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记忆】
沈上龙,邵阳武冈人,1931年1月出生,1952年9月入伍,1957年5月退役,于1952年赴朝作战,1954年回国,在1953年金城反击战中,带领一个班防守挟合桥,守桥三天三夜,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个人荣立三等功。
听沈上龙老人讲述烽火岁月。
华声在线10月23日讯(通讯员 欧协 记者 潘梁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年近90,沈上龙老人依旧思维敏捷。面对慕名而来的笔者,老人不自觉唱出了这首军歌,带我们一起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
修坑道、挖战壕、架桥铺路,任务面前没有困难
立功证书,见证过老兵的英勇。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僵持阶段,前方战事吃紧,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刚被任命为武冈县功德乡乡长的沈上龙第一个报名参军,为全乡人做出了榜样作用。第二年便跟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前往抗美援朝的第一线。入朝后,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54军135师工兵连,主要负责修坑道、挖战壕、架桥铺路等工作。
“当时的设备落后,挖战壕、修坑道、架桥这些工作都是靠人力,时间紧、任务重,有时候手都磨出血来都不知道,大家心里眼里只有任务。”沈上龙老人清晰的记忆,也带笔者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那场影响世界历史的战争。
“我当时人小,装备又重,有时候还要手持操作一百多斤的风钻机作业,每天都是灰尘满面,但是在任务面前,没有困难可言。”沈老铿锵的话语里,透露着老一辈人的硬气。
临危受命挟合桥阻击,工兵班筑起铜墙铁壁
“和平万岁”
1953年的7月,金城反击战打响。
沈上龙所在连队负责挟合桥的守卫任务。挟合桥地理位置突出,群山环绕,是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
连队支部经慎重考虑,派当时作为连部支委的沈上龙带领一个班的战士去阻击敌人渗透过桥。
危机来临,敌人派出两个排的兵力,以6人一组呈战斗队形展开攻桥,敌我力量悬殊。
“当时敌军先锋6人走到桥中间,班长胡家志问我要不要开火,我说再等等,放近了打,一颗子弹要消灭一个敌人。”说到这,沈上龙老人的语气里充满着激昂。
当敌军6人快到桥头时,沈上龙果断命令开火,毙敌6人于桥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敌人见先头部队被全歼,立刻撤退。
击退敌军后,沈上龙才发现左肩被子弹打伤,流血不止。简单包扎后,他又马上组织整顿,等待御敌。
“当时没有心思顾及伤势,满脑子只有杀敌。”沈老边说边展示当年留下的一条条醒目的疤痕。
之后,敌军又组织了多次排规模的进攻,但全都被沈上龙所带领的一班给阻击了下来。
三天三夜,敌人始终无法更进一步。沈上龙带领一班圆满完成了挟合桥的守卫任务。在这场战斗中,沈上龙因表现优异,被团通报嘉奖,并荣立三等功。
1957年,老人退出现役,回到家乡后,担任了村干部,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最先办起了蜂窝煤厂,领着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快车道。作为退伍军人,沈上龙经常到学校去给孩子们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
每当忆起往昔,老人神情肃穆,双眼却透露出一股坚毅,岁月侵蚀了他的身体,无法抹去那深入骨髓的中国军魂。