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工程 培根铸魂——湖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速览之二

2020-11-16 22:05:5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燕娟] [编辑:洪晓懿]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燕娟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文化艺术界扎根湖湘大地,深耕时代沃土,聚焦改革创新发展的伟大实践,热情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深刻反映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打造了一个宏大的精品舞台盛宴,湖南文艺创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深耕沃土扎根人民,文艺精品迭出

11月6日、7日晚,伴随着唯美的音乐和舞蹈,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震撼上演。该剧以十八洞村为点,湖南为面,用文艺的形式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和巨大关怀,歌唱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

演出现场,座无虚席,赢得全场观众阵阵掌声。多位文艺界专家认为,《大地颂歌》具有现实题材的鲜明特征,艺术样式上的创新给人印象特别深,是新时代的综合艺术创新。不少年轻观众被“圈粉”,评价该剧让人沉浸其中,很有教育意义。

新时代呼唤新作品。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文艺创作的题材规划,紧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庆祝建党建国等重要时间节点,规划创作一批精品力作,推动电影《半条棉被》《第一师范》、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百炼成钢》、报告文学《扶贫志》、纪实文学《立此存照》、电视理论片《从十八洞出发》、图书《中国革命与湘籍将帅》《湖南为什么这样红》等重点作品创作。

去年8月,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会上,我省图书《乡村国是》、电影《十八洞村》、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那座城这家人》4部作品获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既是我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硕果累累的集中展示,也是湖南文化强省建设蓬勃发展的具体指标。

舞台剧创作生产热情高涨,各文艺门类创作日益繁荣。去年4月,我省剧作家曹宪成创作的花鼓戏《桃花烟雨》获第23届曹禺剧本奖。该奖每3年评选一次,是我国戏剧文学的最高奖。近年来,全省创作出民族歌剧《英·雄》、京剧《梅花簪》、音乐剧《袁隆平》等近40台大戏,这些作品或聚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或关注当代现实题材,或注重发掘传统湖湘文化,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

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湖湘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到生产实践中,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常态化开展采风创作活动,不断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一批作品获鲁迅文学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文化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政策机制保障有力,营造良好氛围

精品力作、优秀人才的涌现,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离不开符合文艺创作规律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省扶持措施不断升级,健全精品项目政府采购制度,增加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经费,加大对优秀文艺获奖作品和个人奖励力度,搭建宣传推广平台,努力提高文艺精品传播影响力。

我省文化事业发展引导资金、省舞台艺术创作资金每年用于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经费大幅增加,还采取以奖代投、以奖代补、配套奖励等形式,资助每件作品数十万到数百万元经费不等,用小资助撬动大制作。

创作文艺精品,关键在人。我省通过实施芙蓉人才计划、“五个一批”人才工程、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等,采取培训、交流、宣传推介、项目资助等方式,对纳入扶持计划的文艺家及其申报的项目进行扶持。注重发挥知名湘籍文艺家的作用,引导他们参与“迎老乡、回故乡、颂家乡”活动,激发广大文艺家的创作积极性。

全省文艺战线各部门坚持正确文艺导向,不断加强创作把关引导,及时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紧盯创作各环节和细节,积极为文艺家和文艺创作生产单位排忧解难。在基层建立文艺创作基地和深入生活联系点,引导文艺家深入基层采风、收集创作素材。通过疏通渠道、搭建平台、把关引导等方式,为文艺创作生产服务,组织召开各类笔会、研讨会、改稿会等,推动作品修改打磨,打造精品。

政策机制保障和资金支持,为我省文艺创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一部部脍炙人口、昂扬着时代气韵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增添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出湖南文艺创作的综合实力。

相关专题:锦绣潇湘 文博云展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