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 伴 导 读
湖南喜提太空大礼!
12月25日上午10时,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交接仪式在韶山毛泽东广场举行。湖南日报首席记者 郭立亮 摄
今天上午,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简称“神十”返回舱)在韶山顺利完成交接,并将长期展陈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下浪漫词句。曾经遨游九天的“神十”返回舱长期落户韶山,嫦娥五号采回的月壤样品未来也将保存在韶山,进行异地灾备。这些,可谓是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情告慰,更是航天精神与红色基因的交相辉映。
其实,“神十”和湖南早就有了很深的渊源,湘伴君陪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渊 源
“神十”返回舱,是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承载着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准确进入轨道。完成一系列载人航天任务后,6月26日7时19分,飞船进入返回程序,返回舱带着3名宇航员于8时07分准确降落在预定区域。
这是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进行应用性飞行,以此次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阶段,意义非凡。
“神十”成功飞天背后,有许许多多湖南人辛勤付出、无私奉献的身影。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就曾担任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副总指挥长。
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配合下,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
任务期间,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开讲,女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配合下,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演示了失重环境下一些独特的物理现象,并进行了天地互动交流。当时,许达哲有感而发,写下了《女航天员的梦》一诗(原载于2013年6月21日《人民日报》),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骄傲和自豪之情。
从新闻报道中可以梳理发现,神舟飞船已经发射了11次,许达哲是多次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实施者之一——1999年11月20日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时,他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总装厂厂长;2001年1月10日发射神舟二号飞船时,他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2002年3月25日与12月30日发射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时,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时,他又亲任首次载人飞行试验大队的大队长,成为中国航天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发射活动中的领军人物……神舟十号飞天,他则担任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副总指挥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
而此次前来出席返回舱交接仪式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也是湖南人。他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参与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技术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空间实验室)和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全面技术工作,解决了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工程研制中的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邓一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等湘籍航天领军人物……都为“神十”遨游太空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湖湘儿女“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良好精神风貌。
由人到物,从装备生产到细节设计,“湖南制造”对神舟十号飞船的贡献一点也不少——
仪表液晶显示器及视频信号分配器由湘计海盾研制;
宇航级锦纶编织套管和航天用复合隔热布为衡阳凌云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研制;
超高温点火电缆、特种控制电缆、箭上用超轻型电线、高速传输电线等研制任务由华菱线缆、湘潭特种线缆承担;
大型铝合金结构件研制任务由中南大学承担;舱外航天服等工业设计任务被湘潭大学揽下;压力传感器、
压力温度复合传感器研制由中国电科48所负责;
……
作为三湘儿女的一员,湘伴君和大家一样,倍儿自豪。
现 场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交接仪式现场,航天员代表张晓光带领韶山学生朗诵《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华儿女的壮志凌云,十分应景。
仪式开始后,全体人员首先向毛泽东同志铜像敬献了花篮。
(湖南省委副书记乌兰与周建平、张晓光共同为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揭幕。湖南日报首席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省委副书记乌兰与周建平、张晓光共同为神舟十号返回舱揭幕,长约2.6米、直径约2.4米、重量为2吨多的返回舱被揭开“面纱”正式亮相。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外层是细密的蜂窝状结构,呈灰黑色且有高温灼烧后的痕迹。因返回舱在返回地球时,高速飞行的返回舱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高温燃烧而成。湖南日报首席记者 郭立亮 摄
湘伴君在现场看到,返回舱看上去呈灰黑色,上面有高温灼烧后的痕迹,外层是细密的蜂窝状结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质量主管禹颂耕介绍,返回舱采用的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防热材料之一,以应对返回地球时与大气层剧烈摩擦导致的数千摄氏度高温。
在“神十”返回舱的上部,有两个较大的圆形开口,是伞舱,降落时,降落伞会从伞舱中弹出、打开。湖南日报首席记者 郭立亮 摄
返回舱侧面的圆形小窗是舷窗,航天员可透过舷窗观看宇宙景色、拍摄太空画面。顶上是航天员们进出需要通过的舱门。在返回舱的上部,两个较大的圆形开口是伞舱,降落时,降落伞从这里弹出、打开。
交接后,“神十”返回舱将入驻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长期展陈。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阳国利介绍,韶山景区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纪念馆年参观量达500万人次,居同类纪念馆之最,其中,中小学生年均参观人数占全年游客数量45%以上,“将返回舱放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陈,受众面广,价值和作用大。”
珍 贵
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图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十”飞天、“嫦五”揽月,是新时代航天“追梦人”夙兴夜寐、发奋攻关的智慧结晶,是中国航天事业克服重重技术封锁、致力推进自主创新取得的耀眼成就,更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制度的强大优越性。
1965年,毛泽东同志重游井冈山,写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名篇。50多年过去,中华儿女将伟人豪情变成了令世人瞩目的现实成就,可谓航天精神与红色基因的交相辉映,让我们倍感自豪、振奋不已。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湖南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阔步前行。
湖南以满满的仪式感迎接,足见对这份太空大礼的珍视。湘伴君认为,这份“礼物”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稀缺性,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奋斗豪情,必将激励广大三湘儿女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实现新蓝图。让我们一起,为这份珍贵的太空大礼点赞!为现代化新湖南的美好未来点赞!
【湘伴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