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大地颂歌》北京展演——
描绘精准扶贫壮阔画卷的舞台创新之作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旷重林
11月6日至7日晚,作为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参展剧目,全面反映湖南精准扶贫历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在首都形成了观剧热潮。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聚焦《大地颂歌》的此次演出,在重要时段和版面推出多篇(条)通讯、视频、评论、融媒体报道,普遍评价该剧是描绘精准扶贫壮阔画卷的舞台创新之作。
掀起“情动京城”的热潮
一票难求,许多观众眼含热泪走出剧院,《大地颂歌》首次晋京演出,“情动京城”的亮眼表现,获得了多家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的关注。
人民日报文化版刊发《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北京演出 描绘精准扶贫的壮阔画卷》,客户端推出《〈大地颂歌〉在国家大剧院惊艳亮相 十八洞脱贫故事感动北京观众》,指出该剧从多个维度全面反映了湖南精准扶贫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新华社持续聚焦《大地颂歌》演出盛况,推出系列重磅通讯。《这个故事,是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乘着歌声的翅膀》等报道,关注湖南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的孩子登上《大地颂歌》公演舞台的故事;《梦圆之后追新梦——十八洞村村民观看升国旗仪式特写》一文,新华社客户端总阅读量达129万次。
继10月推出《扶贫大剧〈大地颂歌〉长沙上演》报道后,此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大地颂歌》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报道,介绍该剧以十八洞村为原型展示了湖南“精准扶贫”的经验,讲述了扶贫干部的感人事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中国文艺报道》栏目专访《大地颂歌》剧组主创人员,介绍《大地颂歌》在国家大剧院首演情况,对该剧高度评价。
光明日报刊发《一步千年大地情》,指出剧中人物的塑造有血有肉有筋骨有温度,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中国艺术报刊发《一幅极具人情温暖的精准扶贫画卷》,认为剧中真实的人物原型、感人至深的脱贫故事,激发了文艺工作者演绎史诗、诠释扶贫干部牢记初心甘于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描绘“精准扶贫”的壮阔画卷
“以十八洞村为原型,从多个维度全面反映了湖南精准扶贫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画卷,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11月9日,人民日报在文化版头条报道《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北京演出 描绘精准扶贫的壮阔画卷》中,如是评价。报道认为,主创团队深入研读扶贫政策,多次深入扶贫一线调研,怀着深厚情感投入创作。同时,综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扶贫故事讲述得真实、好看。
新华网在报道《小村里的精准扶贫大画卷——〈大地颂歌〉为何叫好又叫座?》中指出,以《大地颂歌》为代表的脱贫攻坚题材剧目,充满现实关怀,直面贫困中内含的深层问题,揭示生活里隐藏的冲突,直指关乎时代的重大矛盾。通过“艺术演绎生活真实,舞台映射壮阔时代”,引发普遍共鸣,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该报道例举剧中台词:“支教的目的,是为了不再支教”“要告别往昔,就要拼上全力,凿向那贫穷,争一口气”“扶贫简单输血是不行的,关键是造血”等,认为发自肺腑的语言,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
“因真实而鲜活”“因真情而动人”“因真理而隽永”——新华每日电讯在整版特别报道《时代史诗 真实力量——大型歌舞剧〈大地颂歌〉魅力之源》中,评价该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永远生死相依、血脉相连的鱼水深情,阐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朴素而永恒的主题,立足于精准扶贫伟大实践,经得起时代和人民的检验。
舞台艺术的创新之作
《大地颂歌》引发观众热议的,除了令人动容的“真”,还有其打破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表达:运用集成式、创新式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歌、舞、音乐剧等有机融合,以大型史诗歌舞剧的形式,演绎新时代的奋斗史诗。这也是《大地颂歌》的最大亮点和特色。
新华网的报道《舞台上的十八洞村:大地与时代的颂歌》采访了多位文艺界的评论家,以《大地颂歌》为例,分析了近年来融合跨界这个值得关注的文艺现象。
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指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会为了表达需要挣脱旧形式束缚向前推进。这正是文艺创新的源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认为:对于脱贫攻坚这个宏大的历史进程,某一种表演艺术样式可以表现一个侧面,但要具有历史透视感和现实表现力,就需要这种融合,因而《大地颂歌》是一部具有新时代审美特征的成功舞台剧。
文艺报推出的《〈大地颂歌〉:舞台艺术的创新之作》一文,评论该剧是近年来湖南乃至全国舞台艺术的一部重大创新之作。中国艺术报的报道《一幅极具人情温暖的精准扶贫画卷》,也对此做出了肯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