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脱贫智慧】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纪实

2020-12-04 10:57:43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田育才 邓道理

三千奇峰拔地起,八百溪水蜿蜒流。

绿水青山下的武陵源,一度穷得让人揪心。数据显示,2013年,武陵源区农村人口4.83万人,贫困人口6600人。

2014年,脱贫攻坚战在武陵源的青山绿水间拉开了序幕。

2017年2月,武陵源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并在全省三类县市区中综合评价为“好”。三年过去,摘掉贫困帽子的武陵源又创佳绩:截至目前,全区1573户、5119人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0985元增加到2019年的14384元,年均增长9.5%。在今年8月的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精准扶贫后生产生活“明显改善”的贫困户达100%。

“用高质量的脱贫成效,向历史、向组织、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张家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陵源区委书记朱用文说,武陵源围绕脱贫摘帽目标,举全区之力,聚全民之智,在贫困县市区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中作示范、带好头,创造了“武陵源标准”,树立了“武陵源标杆”。

齐心协力稳成果

11月27日,武陵源区天子山街道向家坪居委会“屋场会”上,村民的问题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等方面。当天,联点帮扶区级领导与驻村帮扶干部一起研究讨论,现场逐一予以解释答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抓好脱贫攻坚质量“回头看”问题整改工作,武陵源区让干部深入农村屋场、走进群众之中,讲政策、听建议、话家常、稳脱贫、促致富。

脱贫攻坚,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武陵源区从顶层设计入手,区委书记任“一线总指挥”、乡(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主攻队长”、村(社区)支部书记任“尖刀排长”。区委书记、区长每年走遍所有贫困村,乡(街道)党政主头每年走遍所有贫困户,实地调研解决困难问题,带动党员干部下沉到一线,推动各方资源聚集到村组。

贫困户在菜葛基地栽种种苗。 吴勇兵 摄

坚持尽锐出战,推进“区委常委包乡、处级干部联村”工作机制,明确4个有贫困人口的乡(街道)分别由2至3名区委常委负责,每个有贫困人口的村(社区)至少有1名处级干部联系,全区22位处级领导联系有贫困人口的村居、51个区直属单位联村帮扶、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由22名科级干部担任第一书记、1216名干部直接帮扶贫困户,实现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全覆盖。

实行挂图作战,建立区领导、区直单位、乡(街道)、驻村工作队、村(社区)和帮扶干部等6个层次的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党委政府负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区、乡、村三级层层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考评结果与单位和个人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奖金发放直接挂钩。

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中,武陵源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

“摘帽了、出列了、脱贫了,绝不是万事大吉,而是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的开始。”武陵源区委副书记、区长郑小胡表示,该区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扩大扶贫战果,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摆在首位,以群众增收为要,以基础扶贫为本,围绕脱贫对象抓巩固提升,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条件好起来、生活美起来,确保每一个贫困群众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乡村旅游求提升

只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武陵源区锣鼓塔街道张家界村“镜立方山居”民宿,前来住宿的游客络绎不绝,十分火爆。

奇峰三千是致富源泉。 子元 摄

“是游客帮我脱下了‘贫困帽’。”居民张业民说,过去日子穷,没有盼头,如今喂养了一匹马,专门帮前来住宿的客人驮物品,一年收入近10万元。

不管是大山深处的峰林美景,还是青砖黛瓦的田园诗意,总能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前来欣赏游玩,也给贫困户们带来了改变生活的新希望。 借力“美丽资源”,武陵源区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农旅融合成为武陵源乡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昔日贫困的杨家坪村,如今成为游人的好去处。 向韬 摄

该区把乡村旅游作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推进乡村旅游“三乡十村”发展工程和旅游扶贫“五个一”示范工程,重点开发特色民宿、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田园综合体四大产品,配套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形成了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环境卫生搞好之后,游客越来越多,收入也跟着上去。”协合乡龙尾巴居委会负责人邓青松说。2016年开始,龙尾巴村按照“干净、整齐、点亮、美化”要求,清理白色垃圾、规范杂物堆放,室内整洁、庭院美化,2019年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人居美、环境美、生态美、乡风美,这个土家村落成功引来了“金凤凰”,村里高端民宿客栈已有13家,总投资超过1亿元。目前,该区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营造了与世界自然遗产相媲美的乡村风景线。

该区每年还将区财政增收的20%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平均每个村投入达900多万元,实现了全区农村用水用电、网络宽带、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垃圾治理等服务100%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驶入快车道。”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谢贵湘表示,未来几年,武陵源将继续发力美丽乡村旅游,在为游客打造满意目的地的同时,带领当地百姓走出一条致富新路。

发展产业开新路

“在基地干活,只要肯下力,一天能挣200多元。”初冬时节,位于协合乡杨家坪村禾田居大棚蔬菜基地绿意盎然、一派繁忙,68岁的王作定手脚麻利,有说有笑地和大家伙儿一块采摘蔬菜,满脸幸福满足,“产业扶贫让咱端上了增收‘铁饭碗’。”

拔穷根,靠产业。近年来,武陵源区围绕旅游反哺农业、扶贫对接旅游的思路,按照“四跟四走”原则,创新“区级统筹、乡镇主导、产权到村、收益到户”扶贫新模式,将财政收入增加部分的20%投入农业产业发展,以绿色、有机为发展目标,构建了“一乡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三级扶贫产业体系,打造了“三个妹子一担米”(湘阿妹、乖幺妹、小辣妹、鱼泉贡米)扶贫产业,产业扶贫之路越走越宽。

“一握阿妹手,永远是朋友”,来到协合乡葛根生产基地,迎面而来的写有十个大字的广告牌分外夺目。“阿妹”指的是进行葛根深加工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张家界湘阿妹食品有限公司。

“基地就在家门口,赚钱不用出远门。”公司负责人王作军介绍,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以及入股分红等方式,在家门口一年四季有钱赚。

“工资14000元,流转租金1400元,入股分红500元……”李家岗村贫困户陈初名算着上半年的收入乐开了花。

他说,以前4亩田地种水稻玉米,收成不过3000元。现在土地流转给菜葛合作社,并以土地作股参与分红,平日里在基地打工,“一份地可以挣到薪金、租金、红金三份钱。”

小小葛根,撬动金山。 2014年以来,“湘阿妹”公司以村企共建、产业帮扶、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安排就业等参与精准扶贫,带动全区5家企业、10多个种植大户,辐射带动5000人受益。仅协合乡就带动565户贫困户、1777个贫困人口,从事葛根研发、生产加工、旅游服务,每年产业分红118.27万元,户平增收1.2万元。

“乖幺妹”土家织锦就业基地。向韬 摄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武陵源贫困户全面享受乡、村、户三重产业增收保障。”副区长唐汇民介绍,仅2020年该区安排分红资金203万元,对1573户5119名建档立卡对象实施分红,户均增收1290元以上,确保了长期增收、稳定脱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绝美风景,该区鼓励贫困群众以土地、资产租赁或入股的方式,发展特色民宿、田园综合体和农旅融合项目,让贫困户既获得资产出租收入,又获得旅游就业收入。目前,全区有5500余名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占农村劳动人口的30%。

“筑梦脱贫攻坚,逐梦乡村振兴。”武陵源区委副书记白波表示,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乘势而上,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实现武陵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域旅游优质发展。

相关专题:张家界市“决胜贫困 筑梦小康”特刊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