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南篇】衡阳常宁:“非遗+扶贫”传承了文化,增加了收入

2020-11-06 00:15:5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赖泳源] [编辑:潘华]
字体:【

(平安小学孩子们表演《二十四节气歌》。)

华声在线11月5日讯(记者 赖泳源)在衡阳常宁市西岭镇平安小学,孩子们整齐划一的敲打着大鼓,演绎《二十四节气歌》,每个鼓上还标注了不同的节气。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国学10分钟”广播站,开设了书法、剪纸、版画等艺术课程。

原来,这是常宁推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其中的一种方式。11月4日,“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南行采访团来到常宁市,探访当地发掘非遗文化价值,将传统非遗发展与广阔市场对接,构建“非遗+扶贫”模式的好做法。

在西岭镇平安村,有一所赫赫有名的农民夜校。早在1963年,全县油茶林爆发病虫害,农民利用在夜校学到的知识灭虫除害,保住了茶山的平安。如今,通过整合互联网、远教站点,农家书屋等资源,已经成为服务脱贫攻坚、推广非遗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孩子们在学习剪纸工艺。)

走进农家夜校,周围是一圈书架,上面摆满了书籍和版画。一群孩子们在看书、制作版画。今年9岁的汪瑞欣趴在桌上,涂上一层油墨,铺上一张纸,用滚筒来回刷动几次,一张栩栩如生的版画就诞生了。“我喜欢画画,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她还说这里很好玩,有各种好看的绘画作品。

“我们每周末都会过来,平时也会根据需要过来指导大家。”常宁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志愿者刘丽荣说,自己主要负责教孩子们制作版画和剪纸,热闹的时候一天有20多人同时学习。

(小朋友在制作版画。)

据悉,常宁版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常宁版画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质朴的艺术风格,一度被誉为“扎根乡土的花朵”。常宁也因版画创作群体大、作品多、影响广,而被誉为“版画之乡”。

近年来,常宁市多措并举,对各类非遗项目,特别是在传统工艺培训、产品设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成立传统工艺产品设计提升办公室,组织企业专家点对点帮扶等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让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

在平安村的常宁油茶土法榨油制作技艺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在演示土法榨油。经过菜籽、碾籽、蒸麸等环节,一个个茶饼制作好了,放入机器不断挤压,金黄色的茶油从茶饼中缓缓的溢出,顺着榨油槽流入一旁的油桶中,整个屋子都是油香味。活动吸引不少游客亲自体验,感受传承已久的制作工艺。

(湖南常宁西岭油茶种植基地。)

村里通过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带活了使用茶油制作的“常宁豆油饼”“白沙烧饼”的销售,村民经济收入大幅增加,“非遗+扶贫”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动力,助推乡村蓬勃发展。

除了土法榨油的传承基地,非遗传统手工艺项目传承人还在蓬塘乡田尾豆油传承基地、白沙镇烧饼传承基地等举办培训班,培训培养了一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积极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参与生产性保护,实现传承技艺与增收致富两不误。

(土法榨油的传承基地。汪衡 摄)

常宁市支持设置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户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有效促进就业,实现非遗文化扶贫的良好互动。“常宁木雕”传承人,在三角塘镇瑶塘村设立了非遗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14人就业增收,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巩固了当地脱贫成果。

目前,“非遗+扶贫”逐渐成为精准扶贫的模式之一。在这种模式的实践中,常宁市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从业者,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成为扶贫奔小康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相关专题:“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