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山头到处可见成片的茶叶基地。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俊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欧阳倩
茶山绵延,青翠欲滴。10月22日,记者来到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视野所及,满是茶树。
隘口村面积20平方公里,有茶园1.6万亩。“除了林地和住宅地,其余土地基本种上了茶树。”刚忙完评茶活动的村党支部书记向天顺,指着满山翠绿对记者说,眼里藏不住笑意。
以前的隘口村,是吉首市74个贫困村之一。土壤瘠薄,村民大多以种植蔬菜、水稻为生。内无招商引资,外无工厂企业入驻,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村里种茶虽有上百年历史,但村民种茶只是用于日常饮用,2009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不足20亩。
2009年,向天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提出重新捡起种茶传统,发展黄金茶产业。同年成立合作社,茶叶产业很快发展起来。到2011年,全村种植黄金茶4000多亩;2014年,种植面积扩大到8000亩;目前达到1.6万亩,村民人均拥有茶园5亩。
村民负责种植,合作社负责销售,携手铺就脱贫路。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6户652人,目前已全部脱贫。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种茶积极性高涨,有的还到隔壁村租地种茶。
“1.6万亩茶叶种下后,担心产业过剩、产品滞销吗?”记者问。
“担心。茶丰收了担心销路,茶卖完了又担心来年。”向天顺并不回避这个问题,“担心并不能解决问题,找出路才重要,对吗?”
△ 10月21日,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茶叶飘香,青翠欲滴。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俊 摄
这几年,隘口村理顺了两条思路,一是向土地要产值;二是向市场要价值。
2005年,隘口村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实现种茶无性繁殖,解决了大面积种植存活率问题。其后,又从几百个黄金茶单株品系中,精选出黄金茶1号、2号和168号进行推广,保障茶叶品质。
不仅卖茶叶,还能卖茶苗。村民张才红,是2009年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家中老人患病,子女读书,生活压力很大。这几年,张才红种了15亩茶叶,每年有8万元稳定收入。今年,一大家子还在隔壁村租了10多亩地育茶苗。茶苗出土,给张才红家带来百万元收益,贫困帽子早甩飞了。
为打开市场,合作社南下北上,在全省开设了17家展览展销门店,发展300多家商户做代销,开设了淘宝、京东等线上营销平台。
“今年的茶叶都卖完了,有订单也没法子了。”向天顺笑着说,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渠道“大丰收”,加上线下,全村共收入7000多万元。
2017年5月,吉首市成立“隘口茶旅融合项目专班”,帮助隘口村走上以茶促旅、以旅兴茶之路。
村民莫洪莉吃起了“旅游饭”。去年,她把自己房屋改造成民宿。庭院绿树掩映、繁花点缀,房屋规划有序,有客房、有餐饮,还有制茶体验区。“我们还将推出茶餐,有甜茶羹、油酥茶团、茶叶熏鸡等特色菜。”去年,莫洪莉仅卖茶叶就有8万元收入,她说,“我还计划建一个茶艺培训基地,争取卖茶叶、卖服务‘两条腿’走路。”
去年,隘口村建了11个茶旅融合基础设施项目。观花海、赏飞瀑,在司马河边嬉戏,在茶园体验采摘,在茶马古道探寻古迹……茶园如今变景区,隘口村蹚出致富新路。
【记者手记】
道路越拓越宽广
欧阳倩
隘口村有条茶马古道。时光飞驰,沉寂的古道容颜已改,消逝的马帮难觅踪迹。
这条古道,曾是村民生存的依托和希望所在。隘口村村民的祖辈在这条古道上奔波,迎来送往地输送着茶叶和其他货物,这条斑驳的古道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和期待。
山峦叠嶂,古道隐现。茶马古道的贸易功能早已消失,但村民继续把“道”扩宽。
△ 10月21日,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茶叶飘香,青翠欲滴。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俊 摄
他们把古道打造成景点,把古道的秘境与历史写成诗篇,把古道小径延伸进茶山,把茶馆开到古道旁,俯仰之间茶香满溢。
茶事繁忙时,他们是穿梭在茶山的采茶人。手提竹篮在茶垄间来回穿梭,手指在茶树尖灵巧跳跃,嫩芽在他们手中飞舞。
闲暇时,他们成了村里的代言人。自发组建茶艺表演队伍,在短视频平台推介;组建导游队伍,为进村的商贾游客做讲解。他们中,有的考取了评茶师、茶艺师,当起了专业鉴赏员;有的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做起了老板……
高山峡谷间骡马铃声不再响起,隘口村人却把新时代赞歌传唱。
古道越拓越宽广,大步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