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换届中的进退留转?老一辈湘籍革命家的故事值得细品

2021-01-10 18:14:44 [来源:湘伴微信公众号] [编辑:洪晓懿]
字体:【

湘伴导读

今年是省市县乡村自下而上、集中换届之年。当前,湖南省乡村换届工作正有序开展。

换届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做到“进”不争位、“退”不气馁、“留”不松劲、“转”不浮躁,直接考验党员干部的党性觉悟、思想境界和胸襟气度。

△ 1月9日下午,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主持召开乡村换届工作座谈会。湖南日报记者 赵持 摄

就在昨天,省委书记许达哲主持召开乡村换届工作座谈会。他在会上强调,要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结合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引导干部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和选举结果。

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仍然存在“思进”、“怕退”、“盼留”、“畏转”的错误认识。有的人,嫌组织给的“平台”不够大,在工作中牢骚满腹、唉声叹气。有的人,觉得自己大材小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做事打不起精神、应付了事。说到底,这是个人私心、个人欲望严重的体现。

在湘伴君看来,为官者面对进退留转,最重要的就是摆正心态,淡化“官念”,强化“信念”。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把事业看重一点,把权力看淡一点,把进退看开一点,少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多为党为民担责分忧。

在这一问题上,老一辈湘籍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粟裕“两让司令”、黄克诚服从组织安排到更需要的地方去、许光达几番自请让衔、喻杰主动退出领导岗位建设家乡……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身怀为民干事之心,任何岗位都能取得大作为。正是这样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留下了千古佳话,让党的事业得以薪火相传。

粟裕:“两让司令”

粟裕。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提供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四军军部和一部分主力部队北移山东,留在苏皖的新四军部队另行组建苏皖军区,后改称华中军区,同时指示华中局提出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领导成员名单。

1945年10月8日,中共中央通知新四军和华东局:“同意粟裕留华中任司令。”不久,张鼎丞从延安返回苏中,中共中央又决定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当华中局领导向粟裕告知中央决定时,粟裕当即表示:“这不行,怎么由我当司令,鼎丞同志当副司令呢?应该调过来才对。”

在粟裕心里,年长自己9岁的张鼎丞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由他任司令员,更有利工作和团结。于是粟裕起草了一份陈述意见的电报发给中央。

请辞电报交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手上,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几位书记都认为以粟裕的才能和威望,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是合适的,因而没有采纳粟裕的建议。

10月27日,接到中央的批复,粟裕急了。当天晚上他再次向中央发出改任副职的建议电。当这封电报送达中央后,中央第二天再次慎重研究,最后决定采纳粟裕的意见。

此后,粟裕率部打响一系列重大战役战斗,连战皆捷,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1948年4月,中央决定:调陈毅和邓子恢两同志到中原局担负中原军区的军事工作,由粟裕接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一职。

当毛泽东在城南庄把这一决定面告粟裕时,粟裕对此毫无思想准备,感到十分意外。得知是中央的最后决定,粟裕不好再多说什么,但他提出一个请求:“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兼政委的职务继续保留。”

沉思了片刻,毛泽东表示同意。于是,粟裕以代司令兼代政委的名义,担负起领导和指挥华东野战军的战略重任。

黄克诚: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黄克诚。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提供

1952年7月,中共中央电令,要将主政湖南的黄克诚调到北京担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这是毛泽东亲自点将点到他的。

这个调令来得太突然了,黄克诚的心中十分矛盾。他不想离开湖南,他舍不得离开湖南啊!他在房间里踱起步来,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

终于,他接通了毛泽东的电话,直言自己比较适合做地方工作。

毛泽东却笑道:“克诚,我明白你在湖南正干得起劲得很,舍不得离开!可你比较适合做地方工作,不等于你不适合做军队工作嘛!你本就是从军队到地方的,现在军委更需要你!”

