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搬”出光明未来——湖南广电构建易地安居“芒果帮扶体系”纪实

2020-12-20 07:07:2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罗毅 黄柳英 杨丁香] [编辑:潘华]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罗毅 黄柳英 通讯员 杨丁香

12月17日,如雾小雨飘洒在大瑶山。湖南广电驻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东冲河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戴新华和队员董红、杨诗达,冒雨驱车前往东冲河村。

东冲河村过去位于江华最贫穷的两岔河地区,从镇上到原来的两岔河乡有12公里山路,进村还要爬坡3.5公里。易地搬迁前,老人出门就医难,孩子上学单程要40分钟。

湖南广电帮扶工作队驻村后,东冲河村贫困发生率由74%实现清零,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不足3100元增加到1.6万多元。

给山民搬一个家园

两岔河地区大山绵延,沟壑纵横。东冲河村如同挂在山上的“孤岛”,以前村民上山下山十分不便,祖祖辈辈被困在沟坎山岭间。戴新华第一次进村时山路狭窄,没有护栏,一面是近乎垂直的大山,一面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连老司机也望而却步。

戴新华曾多次介绍企业进村办厂,但大半在半路被吓退。工作队队员董红仔细数过:“山路123个弯,上山还有5个急弯,每到急弯处,车子要停下来倒一把才开得上去。”

2019年,东冲河村116户贫困户481人全部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到了大圩镇崇江小区。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搬房子,而是搬一个家园。我们要在这里建立宜居、宜业、宜医、宜学的新家园。”戴新华说,为实现这个目标,工作队在搬迁安置点崇江小区引进龙德晟机电厂,并注资100万元入股。除了可以让村民到车间务工,村集体每年还能获得10万元固定分红。

38岁的李松英是第一批入厂的村民,如今自己单独操作一台机器,月工资达到5200元。今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她将在广东东莞打工的丈夫也介绍入厂,两人月工资加起来近万元。“现在一家人可以在一起,不用担心没活干,工资按时发,以后生活会越来越好。”李松英说。

“我们还想培养一批有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以后他们可以继续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戴新华介绍,目前已将青年员工赵艳梅培养成组装车间拉长。最近,又把目光放到了外出务工经验丰富的赵能云身上。

为了让村民幸福感更强,工作队在工厂附近建起多功能运动场和职工活动中心,还在新建成的文化活动中心定期开办“芒果讲堂”。寒暑假,有专门为孩子举办的文化艺术免费辅导,让家长安心工作。

依托教育改变未来

晚上7时,大圩镇第一小学内灯火通明。工作队队员董红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学校右边一楼第一个教室里,因为她与东冲河的37个孩子有一个约定:每晚给三年级学生检查作业,抽几个孩子出去背古诗,再考考一年级几个“小顽皮”有没有记住最近学的生字。

这样的场景,学校老师已司空见惯。“董姐每天晚自习都要来打个转,每个孩子的情况她了如指掌。”受聘到“芒果家园”的邓付英老师说。

“芒果家园”是工作队2018年专门为东冲河学生建立的托管机构,设在小学内。学生们单独住宿、全封闭管理,还有专门的老师辅导他们。

“一开始,大多数孩子只能考四五十分。到了上个学期,好多考了80分以上,还有7个冲进各年级前十名。”戴新华对这样的结果感到很欣慰。在帮扶过程中,他一直思考如何提高山里娃的教育水平,不让孩子重走父辈路,成为隐性贫困户。

村民罗学艳说,他们村的人普遍学历不高,她自己只读到小学,不懂如何管教孩子。她女儿进入初中后产生厌学情绪,把她急得不行。去年,工作队组织全村孩子到长沙研学,女儿一开始还不愿参加,没想到从长沙回来后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不跟我吵架了,晚上还帮我做饭、洗衣服。”她说。

驻村帮扶中,戴新华带领工作队队员,努力打造一套集就业、教育、文体活动于一体的易地安居“芒果帮扶体系”,让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打下烙印。这2年,东冲河村走出了7名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工作队帮助下走出大山,找到了人生新目标。

相关专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