲段,市民在暖阳下休闲钓鱼。吴雨旸 摄

打好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组合拳”,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支持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2020年,湖南财政加强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级筹集资金33.6亿元,支持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化解大班额及芙蓉学校建设。

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水平提高至每人550元;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安排5.8亿元,改(新)建100万户农村户用厕所、1000个农村公厕;新增农村通自来水人口127万人……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