“能做军队工作的大有人在嘛!”黄克诚申辩道。

“我老实告诉你呀,现在的总后勤部刚组建不久,是个大摊子,亟须加强领导。”毛泽东的语气严肃起来,“中央已经作出决定,你是最佳人选。黄老,你就别留恋湖南了,现在军委要用人,要用你这个人,你就莫跟我啰嗦了”。

“既然这样,主席您放心!”黄克诚态度一下子坚决起来。

1952年9月,黄克诚恋恋不舍地离开湖南到北京任职。在中央军委任职期间,黄克诚协助彭德怀、聂荣臻主持军委、总参日常工作,主持大规模精简整编;保障朝鲜前线的战勤保障;他抵制苏联一长制,提出“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在炮击金门这一集政治、军事与外交于一体的重大斗争中,他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彭德怀的重要助手;他协助彭德怀、聂荣臻领导军队建立新装备向现代化发展,并受命直接领导了“两弹”基地试验场选址和初建工作……为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光达:几番自请让衔

许光达故居。图源湖南日报

许光达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在故居前有一块“让衔碑”,碑上方嵌有许光达大将的石雕像,内嵌许光达上书毛泽东主席主动要求降衔的书信。



许光达。

在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中,许光达大将同时具有黄埔军校和留苏经历。建国后,许光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

1955年,解放军实行薪金制,许光达的级别被定为四级,并拟定为大将军衔。常人眼里的大喜事,他却十分焦虑,一连3天沉默不语,后来跑到贺龙家里要求降衔。

不久,许光达直接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份“降衔申请”,细数自己的革命历史:前期“战绩平平”;后来去苏联疗伤,“毫无建树”;自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结论是,贡献微不足道,心中有愧。

彭德怀得知后,特意做他的工作,许光达还是坚持自己的请求。为此,毛泽东感慨“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最后,中央根据许光达的贡献,仍授予他大将军衔。许光达又坚持要求降低行政级别,这一申请被批准。因此,在10位大将中,其他9位都是4级,唯独许光达是5级。

对金钱、地位和荣誉的态度,彰显一个人的品质。许光达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德行高远。他严于律己,严以用权,严格要求亲属,留下了自请降衔、拒金不受、不准儿子“打着我的牌子到外面去唬人”等诸多佳话。毛泽东主席称赞他为“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喻杰:主动退出领导岗位建设家乡

△ 喻杰(前一)回到家乡平江兴办农村小水电站。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提供

喻杰,1902年生,湖南平江人。1926年参加北伐。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工商厅厅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粮食部副部长、商业部副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驻财政部监察组组长等职。

1970年春,喻杰主动退出领导岗位,回到家乡平江县加义镇丽江村安家落户,在这里带领乡亲们兴办小水电、绿化荒山。

有人说这老头脾气真怪:“北京不住住山村,顾问不当当农民”。

这话传到他耳里,他笑了笑说:“他们不懂历史和现状,少见多怪!”停了一下,他不无感慨地说:“自古武官解甲归田,文官告老还乡。国民党的官不做了,也要回去。美国的总统不当了,也要离开白宫。瑞典首相去职后回家管理庄园。难道我们共产党的官下来了就不能出京门?要这样都呆在北京等大城市,怎么下得地?”

回乡后,喻杰先后给党中央、国务院、财政部及有关部委多次去信反映农村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诸如向国务院呈送的《关于议价粮收购偏多和猪禽生产下降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当前农村存在的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扶持平江老区脱贫致富的调查报告》《关于改革开放利用外资的建议》等,都受到了中央和有关部委领导的重视。

他还乡为民,无私无畏,建设家乡,服务人民的高尚品德,受到大家的称赞。他的老战友、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曾致信说:“你不仅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投到家乡建设,而且不顾八十岁高龄亲自组织领导建设水电站,善始善终,令人钦佩!”

李先念致函喻杰说:“你离开中央财政部的领导岗位,到湖南平江农村安家,一直保持着革命精神和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为我们离休和将要离休的老同志作出了表率。你还为家乡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和爱戴。这首先是我们党的光荣,也是你的光荣。”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